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音乐五年级下册歌曲《梅花》 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梅花三弄萧独奏音乐教案 人教版 音乐五年级下册歌曲《梅花》 教学设计

人教版 音乐五年级下册歌曲《梅花》 教学设计

2024-06-23 1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歌曲《梅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唱古诗新唱歌曲《梅花》。能力与方法:能在旋律中,填唱新词演唱歌曲。思想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体会梅花的坚毅顽强的品格教具:琴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受歌曲的古诗韵味,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2、了解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分辨两个结尾部分旋律。3、用优美抒情和激昂的情绪分别表现歌曲《梅花》的两种品格。【教学过程】一、上课礼仪二、导入1,同学们,老师现在唱几句歌词,请大家仔细聆听歌里唱的是什么花?赞美了什么?2,简介梅花:主要花色,被称做“东风第一枝”,又被誉为“花中君子”,在我国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曾有人赞叹梅花:“人间奇绝,唯有梅花枝上雪”。3,引出王安石的古诗《梅花》,简介古诗与大意。4,导入歌曲《梅花》。三、聆听歌曲1,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2,再次聆听。感受古诗歌词一共演唱了几遍 每遍歌词的情绪和力度有没有变化?A展示歌谱,分三遍聆听。第一遍歌词的旋律和情绪是怎样的呢?主要表现了梅花的高洁美丽;B第二遍歌词的旋律走向和情绪又是怎样的呢?主要表现了梅花不屈不挠凌霜傲雪开放的坚强品格;C第三遍歌词。这里加入了什么记号 生...对,反复跳跃记号,说明这遍歌词旋律与第二遍歌词的旋律是基本相同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聆听边思考:第三遍歌词的加入_是为了更加突出什么?3,再次聆听。结合歌曲分析思考:这首歌曲可分几个乐段?四、学唱歌曲1,用 la随音乐轻声模唱一遍旋律,一起感受梅花的柔美和坚强品格。提示学生唱歌的姿势和表情。2,学唱第一乐段A)分析切分节奏,引导学生跟老师一起感受切分节奏的演奏效果,并思考歌曲加入切分节奏的作用是什么?生:感觉生动-有活力,加入切分节奏还主要强调了两个字(同时歌词出现)墙和遥(示范唱这两小节)。所以老师引导学生每个音都要唱的准确清晰连贯。B)教唱歌曲3,学唱第二乐段。首先分析乐谱,然后教唱。并提示学生感受梅花的品格。4,跟琴完整演唱一遍歌曲《梅花》,注意纠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分组演唱歌曲,注意相互评价。四、创编给你一首古诗《春晓》你能否把它融进《梅花》的旋律进行演唱?五、拓展交流展示关于梅花的其他艺术作品。师:表达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关于赞美梅花除了用演唱的形式,还可以用乐器演奏的形式表达,或者朗诵的形式表达,还有各种木雕,陶瓷,绘画等。关于梅花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让生交流\找生答)。六、课堂小结关于梅花的艺术作品还很多,课下请同学们可以搜集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小册子,下节课展示给同学们。时间匆匆,回首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和了解了梅花,并学唱了歌曲《梅花》,还一起利用《梅花》的旋律创编了古诗《春晓》,同时也欣赏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不过,老师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像梅花那样具有坚强的品格_不畏严寒,做“东风第一枝”!好,下课!(同时播放《梅花》歌曲)。【板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歌曲《梅花》课后反思这是借用王安石的古诗《梅花》创作的一首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旋律比较规整。这节课通过讲解梅花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觉《梅花》的意境、梅花的特点及其坚强的性格。同时通过吟诵古诗让学生体会古诗《梅花》的韵味和音律特点。整个课堂洋溢着快乐、亲切、自然,师生一起沉浸于音乐、享受着音乐。在通过初听、再听和复听歌曲之后,学生对《梅花》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其中通过歌曲分析,是学生感受两乐段不同的情绪,表现了梅花不同的两种音乐形象。在音乐处理中,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情绪,能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总的来说,本节课在“美”的感受中进行,如美的旋律、美的歌词、美的图片,都让学生在古诗韵味中体会了歌曲的意境美,提升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仔细钻研教材,做到带着详细的、全面的教案上课,扎扎实实地教学,真正做到让音乐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让音乐课成为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舞台。另外考虑到五年级孩子的学习与性格特点,本节课开头我设计运用歌唱《红梅赞》引出梅花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多次聆听歌曲的方法,逐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深刻的体会到古诗韵律与音乐韵律的完美结合。学生每一次的演唱,在声音、情感和情绪上的把握都有很大的进步。通过听、读、唱、编、欣赏等音乐学习形式,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欣赏与歌唱的快乐,也享受到了创编成功的喜悦。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给学生表现的时间不够充分;另外还可以多让学生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总之,只有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