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乘坐飞机时行李不翼而飞,谁来承担?教你如何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梦到坐飞机行李箱丢了到处找 【科普】乘坐飞机时行李不翼而飞,谁来承担?教你如何应对!

【科普】乘坐飞机时行李不翼而飞,谁来承担?教你如何应对!

2024-06-18 0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坐飞机,有没有遇到或是担心过丢失行李的情况?全世界每天都有大量的托运行李,辗转于各个机场,按照统计数据,每1000件行李中就会有7件找不到它的主人。今天我们教您几招预防行李丢失的小窍门,以及一旦出现丢失如何进行处理的步骤。

 1.先确认是不是真的丢了?

  ①行李尚未运到

  当客流高峰时,乘坐的飞机托运的行李必然很多,运行李的小车要跑好几趟才能把所有行李都从飞机上运到大厅。

  ②携带特殊行李

  如果行李携带了诸如超规格或者易碎品等特殊物品的话,你需要去超规格行李提取处去取,这些特殊行李是不会被送到传送带上的。

  ③确定真的托运了

  首先,先确认自己的行李确实是托运了,而不是自己忘了,有些马大哈自己忘了托运的案例也是有的。

  2.确定真的丢了,该怎么办?

  ①找准责任人

  行李箱丢失了,该找谁寻求帮助?根据航空公司的“终站赔偿法则”,多次转机的旅客,一旦发生行李丢失的问题,由搭乘终站的航空公司负责理赔。乘客行李出现问题应立即到机场的行李查询台咨询及申报。

  行李查询咨询平台在哪里?

  该服务台一般设在海关大厅,靠近行李认领区。机场地勤和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均会在航班全部到达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下班。找到工作人员后,出示你的托运行李回执(也就是贴在登机牌背面的那张小票)。

  ② 领取延误行李登记编号

  无论这次查询时是否找到行李的下落,都会得到一个“延误行李登记编号”。使用这个编号,可以在航空公司的官网上查询到目前的行李状态以及在必要时修改行李递送信息和联系方式。接下来,将遇到的三个情况是:

确定了行李下落,行李可能几小时后抵达机场;

确定了行李下落,但是行李无法在当天抵达机场;

不确定行李下落。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可以在机场稍微等等它,然后再和行李一同离开机场;如果遇到了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可以留下运送地址和联系方式,然后拿着“延误行李登记编号”离开机场。

  3.行李多久能找回来?

  有的一天就回来了,有的两三天,还有的半个月一个月,恐怕行李都已经全球旅行一遍了吧。当然,大部分都能在两三天内找的到。航空公司对于行李的查找期限一般是21天,对于查找21天后仍未找到的行李,会自动进入行李丢失赔偿程序。

  4.没希望了,行李真的丢了,能赔偿吗?

  根据所搭乘航空公司的不同流程规定,在报失一定时间后,如果还没有收到丢失的行李,那么需要做好行李丢失的准备,进入赔偿程序。

  ①申请赔偿必提交的文件

  报销和申报赔偿的费用必须合理,并且文件齐全。这里的文件包含:(各航空公司所要求文件或有细微不同,以下是必备)

  行李标签

  登机牌

  受损或丢失物品的收据

  或者新购置物品的收据(可报销)

  ②托运行李索赔按照“终站赔偿法则”

  根据航空公司的“终站赔偿法则”,一旦发生行李丢失的问题,由搭乘终站的航空公司负责理赔。

  ③托运行李里面不要放贵重物品

  有些航空规定在托运行李中夹带贵重物品和重要文件,一旦发生意外或损坏,不能按照贵重物品本身的经济价值进行赔偿,只能将其视为普通托运行李进行赔偿。建议所有文件都要随身携带,不要托运!还有金器、现金、相机等贵重物品一定要随身带。

  5.如何避免行李丢失?防患于未然!

  其实防患于未然才是最有效保护行李的方法,为了避免旅途扫兴,我们可以在托运行李前这样做:

  ①贴个醒目标识。

  为了便于区分,可以在行李上标注明显的个人标识贴纸或挂上行李牌,这样箱子就会很醒目了。

  ②用颜色区分自己的行李箱。

  找一些颜色明亮的胶带缠绕在你的行李袋或是行李箱上做成手柄或是行李防护带也是一个好办法。

  ③下飞机后尽快到达行李卸载处。

  提前到达认领行李会减少行李被错认的概率,如果做好标识,一眼认出自己的行李就能开始愉快旅途啦。

  ④给行李里里外外都拍一张照。

  这样可以在行李丢失或延误以后,在向航空公司汇报时,能够清楚描述出行李的样子,方便航空公司追踪行李。

  ⑤为行李买保险。

  给自己的行李买份保险,这样就算出了问题保险公司也会进行索赔。特别是携带贵重物品的时候,买保险就尤为重要啦。

最后对看完全文的同学说两句:

拿到托运的箱子之后一定要仔细的检查,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者裂痕一定要及时处理哦!

是不是很实用,快点收藏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