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表格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表格式)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表格式)

2024-06-28 0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圈点关键词句,品味语言,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圈点批注,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圈点关键词句,品味语言,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圈点批注,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过程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10 分钟 任务一 任务一:表现人物手法(课前学习小结) 除了描写手法以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让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深入 人心?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直接评价 对比突出 用双横线标出直接评价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 品格的文字;用括号标出使用了对比手法的相关语句。 1.直接评价 学生示例: 第 1 段“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 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 得的好人。 ” ——作者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 ”直接点明自己的看 法,对牧羊人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充满了崇敬、赞美之情。 第 21 段“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 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 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 ——运用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具有顽强毅力、执着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牧羊人,同时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敬 佩与高度赞美之情。 第 4 段“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 神秘泉水。 ” ——作者直接点明牧羊人的“ 自信、平和 ”的特点,同时运用了比喻 修辞,把牧羊人比作神秘的泉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牧羊人在“我 ”绝望 之时给“我 ”带来希望,同时也暗示他将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丰饶。 第 6 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安静,忠厚,不张扬 ”表面上是在写狗,实则突出了牧羊人的 性格特点。 第 15 段“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 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 造。 ” ——作者通过议论,写出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 成林,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其他还有: 第 8 段“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我感觉,没有什 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 第 14 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 第 15 段“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 第 18 段“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第 20 段“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 人。 ” …… 2.对比突出: 学生示例: 第 19 段“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 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 声。 ”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高原的变化之大,从侧面烘托了牧羊 人的“慷慨无私 ”的奉献精神。 第 11 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 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 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 ——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现牧羊人种树的 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三次见面时,高原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 毛榉、 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 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对比有力,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 中心。 小结:作者正是通过丰富具体的描写,与直接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有机 结合,再加上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才使得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生动 传神,深入人心。7 分钟 任务二 任务二:探究主题意义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 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 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 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牧羊人坚持种植树木,最终改变了曾被破坏的 环境,表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 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 厚的回馈。 ②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和担 当精神的赞美;牧羊人坚持不懈三十多年,终于改造了自然,这是对人类 毅力的赞美。——《愚公移山》 展示出学生批注的疑惑照片 第 15 段“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 批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为什么要提到“毁灭 ”这个词? 还有同学提出,作者为什么把人物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 下?文中有两次提到战争,分别是在第 13 段和第 14 段。 第 13 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 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 ” 第 14 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课文的原标题: 作者让·乔诺(1895~197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 历惨烈战争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 1953 年作者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 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后来,作者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课文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 战争是惨烈的、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是绝望、毁灭,而文中的牧 羊人所做的事是创造,带给人们的是希望、幸福。用外界的战乱纷争衬托 牧羊人的不受“扰乱 ”,更突出牧羊人坚持植树的难能可贵。同时突出生命 的价值,作者正是通过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可 以通过战争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 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文中的沙漠、水源都有着象征意义。沙漠象征着战争给世界带来的毁 灭与荒芜;水源则象征着牧羊人给世界带来的美好与改变。 所以本文主题,除了前面两个角度,还可以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来看:人与人相处,与其在纷争中毁灭美好的事物,不如默默地创造美好 的事物, 以此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造美好的社会。6 分钟 任务三 任务三:写作探究 1.完成前设任务“为牧羊人写颁奖词 ” 学生示例一: 无闻而高雅 用双手撑起一片森林,用岁月弥补一城废墟。你,植树的牧羊人,用 自己的平生换来了绿意盎然的大地;你,植树的牧羊人,见证了 150 万棵 参天大树的成长。它们造福了人类,更造福了大地。你沉默而不张扬,独 自一人,做出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平凡而伟大,无闻而高雅! 学生示例二: 平凡却伟大 你是个平凡的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做着不平凡的事。你朴实,平静, 将汗水凝结在每粒饱满的种子里,让不为人知的故事回荡在整片森林。你 沉默,坚定,靠双手创造出叹为观止的奇迹,给世界带来了绿色与生机。 风轻扬着,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你的无私与毅力,你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 景! 2.理解现实意义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植树 ”的人,如守卫边疆的战士、 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医生护士、伏案工作默默陪伴着我们的老师等等,他们 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请选择一个“植树人 ”, 试着为他拍一张照,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发在你的微信朋友圈里。 任务评价量表 任务评价得分(每项满分 20 分)事迹真实写意彰显人物精神评价感受合理主题立意深刻照片文字契合展示两张朋友圈截图1 分钟 总结 艾力泽·布菲——一位伟大的牧羊人,他改造的不仅仅是自然,更是 人心:他播种的不仅仅是幼苗,更是坚毅与乐观。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 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 ”变成同样的“沃土 ”!生活中,辛勤耕耘 默默“种树 ”的人很多,他们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 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坚持拼搏,共同为 “ 中国梦 ”贡献一份力量。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像牧羊人一样在生活中多 多“种树 ”,种植着自己的希望和幸福!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 2.圈点批注关键词句,赏析人物形象,解读人物品质。 教学重点:圈点批注关键词句,赏析人物形象,解读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圈点批注关键词句,赏析人物形象,解读人物品质。教学过程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3 分钟 导入、 介绍任务 要求 贯穿全课的学习任务——“为牧羊人写颁奖词 ” 请仿照颁奖词示例,为《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中的“牧羊人 ”写 颁奖词。 1.展示颁奖词示例: 2015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磨刀老人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窄条凳, 自行车, 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 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 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2.出示颁奖词要求: 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 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 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 言简义丰,突出价值和影响 3.对应上课环节: 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梳理故事情节 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赏析人物形象 综合表达,事理情有机融合——表现人物手法 言简义丰,突出价值和影响——探究主题意义4 分钟 任务一 任务一:检验课前学习效果 1.请同学们读出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的读音。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 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 ”在普罗旺斯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植树的牧羊人,他种了成 千上万棵树,让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乐园。 3.作者讲故事的段落和做评论的段落分别是哪些? 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在做评论,剩下的段落,从第 2 段到第 20 段,也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讲故事。 4.文章讲故事的段落重点讲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全 文的行文思路又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从勾画出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关键词句中,看出文章主体 叙事部分采用的是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 ”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 形。 第 2 段,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第 13 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 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1919 年) 第 18 段,从 1920 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 第 19 段: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所以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以议论总起全文,奠定“这是一个难 得的好人 ”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叙述了 “我 ”与牧羊人三次会面的经历,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属于总-分-总 的模式,一般记叙文也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这样的写作思路的好处 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记叙文时也学学这种写作 方法。 小结: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同学们通过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 文思路。4 分钟 任务二 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 ”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 原上的变化。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 填写下表。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初遇 牧羊 人 再见 牧羊 人 最后 一次 相见初遇牧羊人 牧羊人情况: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 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高原的情况:毫无生趣;村落都变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牧羊人情况: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 化,依然心无旁鹜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高原的情况: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 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情况:八十七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高原的情况:景象完全改观,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 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小结: 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了解了牧羊人的 事迹。这篇课文是通过高原的巨大变化体现出牧羊人所作贡献之大的。14 分钟 任务三 任务三:赏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要求: 1.勾画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可以用红线标出直接描写牧羊人的 相关语句,用蓝线标出间接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2.在勾画的语句旁边,圈点批注出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评价。知识链接 直接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 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神态、 肖像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间接描写: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直接描写: 教师示例 第 7 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 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过 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 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 ——这一段采用了动作描写,用了“拿-倒-散-挑选-分开-挑- 分开-数-拣-挑 ”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挑选橡子时 的一丝不苟,心无旁骛,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由此可见,牧羊人是一个 做事认真仔细、有耐心的人。 第 10 段“他摇摇头说,不是。 ……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 ——这一段采用了语言描写,在“我 ”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 回答表现出他不知道,更不关心土地的归属,体现出牧羊人高尚无私的品 格,他一心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可 见,牧羊人是一个不图回报、没有私心的人。 学生示例 第 10 段“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 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 土。” ——这一段采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爬-停-戳-放-盖 ”等一系列 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牧羊人种橡树时的认真、卖力,修饰语“轻轻地 ” 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 ”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一心一 意种下橡子。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第 11 段“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 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 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 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 成大树。” ——这一段采用了语言描写,从牧羊人的叙述中可以知道,树苗的成 活率很低,突出了牧羊人非凡的毅力,“三年 ”“一直 ”“一个人 ”等词 语强调了牧羊人独自的坚持,体现了他的意志顽强。 由此可见,牧羊人是 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人。 第 11 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 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一段采用了语言描写,通过牧羊人朴实的语言,可以看出他目 标远大而高尚,同时又十分质朴,是一个有着伟大心灵、坚定意志的人。 第 5 段“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 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一段采用了肖像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外貌干净整洁,不 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由此可见,牧羊人是一个积极认真生活的人。 …… 2.间接描写: (1)环境描写 教师示例 第 5 段“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 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写出了牧羊人的房子结实、不漏雨,室内环境整洁,从侧面表现 了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学生示例 第 2 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 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 的野兽发出吼叫。” ——环境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 “我 ”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 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第 13 段“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 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这段环境描写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牧羊人所种的 树已经初具规模。烘托出牧羊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第 16 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 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第 19 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 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第 20 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 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表现出牧羊人工作 的伟大,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表达“我 ”对他的敬 重、赞美之情。 (2)其他人物等描写 学生示例 第 20 段“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 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 ——写出了现在村庄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牧羊人植树造福大众的巨 大成就,从侧面烘托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小结: 通过对文中这些直接、间接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的品析,可以看出, 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心存善念、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质朴单纯、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坚持不懈……的人。 通过赏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牧羊人身上所具有的 精神。1 分钟 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采取多遍默读——浏览与精读相结合—— 的方式, 先快速整体地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梳理行文思路与故事情节,再圈点批注 有关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赏析人物形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又理解了牧羊人身 上所具有的精神,为颁奖词的拟写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