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真:原来道家《梅花易数》起卦、断事如此简单实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花易数怎么学得快 李修真:原来道家《梅花易数》起卦、断事如此简单实用。

李修真:原来道家《梅花易数》起卦、断事如此简单实用。

2023-12-23 1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为先天之数,其中"乾1"即乾卦先天数为1,"兑2"依次类推。

先天之数来源于古代,而其中却饱含了现代的"二进制思想"。

例如:兑卦从下到上分别为—、—、- -,

若以二进制则表示为 1、1、0,写为110,

化为十进制则为1*22+1*2+0=6,

以八卦数进制的8减之8-6=2,

此即兑卦数二的由来,其它卦以此类推,

4、地支之数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序地支之数则为:子为一,丑为二,依次亥为十二。

5、天干之数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依序天干之数则为:一到十。例:甲为一,庚为七。

6、五行生克

五行为:水、木,火、土、金。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

可以此来记忆: 以水来浇树木,可谓之"水生木",干木可以生火,火烧完后变为尘土,而从矿土中可以提取金属,金属熔化可为液体(水)。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

可以此来记忆:水可以灭火,火可以熔金,刀可以削木,木可以疏土,土可以挡水。

7、八卦,天干,地支的五行所属

水:坎、子亥、壬癸 木:震巽、寅卯、甲乙 火;离、巳午、丙丁

土:坤艮、辰戌丑未、戊己 金:兑乾、申酉、庚辛

以上均为起卦和判断的关键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

三、天干地支:

1,在梅花易数中主要用于记年,用于推导时间,在其它数术中除记年外也有用于代表方位的,如:六爻卦中,风水中则以此为主,用于立向,排局。八字中用得最多,例如你的八字:戊午年,癸亥月,戊戌日,癸层时。六壬中也广泛采用,除天干地支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字。奇门中主要使用天干(但无甲,所以又称遁甲),地支辅助天干使用。当然天干地支和八卦一样,还可以表示人物,相貌,动物等。

2,水:坎、子亥、壬癸表示坎、子亥、壬癸均属水。 坎与离相遇则会克之,因为离属火,坎与 丙遇 相同,因为丙也是属火,坎若遇庚则会受庚之生,因为庚属金,金可生水,系统教程家nwb一三一九14.

梅花易数(二)

起卦方法:

梅花易数中任何一人、一事、一物,均可用于起卦。

一、起卦之要:

梅花易数之起卦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一般有如下几种:

1、有人向你问起某事,希望你为其预测。

2、自己看到某人、事、物,突感异常而心动,此时可测之预示何事。

3、有了奇怪的梦,可以测其预示吉凶。

4、心情不稳时不要预测,心烦意燥时不要预测,这时自身气场很乱,测也不会准确。

二、时间起卦

1、起卦准备

a、得知起卦时的年、时的干支及农历月日。

b、得知求测人当时的状态,行走坐卧,即是在坐汽车,在跑步,还是在行走,或是在坐,在躺着。

2、起卦方法

a、以年之天干、月日之数相加之和再除以8得到的余数作为上卦。

注:有按年地支起卦的,使用中发现确是没有以年天干起卦准确。

b、以年之天干、月日之数及时之地支数相加之和再除以8得到的余数作为下卦。

c、以年之天干、月日之数及时之地支数相加之和再除以6得到的余数作为动爻。

d、根据以上结果列出互卦与变卦则可以进行断卦了。

注一:将八卦任何两卦重叠即可得到一个复卦,八卦相叠共可得到六十四卦,上面的八卦叫上卦,下面的则叫下卦,每个重卦中有六道组成,叫做卦的六爻,从下到上分别称为初爻,二爻,...,五爻,上爻。分开的两部分组成的爻是阳爻,仅有一部分的叫阴爻。

注二:互卦---由一个重卦的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组成的新的重卦叫作原重卦的互卦。(可参见后面的例子)

注三:变卦---重卦的某个或几个爻的阴阳属性由其原属性变为相反的属性后所得到的重卦称为此卦的变卦。(可参见后面的例子)

3、起卦举例:

如今天2003年7月29日17点18分起卦:

a、查万年历得知现在是癸未年(癸数为10)七月初一,则上卦数为:

10+7+1=18 18/8=2......2(余数)....兑卦

b、当前时间为酉时(酉数为10)则下卦数为:

18+10=28 28/8=3......4........震卦

注:时刻与现代时间对应:

晚23时到次日1时前为子时,

1--3为丑时, 3--5为寅时,

5--7为卯时, 7--9为辰时,

9--11时为巳时,

11--13为午时, 13--15为未时,

15--17为申时, 17--19为酉时,

19--21为戌时, 21--23为亥时。

c、动爻之数为;

28/6=4......4.....四爻动

d.互卦与变卦:

上兑下震为泽雷随卦(随卦为六十四卦名,初学者先不必掌握)。

则互卦为上巽下艮为风山渐卦。

四爻由阳变阴变为上坎下震即水雷屯卦。

得到如下结果:

泽雷随 风山渐 水雷屯

【本 卦】【互 卦】【变 卦】

▅▅ ▅▅ ▅▅▅▅▅ ▅▅ ▅▅

用 ▅▅▅▅▅ ▅▅▅▅▅ ▅▅▅▅▅

▅▅▅▅▅ ▅▅ ▅▅ ▅▅ ▅▅

▅▅ ▅▅ ▅▅▅▅▅ ▅▅ ▅▅

体 ▅▅ ▅▅ ▅▅ ▅▅ ▅▅ ▅▅

▅▅▅▅▅ ▅▅ ▅▅ ▅▅▅▅▅

说明;主卦由时间求得为上兑下雷的"随"卦,其二三四爻作为互卦下卦"艮"卦,三四五爻作为互卦的上卦"巽"卦,上下卦相重便得到了互卦,上巽下艮的"渐"卦。主卦"随"卦的四爻为动爻(动爻指需改变阴阳属性的爻),其属性为阳,改变属性为阴后便得到变卦,上坎下震的"屯"卦。

三、数目起卦:

1、起卦准备

一般以两个数来起卦(也可以一个或多个数来起卦,这里不再细述),可以是心动时看到的两个数字,或是两个文字笔画数,两个事物的数目。

2、起卦方法:

a、以第一个数除以8的余数为上卦。

b、第二数除以8的余数为下卦。

c、以两数之和再除以6的余数为动爻,如果你知道当前时间或很方便即可知道当前时间,则将当前时间的地支数也加入两数之和然后再除以6把余数作动爻。即可成卦。

3、起卦举例:

如以"学习"两字起卦,时间为酉时

"学"为8画,对应"坤"卦,"习"为3画对应"离"卦。两数之和为11,再加上时间数10为21,21/6=3......3,三爻动。于是得到主卦上坤下离,为地火"明夷"卦,互卦则为上震下坎,即雷水解卦。三爻动,阴阳属性改变得到变卦上坤下震,即地雷"复"卦。课程nwb131914

梅花易数(三)断卦概要:

一、断卦方法

1、以主卦表示开始情况,互卦表示中间过程,变卦表示最终结果。

2、上卦与下卦的关系表示某阶段(开始,中间,最终)两方的相对情况。

3、以动爻所在卦为动(用)卦,另一个卦则为体卦,以体卦表示自已,以动卦表示其它(人或事物)。用克体,表示事情不会成功;用生体表示事情不费力便可成功;体生用表示费力而难以成功;体克用表示费力做可以获得成功;如果是体用五行相同(称体用比合),则表示可以正常成就。

4、参考年月日时的五行旺、相,休、囚,死进行预测。

取年月日时的地支,若一个卦的五行属性与当前年月日时相同则为"旺",与年同称"旺"于年,与月同称"旺"于月,与日同称"旺"于日,与时同称旺于"时";若该卦被年月日时所生,则称该卦"相"于本年月日时;若该卦生年月日时,称该卦"休"于年月日时;;若该卦克年月日时,称"囚"于年月日时;若该卦受年月日时克,则为"死"于年月日时。

一般情况下以上旺相休囚死之说仅用于月,以上是变通说法,用于年月日时。如人之身体旺相则为健康,有对其它卦加以生克的能力;休囚死则为不健康,不具备对其它卦加以生克的能力,或是这种能力很弱。

测长期的事情一般以年来论卦的旺衰,中期的事情一般以月来论,短期的事情则以日时来论。

5、使用卦数进行期限的预测。同时参看求测人当前的状态。(主卦数=主卦上卦数+下卦数+动爻;全卦数则为主互变六个卦的卦数和)如果求测者正处于汽车行驶中或更快,则期限为主卦数的三分之一或更短;若处于自行车或跑步中,则为卦数的二分之

一;行走为二分之一少比卦数之本数多;站立时测卦则期限取卦数本身;坐为卦数的两倍;躺卧则为三倍或更多,卦无定法,请学者斟酌使用。

二、断卦举例:

如第二节所列出的卦,若要测出外办事情况如何,则断法如下:

泽雷随 风山渐 水雷屯

【本 卦】【互 卦】【变 卦】

▅▅ ▅▅ ▅▅▅▅▅ ▅▅ ▅▅

用 ▅▅▅▅▅ ▅▅▅▅▅ ▅▅▅▅▅

▅▅▅▅▅ ▅▅ ▅▅ ▅▅ ▅▅

▅▅ ▅▅ ▅▅▅▅▅ ▅▅ ▅▅

体 ▅▅ ▅▅ ▅▅ ▅▅ ▅▅ ▅▅

▅▅▅▅▅ ▅▅ ▅▅ ▅▅▅▅▅

1、主卦"随"表示当前情况,互卦"渐"表示中间情况,变卦"屯"表示最终结果。

2、四阳爻动变阴,属于外卦,故以外卦为用卦,表示要办的事情,以内卦为体卦,表示自已。主卦用卦金克体卦木,表示办此事开始时会遇到困难,难以进行;互卦仍是用克体(木克土),表示中间过程也是劳而无功,变卦为用生体,表示此事最后得以成就,且不太费力。梅花易数课程教学可家一九一九三三五。

3、如起卦时间(见上节《起卦方法》并查阅本站万年历可得)是癸未年已未月癸卯日辛酉时,若以月为标准则未月为土。开始阶段,主上卦兑金为相,下卦为震木为囚,震为体为已,故开始时肯定不会成功,金相克木之故。中间阶段互上卦巽木为囚,下卦艮为旺,下卦为体,体旺用囚不怕用克,故事情在六月办可以有所进展,变卦体囚但受用卦生,可以完成办的事情。

4、如果求测者在行走中问卦,则此事将在(2+4+4)/2=5天或5个月内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