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林洙结为夫妻,林洙晚年透露:比起林徽因,先生更爱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思成更爱林洙 梁思成与林洙结为夫妻,林洙晚年透露:比起林徽因,先生更爱我

梁思成与林洙结为夫妻,林洙晚年透露:比起林徽因,先生更爱我

2024-07-11 2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首长诗,一见倾心,于是在每个春暖花开的人间四月,都会让人不自觉想起如兰一般的林徽因,她是那样清丽脱俗,如春天一般拥有永不老去的年华。

在近代史上,说起群星璀璨的民国时代,林徽因必然闪耀其中,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文学造诣以及对中国建筑学的贡献。

更在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至今还为人所津津乐道。

可是,当林徽因去世后,与之伉俪情深二十余载的梁思成,却转过头追求林徽因的学生林洙,并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与劝阻,与林洙结为夫妻。

多年后,在出版的自传《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中,林洙大胆披露道:梁思成先生其实爱我,更甚于爱林徽因。

这不禁令许多人对当年三人的感情内幕,产生无限遐想。

那么,梁思成为何在林徽因去世后选择与林洙续弦?又是什么令林洙认为梁思成爱她更甚于林徽因?

接下来请跟随笔者揭开历史的帷幕,体味民国人物的爱恨情仇。

林洙与其人与初次邂逅

1962年的一天,林洙与梁思成走进民政局合影、领证,并登记为合法夫妻。

当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将仪式推进到最后一步时,年龄相差近三十岁的夫妻二人默默松了口气,仿佛这场婚姻随时都会遭遇变故一般。

时逢国家经济凋敝,哪怕是清华教授的生活质量较之以往也多有不如。

所以婚礼便一切从俭,办得毫无烟火气,或许是对梁思成续弦之举心怀怨怼,不少昔日好友对请柬视若无睹,只有寥寥几人前来庆贺。

门庭萧瑟的情景令梁思成感到落寞,但好在事已至此,不用再担心横生枝节。

对于林洙来说,如今发生的一切令她感觉如梦亦似幻,她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十四年前在清华建筑系楼道中邂逅的那位温文尔雅的男子,有一天会成为她的枕边人。

1928年,林洙出生于福建福州,林洙的父亲是建筑系出身,以铁路工程师的身份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

而林洙的童年恰好赶上国民政府所谓的黄金十年,在较为安定的环境以及充裕的物质条件下,相较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孩子,林洙是幸运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侵华日军在同年8月发动淞沪会战,上海沦为抗战前线,林洙美好的童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漫无止境的流亡。

随着国军在前线的节节败退,东部沿海地区迅速沦为日占区,穷凶极恶的日军还在步步紧逼,大片土地相继沦陷。

林洙一家不得不辗转多地,最终在云南昆明这一抗战大后方停下脚步。

在林洙的回忆中,她的青少年时光大部分都在昆明的开明书店中度过,几乎是“住”在店里了,自幼酷爱文学的她在那里品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为她打下坚持的文学基础。

1938年,清华、北大等高校在昆明临时重组为西南联大,开明书店作为昆明当地相当有名的旧书店,自然少不了被西南联大的师生光顾。

当时林洙便被他们的谈吐风姿深深吸引,心底埋下前往高校求学的种子。

抗战结束以后,林洙一家前往上海,林洙也在上海完成了中学教育,并成功被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录取。

可惜由于这两所大学的学费昂贵,林洙一家又是普通公职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撑林洙求学。

1948年,未能在上海成功求学的林洙远赴北京,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

清华的标准自然要高于上海诸多大学,与众多考生一样,林洙的入学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只能先进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学习。

为此,林洙的父亲转而向林徽因求助,林洙的父亲是建筑系出身,与林徽因算是旧识,且两人还是福州老乡,就着这层关系,林洙的父亲修书一封,发往远在北京清华园教书的林徽因,希望林徽因能对林洙照拂一二。

一向待人友善的林徽因自然没有拒绝,还把林洙收为学生,将她当作后辈培养。

那年清华先修班恰好停办,林徽因便抽出每周二、五下午的宝贵时间,拖着饱受肺结核折磨的身体,亲自给林辅导洙学习英语。

通过林徽因,林洙与梁思成相识,初次邂逅时,梁思成微笑着说道:“这么漂亮的姑娘,一定是林小姐吧。”

多年以后,林洙依旧对那天二人的相逢记忆犹新,当时的她刚到二十,正是桃李年华,青春逼人,而梁思成则步入中年,气质更显稳重,儒雅随和。

或许早在那时,少女的心中便对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师长暗生情愫,不过因为身份、伦理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这缕情丝变得微不可察。

与众不同的1949年

1949年,无论是对于林洙、林徽因,或是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一年都是特别的。

随着三大战役接连取胜,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国军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控制下的南京国民政府集体流亡台湾,崭新的中国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与此同时,一首离骚也随之在风中吟诵。

除了随国民政府一同流亡的60万国军外,还有军人家属、上流人士、沿海乡绅等不同身份近40万人,以各种方式去往台湾。

在踏上驶向台湾的邮轮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朝岸边看去,对于他们中不少人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凝视故乡的土地,往后客死他乡,无人问津。

同样的动荡还波及到学术界,一道关乎立场与信念的选择题摆在所有知识分子面前:留在大陆?或是前往台湾?还是迁居海外?

当时,蒋介石见这场国共逐鹿分晓已明,便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安排后路,不仅将400万两黄金陆续从大陆运往台湾(占国库十分之九,造成建国后黄金紧缺),还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将儒释道三家的传承人带往台湾。

除此之外,对于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们,蒋介石也不打算留给新中国,他安排国民党御用文人傅斯年、陈雪屏发起“抢救学人运动”,鼓动知识分子们前往台湾或迁居海外。

胡适、梅贻琦、陈寅恪、竺可桢等人都在名单上,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顶尖学术大家。

尽管傅斯年发动多方官系进行劝说,可响应者却只有胡适为首的寥寥十数人,这也充分体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甚至连一向立场中立的知识分子们都深恶痛绝,不屑与之为伍。

不过,最令众人感到意外的是,与胡适关系亲密的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居然没有跟随他一同远走海外,而是选择坚守清华。

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深知,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需要他们利用建筑学知识进行重建,他们又怎么会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一走了之呢?

同样是这一年,林洙在林徽因的帮助下成功进入清华大学读书,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员,并邂逅了她的第一次婚姻。

说起来,早在抗战结束之初,林洙便与她的第一任丈夫程应铨相识。

程应铨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材生。抗战期间,他曾投笔从戎,前往缅甸前线担任英语译员,直到二战结束才回到昆明复员。

在程应镠的介绍下,程应铨与尚在天祥中学读书的林洙相识,并与林洙一家一同回到上海。

途中,程应铨与同是建筑系出身的林洙父亲一见如故,而林洙也对这位风度翩翩的学者抱有好感,林洙父亲顺势以女相许,由于林洙当时年岁尚小,所以二人并未立刻谈婚论嫁。

几年后,程应铨被推荐前往清华建筑系执教,他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想上的艺术眼光以及出色的教学水平,令梁思成与林徽因对他颇为赏识。

不仅如此,他还将许多国外高水平的建筑学著作翻译成中文,极大填补了国内建筑艺术方面的空白,被当时不少杂志陆续转载,一时间风头无两。

彼时的林洙恰好在清华求学,本就有感情基础的二人因学术上的交集,交往变得更加密切,并迅速坠入爱河,最终在1949年盛夏来临之际结为夫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林洙与程应铨并没有什么钱用于结婚,林徽因了解他们经济方面的困难后决定自掏腰包,对林洙谎称是营造学社的专款,目前处于闲置阶段,让林洙先将这笔钱用于结婚,等以后生活步入正轨再还。

考虑到梁思成夫妇在清华建筑系的地位,林洙便没有多想,直到后来林洙还钱时,却被林徽因笑着婉拒。此时她才明白,当初那笔所谓的专款,其实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积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1953年,毕业不久的林洙被调到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工作,而丈夫程应铨则在业内崭露头角,还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前往东欧各国访问。

可惜命运如同玩弄人心的恶魔,它让美好戛然而止,使悲伤与痛苦吞没两个家庭。

才女离世与先生续弦

1954年秋天,林徽因的肺结核复发,病情超过以往,她只好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卧床养病,可疾病却如同一只恶犬,对她穷追不舍,几个月过去也未见好转。

同年年底,林徽因住进北京同仁医院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她日复一日地咳嗽,被病魔折磨得睡不着觉,整个人肉眼可见地消瘦,几乎可以用形销骨立来形容。

不过,早在1943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斯克曼便在实验中,成功提取出能够治愈肺结核的链霉素,并证明了它的医学功用。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链霉素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纷纷涌现,欧美一些国家的结核病发病率因此下降,许多结核病医院甚至因生意冷清而倒闭。

所以,林徽因的病情其实是有机会治愈的,可惜由于家庭经济负担不起,且受到一些政治因素影响,林徽因没能出国治疗。

1955年4月,在这个燕子梁间呢喃的季节,在她最爱的人间四月,林徽因溘然长逝,对一生要强、性格刚烈的林徽因先生来说,这或许是她最好的谢幕。

而在另一边,程应铨由于种种原因在政治上罹难,林洙受其牵连被降职至资料室。

就在程应铨饱受打击,急需有人站出来支持他时,林洙却充分诠释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诗。

她无法忍受资料室枯燥乏味的工作,无法忍受远离学术中心的落寞,为了摆脱眼前的境遇,她选择与程应铨离婚,且不允许他与两个年幼的孩子相见。

以此与程应铨撇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回到她心目中的理想状态。

从这个决定上可以看出,林洙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此为基础,她往后的所作所为皆有迹可循。

1960年,32岁的林洙被安排在梁思成身边工作,一段孽缘由此展开。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二人交集逐渐增多,交流也日趋频繁,从工作到艺术再到生活,两人情感上的距离在不断拉近。

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遭遇生活的变故,林洙向梁思成吐露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梁思成则向林洙倾诉妻子逝去后孤独的生活。

随着话题的逐渐增多,情愫在二人之间慢慢堆积,最终突破了师生、同事的界限,升格为爱情。

1962年,在林徽因逝世七年后,梁思成决定与林洙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一举动毫不意外地招来反对声一片。

首先,林洙曾经是林徽因的学生,且受到林徽因诸多恩惠,与梁思成结婚颇有挖墙脚的意思。

其次,林洙的前夫程应铨在进入清华大学后受过梁思成的许多指点,两人有师生之实,与弟子的前妻有染必定会招来他人非议。

因此,梁思成的亲朋好友纷纷出面阻拦,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便是梁思成的长女梁再冰,既是为了维护父亲清誉,也是为母亲鸣不平。

她四处奔走,联系族中长辈以及父亲的好友,连番对父亲进行劝说。

与梁思成相交莫逆的张奚若直言:“你若跟她结婚,我就跟你绝交!”不得不说张奚若果不愧是言出必践的君子,在后半生里,他果真再没有与梁思成来往。

诸如刘敦桢、沈从文等人,当时纷纷站出来阻拦这门婚事,他们并非是反对梁思成续弦,而是反对梁思成与林洙结合。

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林洙居心叵测,完全是贪慕梁思成的身份地位,所以才主动勾引梁思成。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梁思成不堪重负,一向笃信基督教的他在日记中痛哭写道:“为什么上帝要惩罚我?让我有这么多的烦恼?”

饶是如此,梁思成心中对爱情的渴望还是压倒一切,他不顾众人反对,甚至不惜将亲情、友情舍弃,只为与林洙走到一起。

婚后,林洙保持着含蓄沉默的姿态,在幕后默默支持梁思成的工作,并陪伴梁思成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可梁思成离世后,林洙却一改往日低调的作风,开始对一些陈年旧事发表看法,而谈到林徽因时,林洙更是屡屡针锋相对,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

陈年旧事的揭露

2011年,在林洙出版的《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书中,她大胆披露道:梁思成先生其实爱我,更甚于爱林徽因。

为了证明这点,林洙在书中列举了诸多当年梁思成写给她的情书,其中一封这样写道: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你会突然光临打破了这么多年的孤寂。假使我正式向你送上一纸‘申请书’,不知你怎么‘批’?”

这封书信的落款是“心神不定的成”,此信一出顿时颠覆了很多人多年来的认知,万万没想到居然反倒是梁思成主动捅破窗户纸,向林洙发起爱情攻势。

还有许多书信用词火辣奔放,例如:“送你走后,怎样也睡不着,想着你怎样在这苍茫月色中一人孤单地回去。”

作为一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理工男,梁思成居然能为了林洙如此直抒胸臆,也难怪林洙会认为梁思成爱她更胜于林徽因。

除此之外,林洙还在书中阴恻恻地揣摸林徽因的形象,她如同小女人一般吐槽道:

“林徽因实在算不得是一个美人,她也不会做任何家务,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保姆负责的。她热衷于各种社交,家里面常常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男人,实在是算不上一个好妻子。”

从长相到生活作风,林洙几乎把能攻击的点都找了个遍,但实际上,林洙并非此举的先行者。

自少女时代起,林徽因便是各种社交场合中炙手可热的名媛,与以美貌著称于世的陆小曼、胡蝶等人不同,林徽因所展现出来的才情令胡适、徐志摩等人为之侧目。

当时林徽因常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诸如沈从文、金岳霖、萧乾等人都是座上常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举自然容易引来一些非议,而率先对此表示不满并公开讽刺的便是冰心女士。

在日军侵华、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冰心女士认为林徽因频繁举办聚会,多少有些“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

于是以林徽因为原型,写下《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以温婉和调侃的笔调,塑造了一群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形象,讽刺他们看似精致的生活实际上萎靡麻木。

从文中许多细节,都能轻易看出冰心是在指桑骂槐。

文章一经发表,远在山西进行古建筑考察的林徽因便在朋友的提示下阅读此文,读完后林徽因也没有写文章对冰心进行反击,而是就地将一坛子山西陈醋寄给冰心。

时过境迁,没想到林洙走上了冰心的老路,倘若林徽因泉下有知,恐怕也会给这位昔日的学生寄出一坛老陈醋。

至于攻击林徽因不会做家务这点,其实林洙多少有些格局小了,作为一位在文学与建筑学领域颇具建树的大师,林徽因并不需要用家政全能来证明自己,反而是样貌、才华样样不如林徽因的林洙,才需要凭借会做家务找回些存在感。

饶是林洙在作品中如何抹黑林徽因的形象,拔高自己在梁思成心中的地位,可当年二人的婚后生活,实际上却并非林洙描述那般尽善尽美。

正常来说,为了对一段新的婚姻或感情表示尊重,应该将前人的事物拾掇干净,可梁思成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林洙嫁入梁家后,依然将屋子布置成林徽因生前的模样,甚至还将林徽因的画像摆在客厅,丝毫不顾及林洙的感受。

或许是看着觉得闹心,一天,林洙自作主张将画像取下,恰好被梁思成长女梁再冰看见,梁再冰顿时觉得怒不可遏,冲上去对着林洙就是一巴掌,随后扬长而去,往后数年再没有回到父亲家中。

似乎是因为林洙的行为同样触碰到梁思成心中的禁区,所以,受到委屈的林洙向梁思成哭诉此事,梁思成只是叹息一声,淡淡说道:“何必呢。”连一句安抚的话都没说,林洙见状只好悻悻而去。

而对于林洙与程应铨的孩子,哪怕林洙将他们改姓为林,可梁思成却如同万古不化的坚冰,对他们十分冷淡。

在梁家住房条件非常充裕的情况下,依旧不允许林哲和林彤住进梁家,只有在每周一次的洗澡时间,两个孩子才有机会能够踏入梁家大院。

有一次,因一时口渴,林哲错喝了梁思成的一杯水,梁思成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摔门而出,足见其对林洙子女的冷漠。

或许是自知自己的身份无论在梁家还是在外界都不做好,所以婚后遭遇的不平等和委屈,林洙都选择默默承受,沉默是最好的回应。

婚后没过几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浩劫来临,作为中国古建筑领域的泰山北斗,“复古”令他深受打击,被迫举家搬至面积狭窄的小平房中生活,经济条件更是每况愈下。

种种苦难接踵而来,如巨石般横亘在林洙和梁思成面前,这一次,林洙并没有选择抛下梁思成离开,而是与丈夫一同坚守在那幢连风雨都拦不住的小屋中。

1971年末,病魔缠身的梁思成住进北京医院,当好友陈占祥前来探望时,历经风雨的梁思成感慨道:“这几年,多亏了林洙啊!”

次年1月,在北京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梁思成阖目离世,留下四十四岁的林洙独守空房。

此后林洙便一直以梁思成遗孀的身份,潜心研究梁思成遗稿,攥写出多部关于梁思成人生经历以及建筑思想的书籍,让后人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梁思成其人。

不过结合林洙晚年出售林徽因和梁思成真迹的事情,令人不得不以恶意揣测,所谓出书或许也只是为了敛财。

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转眼间,昔日如群星般璀璨的大师们陆续离开人世,化为一抔黄土,那些年谁与谁真心相爱,谁对谁又是虚情假意,都已无关痛痒,任其随风而去,而比起这些才子佳人式的风流韵事,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钻研。

编辑:李冕智

责编:林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