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梵高画的呐喊是什么 梵高

梵高

2024-07-14 1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梵高《星夜》

        一、 对《星空》的浅层解析

       毫无疑问,每个人在刚开始看到梵高这幅《星夜》时,都会震撼于梵高对色彩的应用,我们也不例外。梵高的这幅《星空》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在刚开始欣赏时,我们是被这深邃的蓝色所吸引。星空中扭曲的气流和以及高耸入云的黑色建筑给整幅画添了些许神秘感和压抑感,但那暖黄色的星辰以及村镇的小屋,却又给人一种十分宁静的感受,抵消了上述的压抑感。

       二、对作品中的象征和符码的解读

       1、人物生平

       梵高(1853年3月30日一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他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与《麦田乌鸦》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而且《星夜》这幅作品尤其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色。

       1860年,梵高开始接受教育。1869—1876年,他分别在古庇画行的海牙、伦敦、巴黎分店就职,遭到解雇之后前往英国的拉拇斯卡托,在寄宿学校服务。他在1877年于多德雷赫特的画店当助理。梵高在1878年返回艾登,在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培养学校学习3个月。次年由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土职务。他在1880年下决心成为画家。1886年,梵高开始系统的学习美术,但是在美术学院时,梵高因为艺术理念与老师对立,在呆了1个月后退学,辗转到巴黎,并结识了罗特列克、贝纳、毕沙罗、高更等画家,与高更成为好朋友。在巴黎遇到的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就是直接影响他的色彩与画风,并创造独特画风的原因。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2、《星夜》的创作背景

       通过《梵高传》我们知道,1889年,梵高的疯病再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而《星夜》,便是梵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3、梵高的宗教信仰

       梵高的祖父、父亲都是牧师。因为从小的熏陶,他一生喜爱圣经,本仁约翰的《天路历程》,金碧士的《效法基督》和雨果的《悲惨世界》。这些古典名著的教导,深植他心。

       当他被荷兰改革(归正)宗差派到比利时的矿区去牧会的时候,他全力以赴,深深同情矿工们的贫穷。为了爱他们,他拿自己的薪资周济他们,甚至连衣服都给了他们,自己宁可睡在麦草堆上,三餐不继,衣衫褴褛。

       但是当教区主教来巡查的时候,认为他的生活、穿着有损牧者的尊严,竟然将他免职了,这个打击给他的刺激很大,制式的教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和做法,否定了他真诚的爱心,抛弃了他。到了1879年底,他终于也痛心地离开了教会。

打开的《圣经》

       从《打开的》以及梵高本身的经历可以得知,梵高对宗教的信仰是十分虔诚的,他对耶稣所经历的一切有着强烈的共鸣,乃至他愿意效仿救世主接济穷人们,他的内心充满着大爱,并且摒弃组织化的宗教。

       引用雨果的名言来说:“宗教会过去,但是上帝长存。”梵高认为,拘泥于过去的(宗教)形式,会阻碍我们对永恒的体验,而对永恒的体验是所有宗教经验的基础。

       三、 深层解析

       1、 通过解读之后理解了哪些东西

       通过对梵高生平以及《星夜》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画中扭曲的黑色教堂建筑是梵高对宗教的批判。梵高出生在牧师家庭,早年热爱神学,但在经历了被拒绝成为传教士之后,梵高逐渐从对宗教的狂热中冷静下来,转而对组织化的宗教进行批判,而这也导致了与父亲的决裂。

       在这一幅画中,画面上呈现着两种线条的风格,一种是弯曲的长线,而另一种是破碎的短线,整个画面就是二者的交替运用,才使得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整个画面呈现一种蓝绿色调,而阴沉的冷色调往往给我们一种,不开心的压抑感。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而在这幅画上面,梵高所运用的笔触的是很粗犷,很急速的流动感所表现出的星云和树木,极其具有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中的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像黑色火蛇一样的柏树,直直的指向云端,虽然给人十分不安的感觉,但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感。天空中像涡状星系的纹理中伴随着众多的星点,月亮的出现以黄昏的月食形象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出来的,表现出一种宁静之感,而这种宁静在构图方面与骚动的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线条方面与上部分的弯曲粗犷也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感,就是这种高度的夸张的变形和强烈的视觉对比中体现了在迷幻的世界里画家的不安与躁动的心情。

       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沿着他的画笔的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它的脉络。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星星闪耀、汹涌,柏树随着它们摇动,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完成了整个自然的贯穿。

       但是在这里,梵高并没有迷失在自己的画面里,他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清醒的把自己从画面里面抽离出来,让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画面中的一员。他清晰地明白,主动地寻找表现画面的方式,怎样用画面的冲突感来做对比。也许他的内心也是如此,有平静与挣扎的冲突,这就可以看出,虽然画面的表现是冲突,是不安,但他在创作时头脑应该是清醒的

       2、 其潜在的含义

       结合我们所了解到的梵高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宗教的理解和认知,重新再解读这片星夜,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村庄山野是十分沉闷灰暗的,特别是画中形似教堂的树木,都令人感到压抑和孤独;尤其是那往天空伸展的大树,它可以被理解为是梵高对组织化的宗教的批判,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抑郁了许久的人向天空发出沉默的嘶吼。

       但是在这份孤独和压抑之上,明亮而温暖的月光以及满天的星花又给予人抚慰,星野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广阔的天空包容着这寂寥的村野,就像耶稣一样用爱和包容来治愈世人,让人在绝望之中又感觉到希望的存在。

       这幅画,画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平常的星月夜,而是梵高存活于世的心境。他的一生十分痛苦,他追求绘画,追求内心的自己,他以惊人的热情和速度创作,他以永不停歇的态度表达内心的世界。可是无人理解、遭人冷眼对每个人的打击都太大了。他困惑、他孤独、他仿徨,但即使如此,他也不曾放弃过,他的画就是他滔滔的一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