【史海钩沉】刘邦与项羽的最后角逐:成皋与垓下之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楚汉两军在垓下的战役 【史海钩沉】刘邦与项羽的最后角逐:成皋与垓下之战

【史海钩沉】刘邦与项羽的最后角逐:成皋与垓下之战

2024-06-27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邦以成皋争夺为核心,多管齐下,在不利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战役,逐渐扭转战局。公元前204年初,刘邦派随何去游说英布。随何利用项羽与英布之间的矛盾,在关键时刻当着楚使的面宣示英布已经归汉,英布果然出兵攻楚。虽然英布很快被项羽击败,但实现了从南面牵制楚军,减轻了成皋正面战场压力的战略意图,为汉军争取了时间。英布失败后与随何归汉,和刘邦一起守备成皋。在开辟南方战场的同时,韩信并未停止在东、北方向侧翼进攻楚军。10月,韩信与张耳在井陉迎击赵军,韩信采用背水阵,出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杀陈余,俘赵王歇,大败赵军。同时,韩信采用李左车的建议,降服燕国。

正是因为英布在南部,韩信在东部、北部侧翼对楚军的牵制,才能使得各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刘邦能够和强势的楚军在成皋相持一年多。但正面战场的形势依然不乐观。项羽看到刘邦的势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韩信对其侧翼的压力,十分不安。公元前204年春,项羽调动楚军主力加紧进攻荥阳、成皋,并多次派兵切断汉军粮道,使刘邦的部队在后勤补给上出现很大的困难。4月,项羽大军进逼荥阳,刘邦内乏继粮,外无援兵,情势十分危急。刘邦万般无奈,采用郦食其的计谋,企图通过分封六国之后的方式来削弱楚军,幸好被张良及时阻止。刘邦又采纳了陈平的计谋,利用项羽“意忌言谗”的性格,派间谍频繁分化瓦解楚军,钟离昧受猜忌,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受到猜忌,愤然离去,背疽发作,死于途中。刘邦的这些行动虽然让项羽失去了得力的左膀右臂,对以后的战局影响非常大,但就当下而言,仍然无法改变荥阳的战局。刘邦不得不采纳张良的缓兵之计,派出使臣向项羽求和,表示愿“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以东归楚”,但遭到项羽断然拒绝。刘邦无奈,只得采纳将军纪信的计策,由纪信假扮刘邦,使用汉王的仪仗队,驱车簇拥出荥阳东门,诈言城中食尽,汉王出降,蒙骗项羽,而刘邦则乘机从荥阳西门逃奔成皋。项羽发现自己受骗后勃然大怒,烧死纪信,率兵追击刘邦,很快又攻下了成皋。

刘邦从关中征集到一批兵员,打算再夺成皋。其实,汉军当时已经无力抗楚,这显然不是上策。这时辕生建议不与善战的楚军硬碰硬,而是转换思路,利用空间转移战场,不断调动楚军。刘邦欣然采纳这一计策,率军经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出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之间,与英布配合展开攻势。同时韩信也率部由赵地南下,直抵黄河北岸,与刘邦及荥阳汉军互相策应。汉军行动果然调动项羽南下。看到项羽南下,刘邦又转攻为守,避免同楚军正面接触,而命令彭越加强对楚后方的袭击。彭越不失所望,迅速攻占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直接威胁楚都彭城。项羽首尾不能兼顾,被迫回师东击彭越,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六月,项羽击退彭越后,又挥师西进,对刘邦发动第二次攻势。项羽连战连捷,迅速攻占荥阳,再夺成皋,生俘韩王信。楚军继续西进,抵达今河南巩县一带。刘邦仓促北渡黄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突入韩信、张耳军营,收回兵权,征调到韩信大部分军队以支撑危局,加强正面防御。同时,命令韩信组建新军东向击齐,继续开辟北方战场,牵制楚军。

经过多次正面交手,刘邦深知项羽的厉害。公元前204年8月,刘邦听从郑忠的建议,避免与项羽正面作战,采用后方、侧翼不断打击骚扰楚军的策略。刘邦重新部署,命汉军一部据守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一部屯驻小修武,深沟高垒,坚决不与楚军交锋。同时又命刘贾、卢绾率领两万人马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旧黄河渡口)渡河,深入楚地协助彭越,以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又不与楚军正面交锋。彭越得到刘贾的支援,很快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等17座楚城池。彭越军事行动使楚军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侧背受到严重威胁。9月,项羽不得不停止正面战场的攻势,命大司马曹咎守备成皋,自己则亲率军队再次回师攻打彭越。项羽临行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十五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项羽很快收复了17座城池,但短时间内并没能消灭彭越的这支游军,彭越继续威胁楚的后方。

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反攻成皋。守将曹咎开始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实在受不了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刘邦见激将法奏效,便运用半渡击之的战法,在汜水之上大破曹咎所率楚军,曹咎兵败自杀于汜水之上。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东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率主力回援,同汉军争夺成皋。项羽与汉军在广武对峙,项羽欲与刘邦决一雌雄,但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

汉军反攻成皋的同时,郦食其奉命游说齐王。郦食其向齐王田广分析天下大势,指出汉必胜,劝其降汉。齐王被这番游说所动,下令撤除对汉军的防备,背楚归汉,终日与郦食其纵酒为乐。就在此时,韩信正进军齐国,不顾郦食其与齐王的盟约,一举攻下齐国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兵锋直指临淄。齐王以为郦食其有意欺骗,烹杀郦食其,兵走高密,并向楚军求援。项羽只好派龙且带兵20万北上援齐,这就减弱了楚军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公元前203年11月,韩信在潍水大败齐、楚联军,并全歼了龙且的部队,平定齐国。项羽的处境更加困难。

这时,韩信已经破魏、赵,降燕,平定三齐,占领了楚东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彭越的游军则不断扰乱楚军后方,又攻占了昌邑(今山东金乡西)等20多座城池,并多次截断楚军补给线。英布在淮南也有所发展。项羽腹背受敌,一筹莫展。短短几个月间,楚军粮食缺乏,完全陷入被动。此时,双方强弱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项羽见大势已去,公元前203年8月,被迫主动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随后引兵东归。成皋之战以汉胜楚败而告终。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

在项羽东撤之际,刘邦原本也打算西撤。但是,张良、陈平一致建议刘邦应当乘胜追击,以免放虎归山。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背弃和约,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约韩信、彭越,果断实施战略追击,以图歼灭楚军。当楚军撤退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汉军从后面追上来,由于韩信、彭越失约,按兵不动,刘邦反被楚军所败,围困在固陵。

此时,张良向刘邦分析韩信、彭越失约的原因。张良指出,天下将要大定,而彭越称王的愿望还没有实现,韩信虽然已经称王,但他更想得到家乡故邑的封地,如果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肯定会听从汉王的调遣。刘邦此时也非常害怕韩信、彭越尾大不掉。为了笼络他们,刘邦立刻下令“睢阳北至谷城”之地封给彭越,并封其为梁王,陈以东至海的楚地封给韩信。

果然,刘邦命令一下,韩信、彭越立即率兵前来会师。

汉军开始对楚军全面合围。就在刘邦困于固陵时刘贾率领的另一支汉军围攻楚后方的寿春,诱降楚大司马周殷,周殷举兵迎英布,合军攻下城父。韩信率军从齐地出发,攻占楚都彭城。刘邦率军由固陵继续东进,楚军退至沛郡洨县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很快,刘贾、英布、韩信、彭越率大军会师垓下,与西楚霸王项羽率领的10万楚军进行最后决战。韩信亲率30万大军居中,从正面攻击,将军孔熙、陈贺分别为左右两翼。汉王刘邦率军紧随韩信军后。将军周勃领兵殿后。战争刚刚开始,韩信与项羽正面交锋不利,被迫撤退。但是孔熙、陈贺左右两翼趁机推进,不断攻击项羽军阵的侧翼,楚军进攻受挫。韩信见状迅速调整,回击楚军,楚军在汉军三线攻击下大败。

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外无援军。楚军几次和汉军交战都不能取胜,兵力损失非常大。为了彻底瓦解楚军,刘邦命令汉军大声唱楚曲。项羽和楚军士卒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皆无战心。夜里,项羽非常绝望地看着正在陪伴他的虞姬,唱出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反复吟唱,虞姬也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完歌便自刎。这就是著名的霸王别姬。

项羽趁着天还没亮,骑上乌骓马,率800骑兵舍命突围,仓皇南走。刘邦派灌婴率领5000骑兵紧随其后,不断追击。项羽向南渡过淮水,达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这时他的骑兵只剩下100多人,祸不单行,他们又迷了路,身陷沼泽之中。最后逃到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长江边),被汉军重重包围。这时项羽仅剩28名骑兵,他将28名骑兵分成四队,冲入汉军阵中,击杀汉军兵将。最后,他来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让他上船,以图东山再起。但是项羽觉得再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把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又折回去与汉军展开了步战,自己身受重伤,自杀身死。

成皋、垓下之战的战略战术分析与历史影响

成皋、垓下之战,刘邦以弱小的力量,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其在战略战术上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多。

从大战略上来说,刘邦无疑是成功的。首先,刘邦重视战略后方基地建设,萧何的经营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这是取得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其次,就是刘邦高明的用人。刘、项之争,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两人在用人上的天壤之别。刘邦曾经对自己与项羽在用人方面有如此总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仅就“汉初三杰”的张良,在许多关键时刻都有他的影子。刚入咸阳,张良以“即安此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劝说,终于让刘邦“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前后,合谋游说项伯,助刘邦脱身,并得到汉中地;利用自己侍奉韩王成的机会,麻痹项羽“汉王烧栈道,无还心矣”;在刘邦还定三秦时,为刘邦解脱,说他不过是想“王关中”而已,绝不会向东用兵;刘邦彭城大败后,献计定成皋之战的整体战略;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人;建议刘邦乘胜追击项羽,一举歼灭楚军;建议刘邦封韩信、彭越,最终促成垓下决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彻底败亡。第三,在军事战略上有全局意识,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速战速决的企图。制定正面坚持、南北两翼牵制,敌后袭扰的整体战略部署,并坚决付诸实施,使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顾此失彼。第四,不断调动项羽,争取战略主动。在经过多方努力成皋局面仍然无法打开的时候,主动转移战场,千方百计调动项羽,使项羽疲于奔命。最后,巧施离间计,不断分化项羽集团,瓦解敌军同盟,最大限度地在政治上、军事上孤立项羽。

反观项羽,是一位堪称完美的军事将领,军事指挥才能非凡。在他指挥对汉军的战斗中,完胜刘邦。但项羽缺乏政治战略高度和军事谋略深度,决定了他虽然能够赢得每一场战役的胜利,却始终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彻底失败。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注定只能是楚汉战争的悲情英雄。具体来说,首先,项羽在占尽优势的情形下,坑杀秦卒,激起了关中民众的反对,入关中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追杀义帝,失去了政治的主动。其次,不善于用人,韩信、陈平、英布英雄豪杰都被推入到刘邦阵营,谋士范增愤而出走。第三,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军事战略规划,迷信武力,嗜杀好战,不重视争取同盟,造成了自己的孤立。

成皋、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战役。成皋之战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经不可逆转;垓下之战,挟成皋之战的威势,刘邦乘胜追击,不给项羽留任何喘息的机会,一举歼灭项羽。在成皋、垓下之战的胜利的辉煌下,刘邦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69期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点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