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名门望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中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思成是梁启超后代吗 中国两大名门望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中国

中国两大名门望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中国

2024-07-12 0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姓氏起源,关乎过往,关乎历史,人们惯常追忆过去,也在逐年累月中探索‘家族史’。

若要论起中国的两大名门望族,那非钱氏家族和梁氏家族莫属,人才辈出,后代虽沉寂多年,如今却也改变了中国。

钱,钱,本一家

为什么钱氏家族能够成为中国的两大名门望族之一呢?

简单来说,追本溯源,钱氏一姓最早出现于五代吴越时期,从时间上来看,距今约1100多年,时间久远。

另外,从《百家姓》来说,朗朗上口的‘赵钱孙李’,隐藏在其中的是百姓对钱氏家族的拥戴。

封建王朝之中似乎一直有钱氏家族的身影,但是比起祖辈们立下的功业终究是有些‘颓败’。

曾经显耀的钱氏家族的后代们似乎也慢慢的在历史的洪流中沉寂下来,纵一直名声在外,却也难见到多大的建树。

一直到近代,这个被公认的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才若如‘井喷’式的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

国内外科学院院士及以上的钱氏后代就有100多位,覆盖至各行各业,均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也是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文学传奇’钱钟书居然同属钱氏家族。

导弹发射成功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学成之日,归国之时,归国的每一步都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可是念及故乡,一切阻碍,似乎都变的不那么可怕。

当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钱学森甚至没能够来得及去悲伤春秋,就已经一步步的开始了在军事工程学院的参观。

看着眼前的一切,钱学森的心里也涌现出了不一样的情感,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陈赓约见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

“钱先生,你看,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要搞导弹的话,行不行?”

意料之外的问题,钱学森有些始料不及,却已经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当然可以!”

“外国人能够造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可以,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

这般年少轻狂的话却是正中陈赓下怀,看着眼前这个为了回国遭受苦难,仍能够义无反顾有此念的科学家,开心的说道。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钱学森看着眼前的陈赓,发自内心的露出了笑容,哪怕心里对于即将面临的事情一无所知,却依然心生向往。

彼时的中国在导弹的制作方面若如‘萌新’,基础知识十分的薄弱,一切都是在未知中摸索前行。

可是,钱学森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次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推断出新的解决措施。

1957年在前往莫斯科的飞机上,聂荣臻看着身侧的钱学森,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出了声:“中央叫我们7年之内,一定要搞出属于自己的导弹,这方面,你觉得有什么困难吗?”

钱学森对于未知的前景始终乐观,垂头思考一瞬,继而回答道:“我有个预感,说不定根本就不需要7年,也不用5年,我们就可以搞出来。”

聂荣臻疑惑的蹙起了眉,似乎无法理解钱学森这样的乐观是来源于何处,钱学森笑了笑,继续解释道。

“我们的制度能够让科研力量达到高度集中,意志的高度统一,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美国更适合搞火箭工程。”

钱学森的乐观并不是盲目的,他所投身的环境,所有人心往一处使的氛围,更加坚定了他成功的信念。

两年后,中国第一枚仿制型导弹‘东风一号’研制成功。

发射现场,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的严肃,聂荣臻:“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导弹,试验工作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有任何的马虎。”

所有人严肃的点了点头,钱学森沉声宣布:“发射。”

‘东风一号’腾空而去,徒留一地硝烟,每个人紧张的盯着这枚导弹的动态,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发现目标,飞行正常。”

指挥中心的跟踪报告传来,沉寂瞬间化解,徒留满场的欢呼声,周遭欢笑拥抱的伙伴,看不见踪影的‘东风一号’。

一幕幕情景,让素来淡定的钱学森也不由的泪失了眼眶,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白费。

聂荣臻声音哽咽的报告:“试验成功!”

这一刻不单是属于钱学森一个人的欢呼,而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辉时刻,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零突破的开端。

淡泊名利,文学传奇

以地理位置来分,钱学森归于‘杭州’,而无锡一脉的钱氏后代,值得一提的便也就是钱钟书。

无锡钱氏这脉的祖训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钟书或许亦是这群‘读书人’中最为出色的那一个。

少年时期,钱钟书的文笔就已经达到了令人称颂的地步,而迈入清华大学的大门之后,钱钟书也彻底的踏入了文学的大门。

生在动乱的年代不知究竟是钱钟书的幸运还是不幸,比起和平年代的人来说,钱钟书肉眼可见的有更多的艰辛和不易。

大学期间,钱钟书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收货好评无数,人们无不轻叹于钱钟书的文学天赋。

外出留学期间,兼通各国语言的钱钟书自然是如鱼得水,但是动乱的社会却也无法让他一直徜徉于文学的世界。

虽然,钱钟书一直穿梭于各个学校之间,以教授的身份为学生们授课,但是他的笔却从来没有停下过。

优秀如钱钟书,又岂会没有外国高校抛出橄榄枝呢?

在金钱面前,文人风骨、家国情怀显然占了上风,“不是故国之外无世界,但不是我的世界。”

更曾有外国记者感慨不已:“来中国只有两个心愿,一个是能够看看万里长城,另一个就是见一见钱钟书。”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中,钱钟书是中国文坛的文学传奇,是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大师级的人物。

梁氏门,三院士

若非探寻梁氏家族后代踪迹,又有几人知道,原来,梁思成竟然是梁启超的后代,梁氏家族的底蕴或许没有钱氏家族那般深厚,却也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时间推演至今,几经更迭,梁家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规矩,‘以长者为尊’,在梁家只要是辈分大,年纪大的人就会被推选为族长。

由此,其他小辈的梁氏后代都应当尊敬、听从族长的指示,凝聚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梁氏一族,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第一届中国院士,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其弟梁思永,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鲛鱼的开拓者,至于最小的弟弟梁思礼则是中国第一代的航天人。

一门,三院士,梁氏子孙,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

铸就书籍,轰动国内外

打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目的,朱启钤凭借着一腔孤勇,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可是民间学术机构单是凭借一腔孤勇是发展不下去的。

更何况,整个营造学社内几乎找不出一个熟悉建筑学的人,朱启钤心焦不已,也是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已经小有名气的梁思成。

朱启钤找来私交甚密的周贻春:“你跟梁思成还是比较熟悉,能不能帮忙劝劝他加入我们学社。”

朱启钤表情诚恳,周贻春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但是劝说梁思成加入这件事,他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我尽力试试看。”

“好的。”

没过多久,朱启钤的满心期待落了空,周贻春告知:“他没有答应,现在东大建筑系正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梁思成也没法抽出身来。”

朱启钤有些失落,但是还是先向好友周贻春表示了感谢,私心里却不愿意就这么放弃拉拢梁思成的机会。

朱启钤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梁思成发出加入的邀请,态度诚恳而后真挚。

纵使梁思成不断的提醒自己远离朱启钤,却还是被他的诚意所打动,选择在离开东北大学之后,加入到了朱启钤的营造学社。

首先摆在梁思成面前的难题就是要读懂那如同天书一般的《工程做法则例》,梁思成叹了口气。

“我觉得现在如果想要研究古代的建筑史的话,要从现代和近代的开始研究。”

朱启钤认真的听着梁思成的建议,不由得出声问道:“那你看先从哪里开始比较合适?”

梁思成低头思索良久:“先从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开始。”

朱启钤点点头,不再多说些什么,嘴上说着简单,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读懂那些艰涩的难懂的词汇,本就不易。

梁思成并未就此放弃,看不懂那些术语,他就拜入清宫营造的老工匠的门下,参照实物和口口相传,一点点的学习。

每一天,梁思成几乎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在建筑当中,亲自上手绘制,力求做出一个准确而又详细的解释。

梁思成终于撰写出了这部《清式营造则例》,至此,中国拥有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中国航天人

梁氏家族和钱氏家族,倒是在梁思礼这里有了一次梦幻联动。

在美国学习自动控制后,梁思礼毅然决然的回到了中国母亲的怀抱,彼时的中国并没有关于此项工作的研究。

这也就导致梁思礼一身所学,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够被动的被分配到一些陌生的岗位。

对此,梁思礼没有丝毫的不满,依然笑呵呵的说着:“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不管被分配到哪里,梁思礼都没有丝毫的怨言,在他心里只要是为祖国效力,不管在哪里都甘之如饴。

也正是这样一个拥有着赤城之心的梁思礼迎来了属于他的机遇,国家导弹建设在即,再加上钱学森的回归。

五院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的,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开展,国防部紧急从各个大学、研究院调集人手。

梁思礼的自动控制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作为第一批被选择的中国航天人,梁思礼至此开启了长达60年的研制之旅。

航天不是一个人的闷头前行,也绝对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群人的心之所向,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眼光。

在国内外的多次调研考察中,梁思礼逐渐发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航天计算机的逐步普及,梁思礼再也忍不住了:“我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队伍来研究CAD/CAM集成技术。”

在梁思礼的极力推动下,航天系统最终决定组织一支队伍,专门研究CAD/CAM集成技术。

而梁思礼也在这其中,他和同事们一起不舍昼夜的研究、建立,最终构建出一套以AVIDM系统为基础的集成框架。

多年的实践结果也印证了梁思礼的设想,因为CAD/CAM是由梁思礼最早引入到航天工作中的,他也因此得了个‘技术带头人’的称号。

中国的两大名门望族,非钱、梁两家莫属。

被周总理誉为‘三钱’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无不出自钱氏家族。

而后诸如中国卫星之父钱骥、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澎、物理学家钱临照……无不是钱氏家族的后代子孙。

与钱氏家族的百人辉煌相比,梁氏家族的一门三院士稍显逊色,然比起其他的姓氏大族依旧耀眼的多。

中国的这两大名门望族,其后代所谓的多年沉寂,或许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以星火之势展现耀眼的光彩。

钱氏家族如是,梁氏家族亦如是。

钱学森曾这般说道:“我们的先祖,政绩不过只是‘致富一隅’,我们这些后人所做的事业却是要让整个中国繁荣富强,老祖宗如果地下有知的刈,也是会为我们高兴的。”

参考文献:

《吴越钱氏家族——今古传奇》2016年

《满门俊秀的梁氏家族吴荔明讲述外公梁启超的教子之道——祖国》2012年

《梦想与火箭一同起飞——梁思礼传》2010年

《钱学森的故事》2020年

《民国大师列传·梁思成》202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