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桓台县名人 概述

概述

2024-07-09 1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交界地带。县境东接临淄,西连邹平,南靠张店,北依博兴、高青。总面积509.53平方公里。1987年,全县辖6镇、7乡,343村,总人口45万,有汉、满、回、蒙古等9个民族。 一 桓台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为蒲姑地,周属齐国, 汉为西安、 高苑、临济、会城、博昌县辖,隋属临淄、长山、高苑县管。1228年置新城县,1914年1月易名耏水县。是年4月,取齐桓公戏马台之迹定名为桓台县。1983年,隶属淄博市。 桓台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霜期较短。1963~1987年,年均日照时数为2832.7小时,高于毗邻县(区);年均气温为12.5℃,年均降水量为586.4毫米,无霜期207天。县境处于齐河~广饶深断裂带两侧,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9.5~6.5米(黄海) 。土地总面积76万亩,其中耕地51万亩, 褐土占49.76%,砂姜黑土占27.40%,潮土占22.84%。南部、中部为土壤肥沃的微斜平原, 占总面积的75.62%,是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的生产基地, 久负"鲁中粮仓"盛誉;北部为景色优美的马踏湖区, 占总面积的24.38%,盛产苇、蒲、藕、鱼、虾、蟹,是齐鲁大地之名湖,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誉称。 境内河渠纵横,东有乌河,西有孝妇河,南有涝淄河,北有小清河、 引黄过清补源总干渠,中有东、西猪龙河,与230余条沟渠纵横交错,形成南接萌山水库,北连黄河的水利网络。物产丰富,有矿产资源1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300余种, 中药材300余种,水生维管束植物47种,鱼类148种,年产饲草饲料1.2亿公斤。 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桓台自古农业兴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天然条件。数千年来,勤劳、朴实的桓台人民,一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桓台县的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 桓台县人杰地灵,名士辈出。有战国时鲁仲连、颜斶;西汉初“齐诗学”创始人、博士辕固;明代兵部尚书王象乾,医药学家、《二如亭群芳谱》作者王象晋;清代文学家王士禄、徐夜,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士祯,武功将军王振隆;辛亥革命时期,有国民革命军少将庞梦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渤海军区特级战斗英雄李志业,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第十二梯队司令胡凤林;新中国成立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毕庆堂,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苗海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等数以百计的科学技术界、文化艺术界的尖端人才和军政要人活跃在海内外。 桓台县景色秀丽,名胜众多,是天然的旅游胜地。北部湖区村村靠湖,户户连水,湖光榭影,玉带青波,巷叉船道,景物交融,水天一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秀丽和慷慨奉献。每逢7、8月间,荷花盛开,苇蒲青青,在湖中撑船游弋,时遇"苇堵渠尽疑无路, 一篙又见数线天"的佳境。湖内有西汉初周宣王静会齐侯的遗址, 春秋时孔子来此的标记,战国时鲁仲连、颜斶隐居处,还有"鲁连井"、"颜斶墓"、"冰山遗址"、"五贤祠"等18处名胜古迹。诸葛亮称誉"官湖何秀气,锦翠如苏姑"。苏东坡写下"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的诗句。 桓台县水陆交通发达,小清河西抵济南,东达渤海;张东铁路纵贯县城东侧,沟通了胶济、 京沪铁路;张义、章索、张田3条公路干线与ll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桓台已成为鲁中山区连接鲁北平原的交通枢纽。 二 桓台人民生性刚直,淳朴节俭,宽缓阔达,勤于农桑,善习百艺,从来不屈服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不忍受外来侵略的欺辱。在漫长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造就了桓台人民的正义,豪爽气概。 桓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为齐鲁“乾时之战”的疆场。战国时,为齐秦交战之重地。1219年(金兴定二年),桓台大地飘扬过红袄忠义军的义旗。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驰骋过巾帼英雄唐赛儿起义军的铁骑。1631年(崇祯四年),明将李九成降清后曾两克新城,邑人与其展开了浴血搏斗,伤亡400余人,无一降者。 1861~1867年,捻军曾转战桓台达7年之久,民众与其密切配合,打击官府和土豪劣绅。 鸦片战争后,桓台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1887年 (清光绪十三年) ,大王、大寨、旬召等村的3000多名农民直闯官府,抗捐抗税,迫使知县撤销了"合勺成升"增税法。1900年,新城义和团举起抗清反教义旗,焚烧"洋"教堂, 攻打邢家"若瑟教堂"达8天之久, 成为山东近代史上著名的新城"教案"。1912年, 学生张正源等民众响应孙中山的号召, 赶跑清知县,宣布桓台独立。1919年,"五四"运动暴发后,新城的学生界、工商业界数干人集会,游行演讲:"抵制日货、保全领土","反对北洋政府在卖国和约上签字"、"宁死不当亡国奴"。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桓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25年, 县境东南部成立"小车子工会"和"短工团",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封建、反剥削、减租减息、打倒贪官污吏"的工农运动。1927年5月,中共铁山特别支部建立,随之成立了中共桓台县委。1937年11月,中共花山支部成立,遂组织20余名"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到长山中学参加抗日游击骨干训练班。同年12月26日,桓台人民积极参加了廖容标、姚仲明、赵明新领导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1月19日, 桓台人民配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小清河陶塘口以西的安家庄渡口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击毙日军中将松山井村等12人,点燃了鲁中地区抗日战争峰火,开辟了长桓临益四县边区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桓台人民在中共桓台县委领导下,先后建起县独立营、县大队、区中队、村联防队或自卫团等抗日武装,以及农救会、职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粉碎了日伪军的5次"强化治安"运动和多次扫荡与围剿。桓台军民并肩作战,先后参加了讨张(裕安)战、龙王庄自卫战、牛旺庄自卫战、绍兴庄突围战、杨楼伏击战、解放县城等战事。在龙王庄自卫战中,日伪军在百余名骑兵和两架飞机的配合下,有2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第四支队。桓台军民临危不惧, 在6个多小时的战斗中,打退敌人20余次进攻,表现了桓台人民高昂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桓台县大队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600多次,其中单独作战500多次,歼敌2000余人,拔除日伪据点34座。 1945年8月,全歼守城之敌,桓台县获得解放,迎来了抗日战争在桓台县的胜利。 解放战争中,桓台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忱,积极投入解放全中国的人民战争,全县报名参军的青年达5000余人。 桓台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400多次,歼敌2000余人。同时有218万人(次)民工上前线,挖自卫沟108公里,出动小车、马车2600多辆,送面粉、粮食一千万公斤。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再度占领桓台,并制造了崔家、胡家、陈桥、姬桥等惨案,残酷杀害共产党员、区、村干部和群众800余人。 久经战火考验的桓台人民,面对凶恶的国民党军队及其还乡团,毫不畏惧,与其展开针锋相对的殊死斗争。桓台县支前团先后参加了解放潍县、济南、泰安等战斗和淮海战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桓台县有4000余名干部、群众被残害,经济损失达5亿元。有800余名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1948年3月,桓台人民配合主力部队全歼国民党反动军队,桓台县获得最后解放。 三 旧中国,桓台县人民在两千多年的长夜中苦斗。忠厚、淳朴的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以农桑为本,勤于耕作,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桎梏,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原始落后的耕作制度,好年景,粮食亩产仅百余斤,广大劳苦民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桓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其间,虽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曲折,但由于桓台人民的积极努力,仍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 稳定、协调发展。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79238万元,比1949年增长37倍,平均每年递增9.77%,比1978年增长3倍,平均每年递增9.5%;国民生产总值为65529万元, 比1949年增长35倍,平均每年递增3.4 %,比1978年增长2倍多,平均每年递增9.9 %;国民收入为34010万元,比1949年增长27倍,平均每年递增9 %, 比1978年增长近3倍,平均每年递增12.3%;工农业总产值为58778万元,比1949年增长15倍,平均每年递增7.6%,比1978年增长2倍多,平均每年递增3.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3556万元,比1949年增长90倍,平均每年递增12.6%, 比1978年增长3倍, 平均每年递增17.1%; 财政收入为279l万元,比1949年增长106倍, 平均每年递增13.1%, 比1978年增长1倍多,平均每年递增9.9%。 桓台的农业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而是在发展商品粮基地县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向着商品型大农业经济的方向阔步前进。1987年粮、 棉、油、菜和水果的总产量分别达到2.6亿公斤、373万公斤、146万公斤、 5189万公斤和234万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3.5倍、16.5倍、144.4倍、1.2倍和3.8倍,其中小麦总产量达1.26亿公斤,是1949年的6倍,年平均增长5.3%。建国38年来,除1959~1963年的返销粮大于或接近征购量外,全县农民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12亿公斤,年平均交售3500万公斤。桓台县的耕地面积占淄博市总耕地面积的1/7,而粮食产量却占淄博市粮食总产量的l/4,年平均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淄博市粮食总交售量的1/3。 建国后, 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至1987年,水利建设投资累计1.7亿元, 疏挖河道沟渠230条,治理了2/3的低洼涝地,建成引黄过清补源工程,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打机井9610眼,有效灌溉面积达50.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87%,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47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1.1亩。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94万千瓦, 每亩耕地占有0.29千瓦。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1.69%,机播面积占75.18%,机收面积占34.6%,农业主要环节的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 %以上,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桓台县为“建筑之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1987年,建筑队伍发展到5.5万人。桓台县建筑总公司所辖的15个公司中,拥有三级企业12个,四级企业37个,五级企业110个, 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300余人,建筑机械装备9.6万千瓦,已成为技术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集团。施工高层建筑,大跨度的工业厂房以及豪华装修工程得心应手,承建的高达24层的山东省外贸大楼,达到国家优质工程。全县实现建安产值3.4亿元,劳务收入1.15亿元,全县人均收入40%来源于建筑业。 桓台的工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以来,工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中小结合,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格局。198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962个,26235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4756万元,比1949年增长425.24倍,比1978年增长5.2l倍,有28种工业产品被评为市、省、部级优质产品。全县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总劳动力所占比重, 已由1983年的75:16:7变为1987年的54:34:12;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11.98万人, 比1949年下降41.8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为10.87万人, 比1949年上升4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68%。桓台的农业内部结构明显变化,农林牧副渔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1987年比1962年,农业由79.65%下降为67.8%,林业由O.08%上升为0.79%, 牧业由6.96%上升为12.1%, 副业由12.69%上升为18.8%, 渔业由0.62%上升为0.7%, 粮食商品率由11%上升为25%。社会总产值构成比例亦发生较大变化。1987年与1983年相比,农业由49.43%降为24.1%,工业由19.28%上升为38.3%,建筑业由20.8l%上升为30.8%,商业、饮食服务业由5.5%降为4%,交通运输业由3.88%降为2.8%。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247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057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1.14倍和9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5l元,是1978年的6.4倍; 城乡人民储蓄余额达1.93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不仅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家用电器已进入了农民生活领域。忆昔比今,翻天覆地。桓台县建国38年来的国民经济建设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建国38年来的建设历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50~1956年,中共桓台县委和人民政府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实现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农业合作化后期虽出现过"急于求成"的错误,但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的觉悟水平,工农业生产每年仍保持着9.3%的增长速度。 1957~1965年,由于出现过"反右派"扩大化的错误,"大跃进"中又搞大计划、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国民经济停滞、倒退的局面,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 导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1962年工业总产值降至236.1万元,还不及1955年的生产水平。 1963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按劳分配政策,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放城乡市场,稳定物价,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452.3万元,比1962年增长1.8倍。 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年均41.5%的速度增长,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1966~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前三年,党政领导机关瘫痪,领导干部横遭批斗,接二连三的"划线"、"站队",搞得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严重阻滞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富有务实精神的桓台人民,在这十年间尽管遭受"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始终把社会生产放在了主导的地位,农业总产值仍取得了以年均3.06%的速度增长。1971年起,党组织逐步健全,社会秩序好转, 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回升到11.08%。若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其增长速度必将更快。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开放城乡市场,开拓国际贸易,至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8.4%的速度协调发展。建筑安装业、工业和乡镇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均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形成工、农、商、建、运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四 桓台县自古以来被誉为“文献之邦”。桓台人民一向崇尚学业,尊重教育,热爱文化艺术,懂礼义,明事理,代代相传,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桓台人民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在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次曲折之后,随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1987年,累计教育投资1400余万元,新建校舍l万余间,添置桌凳1.2万套,彻底消除了"黑屋子、土台子。"的办学条件。 1985年普及初中教育,实现了青年无文盲县。1987年,有各类学校370所,在校学生79445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39%和3.1倍,小学、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87.6%。 7年间,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5000余人,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和山东省尊师重教先进县。 文化事业有新的起色。 1987年,全县有桓台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个,广播放大站13个,影剧场7个,电影放映单位79个;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文化站384个, 书法、绘画、摄影、文学创作等,已成为人民群众的业余爱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科技事业大发展。1987年,全县有科研所5个,科研团体9个,各类技术人员12023人。 科研人员在繁育农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节能技术推广、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医疗技术攻关、研制工业新产品、设备技术改造等各个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果。1978~1987年,共获得189项科研成果奖,其中部级奖一项,省级奖6项,市级奖53项,县级奖129项。 医疗、 卫生、保健事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93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25人, 病床619张,比1970年分别增长50%、44%和1.43倍。县人民医院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能成功地施行开颅、开胸、脾移植、骨移植等难度较大的手术。群众性防疫保健事业不断发展,昔日殃害人民的天花、白喉、麻疹、伤寒、疟疾等流行疾病已基本绝迹,城乡公共卫生和缺医少药的状况亦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县人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1.5l岁。 体育事业方兴未艾。1987年,全县有体育场l处,田径运动场7处,室内游泳池l处,足球场l处,蓝球场19处,参加体育活动的达15万人,向国家输送体育人才157人。 参加地市级以上比赛73人次,共获奖牌102枚,其中金牌4枚,银牌45枚,铜牌43枚。精神文明奖21次。 五 桓台大地经过历代人民的开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38年的建设,已不再是那种被人们称为:"辘辘头鸳鸯罐、锄镰锨镢四大件"的景象了。全县土质良好,一、二级地占总面积的48%;劳动力充足,"建筑之乡"闻名全国;地下矿藏丰富,铁、煤、石油尚待开采;湖区开发潜力很大,可养水面积近万亩;依市靠矿,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文物古迹颇多,有助于发展旅游事业。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水资源不足,枯水年缺800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1987年人均1.17亩,比1950年减少O.7亩;能源缺乏,工农业生产每年缺煤、电、油均在l/3以上。 桓台人民不仅有着光辉的历史,更有着美好的未来。国务院已将桓台县定为商品粮基地县和沿海开放县。勤劳、勇敢的桓台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历史重任,扬长避短,开拓前进,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的新桓台,为振兴中华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