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思诚与梁启超 清明追思

清明追思

2024-07-12 07: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19年梁启超于巴黎。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供图

松荫垂绿、幽静古朴。位于北京香山的国家植物园东北角的梁启超墓园,由其长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亲自设计。父亲长眠在儿子一贯主张的人与环境充分和谐的氛围里,仿佛与孩子依然心灵相通、与美好一直相伴。

梁启超墓

而近日

“栋梁” ——

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

来到了江门

在“侨博馆”新馆展出

向世界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这部文献展展现了梁思成先生在那样艰难困苦情况下率领一干人马田野调查、把一千多个项目汇集,以及他伏案整理研读总结出来的中国古建筑的精深内涵和科学人文范式,这里面,你看不出一点功利。梁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对中国建筑的总结和凝练以及向世界传播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化自信。”

跨越万水千山,奔向星辰大海

梁思成执着的信念

来自哪里?

或许就是来自他的父亲

——梁启超

△梁启超和家人合影。资料图

“栋梁”展策展人、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作为欣赏这个展览的开始,第一个是由我们江门市博物馆提供的镇馆之宝。这是梁思成虚岁15岁生日的时候,梁启超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梁启超写的特别重要的一本名著 《欧洲战役史论》的手稿,在扉页上面,他教育梁思成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第二个展品,也是去年清华“栋梁展”的镇馆之宝。梁启超在1925年送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北宋的《营造法式》这本书的时候,扉页题词,他要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 可以说这本书奠定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的学术方向。”

(“栋梁”展)

关键时刻,梁启超是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营造法式》,是由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编修,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1919年,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偶然发现其手抄本,他邀请好友、藏书家陶湘以多个版本校勘《营造法式》。1925年陶本出版当年,梁启超就从朱启钤这里获赠了一套,在当年11月将其寄给了远在大洋彼岸求学的儿子梁思成及其未婚妻林徽因。

他在扉页赠言中写道:“当存其多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善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朱桂莘校印,甫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宝之。”

梁启超为什么会寄这本书给梁思成呢?这或许可从1925年7月他写给梁思成的一封信看到端倪。在美国学习期间,梁思成在宾夕凡尼亚大学博物馆中看到“唐昭陵六骏”的两匹璧雕石马,将此事告知梁启超。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说: “梁思成先生把这个事写给梁启超先生,说他看见昭陵六骏被盗了。”

梁启超闻听后大为震惊,回信中连连叹惜:“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那几只马是有名的美术品,唐诗里‘可要昭陵石马来,昭陵风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向来诗人讴歌不知多少。若非接你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可叹,可叹!”

梁启超与梁思成,血脉相连,同为文物散落异国他乡惋惜、深感无奈,痛心的背后还有一种深刻的危机感。与此同时,梁思成在宾大接受西方建筑学教育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的珍视,并撰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而当被老师古米尔问及中国建筑史时,梁思成只能回答尚未有专著问世。

西方人当时尚未注意到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日本人却已开始注意到并有了一些成果。如果中国人不能写出自己的建筑史,这块阵地就要被别人占领,这是梁思成绝不能容忍的事。此时,在大洋彼岸收到父亲寄来的书,梁思成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据他回忆:“在一阵惊喜之后,又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原来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般,无法看懂。我想既然在北宋就有这样系统完整的建筑技术方面的巨著,可见我国建筑发展到宋代已经很成熟了,因此也就更加强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这本巨著的决心。”

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这个梦想深植在梁思成的心中

而要实现这一梦想

就必须从破译《营造法式》开始

于是,从25岁起,对于《营造法式》的思索一直伴随着梁思成,以致点滴渗透到了梁思成学术之外的生活:他和林徽因成婚时,特地把婚期定在三月二十一日,就是为了纪念《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因为那一天是宋代为李诫所立碑刻上唯一的日期。后来,他们给儿子起名“从诫”,可见其终生追随李诫、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决心。

1927 年 12 月,为了帮助梁思成了解西洋美术及建筑,熟悉西方文化的梁启超专门筹集了五千美金,让毕业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欧洲回国,兼度蜜月和考察, 并写信说:“我替你们打算,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艺术,附带着替我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

梁思成与林徽因婚后游历欧洲途中 1928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梁启超认为历史要靠自己找东西来研究。中国历史很多是文人笔下的史,这文人笔下的历史有很多是不确切的,不是真历史,他这些东西就影响到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弟弟梁思永。”

为了能够顺利研究《营造法式》,梁思成于1931年加入到由朱启钤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踏上了破解《营造法式》这部“天书”之路。

(左图)梁思成照片(右图)应县木塔全景照片

绘图期间,研究经费没了着落,学社所有人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顿生活,梁思成更是由于身体的病痛,必须穿着笨重的“铁马甲”支撑弯曲的腰椎来画图。难以想象这样美丽的手绘图,是靠着什么样的惊人毅力画出来的。

1933年,梁思成来到山西大同,测绘大名鼎鼎的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梁思成和助手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靠着一根生锈的铁链攀上塔刹进行测绘。( 山西应县木塔一层剖面测稿 梁思成、莫宗江于1933年9月测绘,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栋梁”展)

不断给予鼓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思成的这种无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或许来自与父亲梁启超一直以来的鼓励。1927年2月,当从儿子的来信中了解到他因为这几年专做单板功夫而生怕变成画匠时, 梁启超在回信中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娇赢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气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多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利专业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的这点精神。”

当孩子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困难和发出疑问时,梁启超总是不断地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引导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他的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着他的孩子们,使他们终生受益。对此,参观“栋梁”展的方先生深有同感:“梁启超先生的言传身教,包括给他很多书信、很多典籍,使他慢慢走上建筑大师之路。”

从1100年李诫编成《营造法式》

到2001年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全书出版

时间过去了901年

梁思成 “宋《营造法式》注释序(未定稿)” 手稿 1963年,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在这近千年的岁月里,《营造法式》已经从一本建筑技术工具书延伸为一种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一种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一种求证务实的探究精神、一种兼容并蓄的治学之道......跨越近千年再遇知音,这些知音不仅有梁思成,还有他的同伴、他们的学生,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古建筑研究专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传承者。他们生生不息,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和抱负,共赴一场承前启后的文化之约。

燎原这星星之火的是他——梁启超。

梁启超致梁思成信手稿,1928年5月8日,信中谈及梁思成赴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事宜。梁再冰提供。

清华大学教授王贵祥:“梁启超虽然不是建筑学者,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问家,他知道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他直接把《营造法式》这本书寄给他的孩子,启发他进入建筑学的领域,梁启超起了很大作用。”

梁启超

最爱以“少年中国之少年”自称

这种“少年精神”

确是其怀一生朝气

为中国进步而秉持的理想和动力

他常教育孩子们

要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

正如他在梁思成15岁(虚岁)生日时送给儿子的《欧洲战役史论》手稿扉页上写的勉励话语: “国之立于天地至不易,而长思尽瘁以报也”。梁思成15岁(虚岁)时,正值日本步步逼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梁启超赠书勉励儿子要有报效祖国之心,其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都回到祖国。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他给孩子们写了400多封家书。这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家训,不仅体现了父子情深,更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梁启超的第三个孩子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的梁思永,他的女儿梁柏有回忆起父亲梁思永当年学习考古专业的情形时说:“当时我的祖父是中国考古学会的会长,那时看到外国所谓的汉学家到我们中国来考古发掘,把发掘出来的那些古物都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所以祖父对这个现象非常气愤,于是就叫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梁思永入学当时不被看好的考古学,然后他就把我父亲送到美国哈佛去学。那时候他的父子身居两地常常书信来往,祖父常常把国内的考古动态告诉儿子,儿子也把自己的什么想法、什么问题、希望得到什么帮助跟他说。我的父亲想回国,祖父在信里说,他说听到这话替他高兴又替他恐慌。他说你真正能当得起这个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者的这个称号,你一定要继续努力才好。”

梁启超在家书里常常提起他最小的孩子梁思礼,并疼爱地称他为“老白鼻(Baby) ” 。梁思礼在美国留学8年后回到祖国从事航天科研工作,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他生前提起父亲,总是饱含深情:“我父亲梁启超应该说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启蒙家,他在很多方面都忧国忧民,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是贯穿着他的一生,不仅他本人坚持,他的后代也在传承与坚持。 我一直听着《少年中国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使我们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强国。”

▲梁启超故居一角

今天

再次重温梁启超先生的信件

依然收获颇多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

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

致敬,梁启超!

来源:江门广播电视台、江门电台、网络资料等

编辑:曾思

二审:江文明

三审:刘运华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雨雾蒙蒙!江门回南天要来了?这样“湿”的天气将持续到......

有惊喜!每晚21:00—21:30,记得听江门电台!

江门3000多个岗位招聘!最高年薪达35万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