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期准备到主体封顶全过程施工图片,不了解全流程施工的来看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框架结构基础施工流程图片 从前期准备到主体封顶全过程施工图片,不了解全流程施工的来看看

从前期准备到主体封顶全过程施工图片,不了解全流程施工的来看看

2024-07-18 02: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场进行初步清表工作

厂区布设坐标、高程控制网

进场道路进行放线、开挖、基层碾压工作

现场临水、临电、办公室、围墙有条不紊的逐步推进

三、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1、建筑物分部形式

案例工程分为A区、B区,A区建筑面积935㎡地上一层,A区主要为:展厅、艺术家工作室;B区建筑面积3145㎡,地上二层,B区主要为:自行车服务管理站、医疗室、陈列室、多功能厅、会议室、简餐。

案例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土方工程

3、钢筋工程

钢筋在结构建筑中占有重要作用,它不仅直接关系建筑物的质量问题,而且还关系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及实用性,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钢筋在混凝土构件中主要起到抗拉、抗压、抗应力、抗剪力作用。

钢筋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

4、基础

案例工程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

独立基础

5、柱

柱构件模板加固

柱作为混凝土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受梁板传递下来的力,起到对构件的主要支撑作用。

柱钢筋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分部形式纵向受力钢筋:主要承受压力、剪力,起到对构件的支撑作用。

箍筋:保证纵向受力钢筋的位置正确,防止纵向钢筋压屈,从而提高柱的承载能力。

柱钢筋施工实例

柱在基础中锚固示意,按照图纸要求锚固长度不小于400mm

6、梁

梁:在本工程中可分为基础

条基梁、基础拉梁、框架梁,由支座支撑,主要承受外力以横向力、剪力,承受板传递下来的力,并将力传递到柱,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

钢筋在梁中的分部形式

受力筋:是梁构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受拉力、压力的钢筋。

箍筋:承受一部分斜拉应力,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

架立筋:在梁中固定箍筋的位置,构成梁的钢筋骨架,与分布筋的作用相近。

钢筋锚固长度及保护层取值要求

7、板

在本工程中,板(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主要应用在楼层板、屋面板中

钢筋在板中的分部形式

纵向受力筋:主要承受水平方向的竖直载荷,承受拉力、压力的钢筋。

分布筋:用于屋面板、楼面板内,与板的受力筋垂直布置,将承受的重量均匀的传递给受力筋,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抗热涨冷缩所引起的变形。

板钢筋施工实景拍摄

一般要求

受力钢筋绑扎接头应相互错开,钢筋净距大于钢筋直径并不小于25mm,搭接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规范要求及相应图集要求中的最大值。所有钢筋绑扣应朝混凝土内侧。钢筋的间距排距,规格型号尺寸应准确。措施筋及垫块厚度,必须精确,控制在长城杯标准之内,间距满足方案要求。

钢筋绑扎完毕后应尽量避免踩踏,防止钢筋变形。

直螺纹套筒

本工程梁柱钢筋(直径大14)采机械连接,梁柱或水平受力钢筋采用直螺纹接头时,按要求错开接头率不大于50%,并使其端头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保证箍筋避开套筒位置,以保证此处保护层厚度梁柱直螺纹接头安装合格后应用红油漆点标识。

墙柱直螺纹接头外露丝扣应控制在半扣至一扣之间。柱筋距离地面第一个接头高度应取柱最大截面,1/6柱净高,并大于等于600mm,第二个接头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35d且不小于500mm并避开受力较大部位。

墙、柱接头位置应尽量统一

箍筋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钢筋验收

梁板柱钢筋自检合格后,组织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隐蔽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部工序。

8、脚手架工程

本工程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装、搬运较为简便,且搬运方便,有较强的通用性,是目前使用量最大和应用率最高的一类脚手架,然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事故在施工中经常出现,导致生命和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脚手架工程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脚手架作业设备,材料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100%外观检查,所有脚手架材料经检验合格后进行合格品标识妥善保管,必须具备产品质量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专业检测单位检测报告。

脚手架安装要求

1)总包单位向甲方项目部申报的脚手架搭设专项施工方案通过后,组织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书面交底记录。

2)脚手架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按照脚手架搭设专项方案图纸跟建筑物施工图核对,计算立杆的步距及横距,并绘制立杆放线定位图。

4)采用混凝土硬化处理,混凝土厚度≥100mm,混凝土标号≥C20,必须满足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的荷载要求,按照立杆放线定位图放线。

5)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20cm处的立柱上,横向扫地杆则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

脚手架验收

建筑前自检完成合格后,组织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工作。

脚手架实景拍摄

9、模板工程

本工程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模板工程是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板工程是指支撑新浇筑混凝土的整个系统。模板结构主要由模板、支撑结构、连接件三部分组成,模板是直接接触新浇筑混凝土的承力板,支撑结构则是支撑模板、混凝土和施工载荷的临时构件。

在质量上,模板工程直接影响混凝土工程的内部及外观质量,模板工程在混凝土工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板的选样

模板的材料选择应依据工程的面积部位,层数等进行合理选择,模板的类型及厚度,应经济合理,模板应考虑层高设计、加工制作方便、周转次数等,降低项目成本 。

根据本工程特点,选用12mm多层板

楼板模板:模板支撑体系经过严格验算,并履行审批手续,确保支撑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严格控制模板起拱高度,跨度大于或等于4m的梁板按2/1000起拱。跨度8.4m楼板按1.5cm起拱。

板支撑系统

模板节点安装

配模时梁柱节点、梁梁节点作为工序控制的重点,对确保混凝土成型后的观感质量非常重要。

防止出现漏浆涨模影响混凝土质量

模板安装的基本要求

模板安装的位置,标高、垂直、平整度应符合长城杯允许偏差,截面尺寸可按长城杯允许偏差中负偏差控制,降低成本。安装时尽量按负偏差考虑。

梁模板起拱要求

跨度大于等于4m的梁板,楼板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跨度的1/1000~3/1000,起拱线要顺直不得形成折线。

同跨度应起拱一致

10、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垫层采用C15混凝土,基础、梁、板、柱采用C30混凝土。

混凝土搅拌质量应重点控制,砼初凝和终凝时间,坍落度最少水泥用量,外加剂掺量,砂率水灰比,混凝土强度等级,早强要求及抗渗要求等内容,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浇筑砼时应有专人对砼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商品混凝土基本要求

1)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方案执行,确定混凝土标号及浇筑方案,结合本工程的结构特点,选择安全有效的浇筑方式。

2)本工程柱高度较高,为保证浇筑安全选用分段浇筑。

3)柱施工缝浇筑前应先铺3-5cm厚混凝土减石子砂浆,或1:2水泥砂浆,高度大于2m应用串筒下料。

4)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严禁漏振或过振,对墙体联梁等钢筋密集的部位应采用30振捣棒等相应措施,以确保混凝土质量。

5)楼板混凝土拉线控制标高,刮平后应分三遍搓压,掌握时间不得过早或过晚,避免或减少砼表面裂缝。特殊部位、异型构件浇筑应有专项浇筑方案。

测量商砼塌落度

混凝土浇筑前,现场测量混凝土塌落度是否满足要求,本工程梁、板、柱使用C30细石混凝土,塌落度为180±20。

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视天气情况一般在12小时以后按方案进行养护。顶板应覆盖,柱、墙应进行包裹养护,并浇水养护7-14天。冬季对墙、柱、板应进行覆盖并测温。

混凝土强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回弹

混凝土外观尺寸检测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测量混凝土外观

11、建筑电气工程预埋

管线预埋质量控制

1)下插的电气管线的甩口位置要按各工种的安装配合图确定。

a. 弄清下插部位是否有装潢吊顶。

b. 注意避开梁下风管、水管、桥架、设备。

c. 注意建筑墙体中心线位置,并弄清墙体厚度,确保开关、插座管在墙体保护层内量。

2)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a. 埋地或楼板内管子弯曲半径是管径的10倍,墙内管子弯曲半径是管径的6倍,施工时用弯管机或专用工具施工。

3)预埋在混凝土内的管线的连接要有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

a. 接口固定牢固不脱节。

b. 严密不漏砂浆的措施。

c. 保证金属管道连接处的接地电气通路。

4)走道、楼梯的吸顶灯位置的确定。

a. 要居中对称,(灯具边缘)与其相邻的烟感器要相距50cm以上。

b. 同在一条中心平行线上。

5)隐蔽管线的预埋。

a. 要根据设备的实际数量、管径,甩口位置要到位,不得漏埋。

b. 特别注意出地坪的立管与墙面及基础的尺寸要符合要求。

c. 登高管的下部弯头必须隐蔽在楼板完成面以内。

6)剪力墙及柱子上的开关、插座盒边的标高、预留位置。

a. 要注意与门边的距离以15cm为宜。

b. 用水平管根据设计要求以土建提供的标高线预测定标高,不准以己浇筑的毛地坪估算。

7)电气房间、设备机房所有需接地的等电位联结的接地干线。

a. 不管有无没计,都要按规范要求预留供接地线引出的铁板,做到有备无患。

来源:豆丁施工、网络,综合整理

来源:豆丁施工、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zhongmochuanmei @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