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山水融城 再现秀美河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桨声欸乃 余杭:山水融城 再现秀美河湖

余杭:山水融城 再现秀美河湖

2023-05-29 2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径山北苕溪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视察五水共治工作。

2020年全区“五水共治”工作推进暨防汛工作会议

塘超小径

余杭斩污清流启动仪式

临平净水厂

瓶窑北湖草荡

碧水蓝天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禹杭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余杭一名,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纵观五千年,余杭的历史便是一部治水史。从五千年前良渚先民造就庞大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到现代治水人开拓创新将“数字”嫁接治水工作,一代又一代治水人前赴后继,兢兢业业。

刚过去的7月27日,余杭再夺大禹鼎的好消息传来,对于余杭来说,这是承载着大禹精神之重、责任之重、发展之重、民生之重的鼎,是对余杭治水工作的高度肯定。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做活水文章、做优水生态乃重中之重。再夺“大禹鼎”,是余杭7年来始终坚定不移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有力实践和证明。

美丽余杭,典型的江南水乡,水系发达。她既位于钱塘江的末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又隶属于运河水系,且处于丘陵平原过渡地带,水环境极为复杂。近年来,城乡互融的余杭搭载“创新”列车,经济社会发展一跃而上,辖区内人口已达300万以上。这为余杭原本就复杂的治水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020年,新征程,新目标,余杭治水翻篇归零再出发。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数字治水”智慧化长效管护、净水厂3.0工程推进……余杭治水“进行曲”已铿锵奏响,余杭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迈进,还余杭水乡以碧水清流。

美丽河湖靓新颜 生态底色再刷新

行走在余杭区北苕溪畔的村落小道上,满目皆“秀色”——碧水鲤鱼、青翠苔藓,夹岸多苕,处处水光潋滟。自径山旅游集散中心投入使用,沿线设立5000米骑行游步道及吴山滨海公园等多处亲水观景平台,沿北苕溪流域建成千亩花海,北苕溪一跃成为了大径山四季观景的绝佳之地。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如画的北苕溪是余杭和杭州城北的饮用水源及行洪、汇水河道。为保护这条河流,余杭区自2009年起便在流域内全面实施禁养、禁挖、禁捕。沿线7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计6183户,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全面关停低小散等污染企业约260家。

水不在深,有“文”则灵。“余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众多河湖在‘美’的基础上,更应赋‘文’其中。”余杭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如今,北苕溪沿岸古迹陆羽泉正在提升改造,禅茶第一镇也正在建设。

正因水美景美,产业兴旺、民富村美也随之而来。双溪漂流“江南第一漂”在旅游旺季能够带来约每年30万的客流量,景区周边聚集了约20家农家乐。一方秀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正在“井喷”。

“烟雨桃花夹岸栽,低低浑欲傍船来”。站在余杭区隆兴桥上远眺,烟雨蒙蒙中的上塘河蜿蜒流经临平城中:河水在雨水氤氲中荡漾,岸边绿树成荫,朦胧中似乎能听到古时的桨声欸乃,古朴水景与现代城市相得益彰。

不同于自然而成的北苕溪,据史料记载,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俗称秦河。源起施家桥,从杭州城区丁兰街道流入余杭境内,这条历史“长河”也为临平带来了文化韵味。

曾经水质都劣于Ⅴ类以下的上塘河如今着眼生态治理,多次对河道进行大规模清淤、疏浚,关停整治沿岸污染严重的甲鱼厂,河长制长效监管水域。如今,河道水质一直保持在IV类,走在岸边,偶尔还能瞧见鱼虾嬉戏,治理后的古河,又呈现出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

如此古朴清澈的水景,又怎能少得了沿岸的风光?除了治水,近些年,上塘河畔大有变化:用木桩替代原先的石坝,全线贯穿绿色游步道,河岸落英缤纷,就连曾经荒芜的空地也蝶变成了口袋公园。

然而,对于余杭境内的河湖而言,风光却不止于此,每一条都各有千秋。

2019年余杭对全区598条镇街级以上河湖进行摸底排查、“对症下药”,截至目前,余杭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4条,创建条数列全省第一,市级美丽河湖4条,区级29条。2020年,余杭区还将完成中苕溪、东苕溪、京杭古运河塘栖段、长命港四条省级“美丽河湖”的创建工作,最终目标是力争将余杭区内的所有河湖,都创建为美丽河湖。

污水治理出妙招 全域美丽展风景

地下治理污水,地上花开遍野,这种特殊的净水厂在余杭就能看见。2019年11月30日,浙江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杭州余杭临平净水厂完成地上花园建设,正式向市民开放。该厂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污水处理设施深埋在14米的地下,地面为一个花园。曾经只是单纯作为处理污水的净水厂,一跃升级为生态+净水的2.0版本。

据余杭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筹建中的仁和净水厂、临平北净水厂等项目将全部采用全地埋式+上盖物业的3.0版本,上盖部分创新建设产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并配套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地面风景如画,地下别有洞天。3.0版本的净水厂将改变公众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固有印象,使污水处理融入新理念。

末端净水固然重要,但从源头遏制住污水才能溯本清源。污水零直排工作一直是五水共治工作中的“牛角”,解决了源头污水,才能达到全域水美。

在一些老旧小区,一些住户为求方便,在阳台私接水管,将污水直接排进雨水管,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这个问题,在东湖街道被妥善解决: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有效监控地下管道内的水质,还能通过每节管道的“身份证”进行数据管控。

这得益于“数字治水”管理平台。去年,东湖街道以合丰花苑小区为试点,对小区内部老旧破损的管网进行集中更换。“检查井均改换成品井,连接方式均采用热熔式承插连接以防渗漏,每节管道植入数字芯片,芯片采集到的数据都会统一纳入街道‘数字治水’管理平台,让所有信息在管理平台上直观体现。”余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有限公司东湖营业所所长任志华说,如此一来,雨污水分流情况一目了然,私搭乱建行为也由此被杜绝。

正是“数字”与“治水”的协调嫁接,使得余杭区污水零直排工作成效得以显现。为地下水管上“户口”、数字赋能污水治理、全河道监控……在向创新要动能的余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也以各种扎实的“大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污水零直排区”的创建工作也顺利推进。截至目前,余杭区已有8个街道全面完成了“污水零直排区”创建。

2020年是全面开展“全域美丽”建设的攻坚之年,余杭五水共治工作也以“城靓村美”行动为主抓手,同步推进河道水网全面整治提升,重点整治水系清污、河道治理、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等工程,延续余杭的山水格局,进一步打造高颜值、高科技的治水工程,助推全域大美格局。

背水一战共治水 任重道远再奋进

近年来,余杭区委、区政府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通过治水转型打造新的发展契机。

回顾2019年,在各界治水人的努力之下,余杭区“五水共治”工作又获得了新的突破。

2019年,余杭开展实施“五水共治”重点项目991个,完成投资35亿元。这样的投资力度,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区县市中并不多见。通过项目实施、长效管理和河长制工作,全区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区19个重点控制断面,全部达到IV类及以上水质;全区三大流域中,苕溪流域达到II-III类水质,水质稳定;运河流域达到III—IV类水质,上塘河为IV类,水质较上年有较大改善。

“今年,对治污水项目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计划财政资金安排约77.82亿元,社会投资约30亿元。”余杭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舒贤龙表示。

在治水工作中,余杭区也涌现了一批治水匠人先进典型。径山镇和东湖街道获2019年杭州市“五水共治”(河长制)“二十佳”镇街,余杭治水战线多位同志获省、市“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先进个人。

今年,余杭持续厉兵秣马,收纳精兵强将,统筹协调全区治水工作。“目前,区治水办已有驻办人员27名,这样规模的队伍保障在杭州区县级治水办层面也是领先的。”舒贤龙说。

2020年是“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攻坚之年,依托前期举措与财政资金的大力保障,以及“大禹鼎”荣誉的获得,余杭将继续“硬核”出招,重点治理上塘河、余杭塘河干流及其支流,力争完成“污水零直排区”80%以上的创建任务,计划再创建9个“污水零直排区”。同时,余杭将深化推进“三个全域”建设,示范引领,强化“美丽河湖”创建;加强管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为全省、全国提供五水共治的余杭经验,努力再扛鼎。(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