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白云】石龙墟:社学善堂老墟街,古墟古韵恰自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档铺 【文化白云】石龙墟:社学善堂老墟街,古墟古韵恰自来

【文化白云】石龙墟:社学善堂老墟街,古墟古韵恰自来

2024-06-26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杳无人烟的中心街、档铺寥寥的档铺街、门可罗雀的旧墟街……初夏的午后,阳光明丽,徜徉在老店铺、老建筑挺立的老街,仿若行走在历史的巷道中,可拼凑一个墟市的前世今生,这里是位于江高镇的石龙墟。

时光荏苒,石龙墟早已不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闹市,但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店铺、老建筑、老街巷,仍有一抹抹古墟古韵恰自来,依附在这座百年老墟中,毅然守护着这片土地,记录着城市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回忆。

集腋成裘,四村乡绅筹建新墟市

石龙墟建于何时,有说形成于清代康熙时期,又有说建成于清代乾隆年间,众说纷纭,无从考究。但毋庸置疑的是,石龙墟是一座百年老墟,也是石龙和神山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墟市。

“石龙墟”一名的由来,与周边的地理环境有关。墟东有一座山,山脊从南至北,分别由胡社岭、钟社岭、石龙岭、上社岭、水尾岭五个山岭组成。南端山脊胡社岭的南方有一巨石,犹似龙头,从高处俯瞰,整座山犹如一条石龙躺卧,故名石龙。墟市建于此地,村民约定俗成起名为“石龙墟”。

“石龙墟由附近的两潭(现江高镇两上村和两下村)、大石岗田心、沙龙、朗头四条村乡绅筹建,商铺、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心街、档铺街、旧墟街、南市街等老街中。”两上村75岁老人邝标回忆说,过去每条街两边都是商铺,大概有数十间,有新景、明如两间茶楼,还有谷米、蒸酒、榨油等店铺,每逢农历四、九墟期,墟市里就熙熙攘攘,热闹不已。川坊里,可见粥粉面、烂饭粽等各色小食,还有江村的酱油咸鱼面豉、双岗的萝卜,甚至有潮汕人的火柴、烟草等,从各地来做小生意的人络绎不绝。

微信图片_202305091404248中心街如今石龙墟的档铺街、旧墟街。

石龙墟的兴旺,离不开水。距离墟市三四百米处,是新涌口码头(现已不存),过去,石龙水道上船来船往,运载着瓷器、砖石等而来,当地的农产品也经水道运至广州市区、南海、花县一带。当年的石龙墟,曾与高塘墟一道,成为禺北地区南北两大商贸集聚地。来墟市做大戏的戏班,乘着戏班船前来,在码头卸下道具、布景等物品。

每至夜幕低垂,石龙墟即休市,四周四五个门楼闸关闭,不进不出,前来趁墟、摆卖的人们,要在门楼闸关闭之前离开。墟市内的商铺则通过“铺窗头”进行夜晚买卖交易。邝标称,新中国成立以前,禺北地区土匪贼寇猖獗,此举一方面是为防贼,一方面是为防止械斗、“打大交”(打架)。

在石龙墟,曾经商铺林立的档铺街,就是因街道建时曾有档铺经营,而于1995年正式命名。在档铺街,曾有一座当铺——其昌大押。朗头村年过古稀的老人江松回忆说:“这座当铺十分高大恢弘,全青砖建造,有枪炮口守护着墟市,形同平和大押,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毁了。”

义勇社学,集乡民群起而抗外敌

熙来攘往的石龙墟中,最兴旺的要数中心街,这是当时区域政治、经济最为中心的地带,其中心地位离不开和风社学的存在。该社学是白云区现存有碑记为证、最久远的社学,始建至今250多年,几度重修,仍保存完好。

这是一座岭南建筑风貌建筑,亮蓝色的“和风社学”楷书繁体字安然镌刻在石额上,右方刻有“光绪戊戌季冬重建”,落款为“古冈王树人书”。走进社学,可见一块《重修和风社学碑》石碑,刻于清代嘉庆年间。

微信图片_202305091404235和风社学。

“本社学之设,始于乾隆三十一年,二十八乡父老与勋先君子一亭公创率于前……”通读碑文,即可了解和风社学重修的来龙去脉。原来,该社学是由神山、郭塘、两潭、大石岗、杨山、鹤岗、朗头等二十八乡合建,是清代石龙地区二十八乡兴学育才、绅耆议事的场所。

始建于1766年,重修于1801年,重建于1898年,再重修于2008年,几度沉浮,百年烟云飘散,和风社学依然屹立不倒。然其最赫赫有名的,是曾两度集乡民群起而抗外敌。在鸦片战争中,和风社学与同风社学、升平社学等约定守望相助、互相策应,共同担负反侵略斗争的联络工作,曾因抗英战功获“有勇知方”牌匾(已失)。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禺北抗日将领伍观淇率领禺北民众抗日自卫团,在流溪河沿线打响了江高之役。和风社学是禺北民众抗日自卫团指挥部所在地,和风乡的民众在卢昌汉、卢金济等带领下,奔赴流溪河前线,与侵华日军恶战多个昼夜。

新中国成立后,和风社学是番禺九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后曾作为粮仓使用,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

和风社学旁的张王古庙,是社学重建时在原规模上腾出地方新建的庙宇,其布局、装修式样与和风社学相仿,供奉的是张王爷——唐代爱国名将张巡。

微信图片_202305091404239张王古庙。

江松回忆说,关于张王古庙,流传着一个传说,曾有南海人把这座庙里的铜锣带上船,船只却停滞不前,他们把铜锣归还回庙里后,船只才得以继续前行。于是,人们都觉得张王古庙十分灵验,各地因嫁娶、盖房而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可惜“文革”时期,张王爷的木像被抬走毁坏,久而久之,张王古庙不再是祭拜场所,后曾作为仓库和老人活动之家,现为空置。

百年善堂,调停矛盾助墟市兴旺

和风社学与张王古庙,并排立于中心街,散发着不可复制的古韵。而石龙墟里的另一座建筑——位于旧墟街1号的兴仁善堂,也尤为引人注目。这座百年善堂,是白云区现存的两座善堂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50914042410兴仁善堂是白云区现存的两座善堂之一。

兴仁善堂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由本地乡绅捐建,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其墙体已斑驳,趟栊门已老旧,整座建筑垂垂老矣。据当地老人介绍,石龙墟由邻近几条村共同建成,人们在墟市中交易,难免会起冲突矛盾,兴仁善堂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停墟市里发生的各种矛盾,促进墟市的兴旺,若解决不了,才上报和风社学。

“兴仁善堂也是一个扶贫济困的地方,如果有人家里穷得没米下锅了,善堂就会施舍米、饭,给其果腹。”邝标回忆说,兴仁善堂还在赠医赠药、收葬残骸等方面行善举,后曾作为乡政府的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兴仁善堂成了石龙卫生院,延续医者仁心的美德。

“文革”时期,兴仁善堂受到冲击,其壁画均被刷上白灰水,石额被泥沙所封。直到2017年,白云区文化部门为研究该善堂的价值,才将其石门额凿开,“兴仁善堂”四个大字才得以重见天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仁善堂就处于空置状态,虽铁栅门封锁,往里看去杂乱无章,但其建筑用料上乘,四条顶梁柱木料均为上等进口坤甸木,在建材选料方面属于高档次,因此历经百年风雨,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

此外,兴仁善堂内还留有一对阳刻柱联,是当时家乡在峡石乡的香港同胞朱秀山敬送,上联书“仁声宣令闻创成善业广济同胞”,下联写“兴德协公心荟萃众材力擎义务”,以赞誉兴仁善堂。朱秀山是该善堂的捐款人之一,于清末移居香港,经营小火轮致富。当时民不聊生,他号召富商和乡绅捐建兴仁善堂,以柱联所书为济世宗旨,可见时人的赤子之心、不忘乡亲父老的乡情。

距离兴仁善堂约两三百米处,是与善堂建于同一时期的石华书院。这是当地大石岗乡绅所办的书院,也是白云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曾作为附近村庄孩童的学堂,是数代人的启蒙之地。2022年9月,石华书院变身为石华幼儿园,书香气息延绵相传。

d875264c5fc7410d8976abfa8db451c9石华书院变身为石华幼儿园。(资料图片)

买卖声歇,百年墟市别处“开花”

摇晃的流年,轻摆的时钟,岁月无声,建筑老去,店铺倒闭,石龙墟早已不再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闹市,仿佛一位百岁长者,在叹息与静默。

“古庙旁边是以前烟馆、赌馆的混合之地,我们称之为‘摊厂’,对面这家是新景茶楼……”“善堂以南就是南市街啦,当时很多人在那里摆卖……”“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办了很多工副业,这里是农械厂、沙厂、石粉厂……”“黄色这一栋曾经做过药材铺……”行走在老街中,邝标用手指着一处处建筑,将石龙墟的旧时模样徐徐道来。

如今的石龙墟,繁华已不再,中心街连着档铺街和旧墟街,钻进其中,青砖和红砖揉杂的老店尤在,宽大的木店门老旧斑驳,门前是残缺不全的麻石巷。当年,窄小的巷道里,剁肉声、喧笑声、讨价还价声曾交织萦绕。

中心街如今的中心街木店门老旧斑驳,门前是残缺不全的麻石巷。

档铺街里,店铺寥寥无几,大多已变作寻常民居,仅存的店铺做起了日杂、修车等小生意。旧墟街里,斑驳的两层商铺,则经营起了五金、家具等生意,冷冷清清。

微信图片_2023050914042411如今的旧墟街里,还经营着五金、家具等生意。

走进和风社学,“松龄”“鹤寿”四个红底黑字贴在大门处,门前均铺设有花岗岩条石地坪,种有两棵榕树,冬暖夏凉。每天,邻近村落不少老人都会到这里聊天、休闲,颇为热闹。

“旺啊!每逢公历2、5、8墟日,早上6点到11点,人多得不得了,买菜的买菜,卖农产品的卖农产品,甚至有广州河南地区的商贩来走墟,好不热闹!”说起市场趁墟旧事,江松滔滔不绝。

江松所说的市场,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石龙农贸市场。因其兴起,石龙墟的街坊情谊和市井韵味得以转移。可以说,石龙农贸市场延续了石龙墟的兴旺,烟火气十足。

夕阳西下,金灿灿的余晖透过一条条小路,照进一座座老店铺、老建筑,整条老街熠熠生辉,仿佛石龙墟旧日的繁华又浮现在眼前。这座百年老墟,已成为一处被遗忘的角落,市井百态、烟火气息消失无声,却像一本声情并茂带有“气味”的“书”,自带“香气”,引人入胜。

文、图 | 陈淑娴

编辑 | 吴秋兰 叶飞晴

审核 | 罗盛光 戴日模

签发 | 刘海裕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