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零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扇剧本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零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零三)

2024-06-29 2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1、生平

       孔尚任 (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子孙。他早年受封建家庭的传统教育,并曾参加科举考试。他学习的范围很广,既爱好诗文,又精通乐律。他幼年曾访过他父亲的好友通俗词曲家贾凫西,这位木皮散客临别时为他 “ 讲《论语》数则,皆翻案语 ”(《木皮散客传》)。后来孔尚任《桃花扇》中柳敬亭讲《论语》,即借用贾凫西的《太师挚适齐》的鼓儿词,可知他所受的影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还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表示他对清朝的感激涕零。但仅仅过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 ‘ 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 ' 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 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的创作。《小说枝谈 · 桃花扇》引《脞语》说:“ 孔东塘尚任随孙司空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辄邀映碧共赏。 ” 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样的记载 ( 注:孔尚任康熙二十六年 (1687) 所写《元夕前一日, … 署中踏月观剧,即席口号》: “ 箫管吹开月倍明,灯桥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见桃花扇,引起扬州杜牧情。 ”) 。同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回京以后,又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书,次年因文字祸罢官 ( 注:他在《放歌赠刘雨峰》中曾说: “ 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 ” 可见他的罢官是由文字肇祸的。 ) 。二年后,他怀着依恋和激愤的心情离京回乡。 “ 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 ”( 《留别王阮亭先生》 ) ; “ 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 ”( 《出彰义门》 ) :便是他当时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几次出游,景况颇为萧条。   2、创作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和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小忽雷是唐代宫中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善弹小忽雷的唐宫女郑中丞因忤旨 “ 赐 ” 死,为宰相权德舆的旧吏梁厚本所救结为夫妇的传说。《小忽雷》传奇即以此为蓝本,并牵入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描写了文士和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   孔尚任的诗文有《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是我们今天考察他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桃花扇》分析

      (一)剧情梗概 《桃花扇》四十四出,分上下两本。《桃花扇》概括了从明亡前夕到福王政权垮台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大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广阔历史画面。剧本反映了当时民族的、阶级的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尖锐的矛盾,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它曲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 

       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在南京游玩时,结识了正待梳笼的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并共订婚约。然而侯方域无巨额钱财来梳笼迎娶李香君。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为摆脱复社文人攻击的孤立处境,趁机请杨龙友(马士英的妹夫)转送妆奁钱财给侯方域,以拉拢他为自己说好话。李香君很快识破了阮大铖的阴谋,态度坚决地让侯方域退还了妆奁钱财。阮大铖对此怀恨在心,趁机向当时的凤阳巡抚、后来成为南明小朝廷宰相的大奸臣马士英进谗言,诬告侯方域暗通左良玉起兵叛乱,从而派兵抓捕侯方域。侯方域不得不逃离南京。

         不久,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马士英、阮大铖趁机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掌握了朝中大权。他们排挤忠臣,让史可法率三千老弱残兵去守卫扬州前线,他们还强迫李香君改嫁奸臣田仰。李香君誓死不从,撞伤额头,血溅侯方域给她的定情诗扇。杨龙友将扇上的血迹巧妙地点画成折枝桃花,因而命名为“桃花扇”。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倒行逆施,大肆营建宫殿、劝福王享乐、迫害忠良,并不顾清军即将南下的危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将防守黄河前线的三镇兵马调去抵御准备挥兵顺江东下、铲除奸贼的左良玉大军,致使黄河防线兵力空虚,清军趁机渡河南下。史可法只有三千老弱残兵守卫扬州,虽奋勇抵抗,终因马士英、阮大铖故意不派援兵而城池失守,史可法也壮烈殉国。南京不久也被清兵攻陷,南明王朝灭亡,马士英、阮大铖也立即投降清军。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几经波折,终于重逢,但目睹国破家亡现实,他们觉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旧情难续,于是由张瑶星道士撕裂桃花扇,分别出家隐居、修真学道去了。

        从剧情来看,《桃花扇》描写的是明末崇祯王朝灭亡前夕的 1643 年至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 1645 年之间的一段历史事实。剧中的二十九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全为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使得《桃花扇》成为明清时期描写历史人物最多的传奇戏曲。剧本前面还附有一篇考据,列举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及剧本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孔尚任用考证的方法、功夫用于戏曲创作,把编剧等同于编写历史,可说是传奇创作中的创举。

        (二)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深刻新颖的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 “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 消于何年 ? 歇于何地 ?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那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是怎样看到明代三百年基业的覆亡的呢 ?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稳,大敌当前,他们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了。马士英、阮大铖对于调黄、刘三镇截防左兵的后果不是没有想到过。但由于他们 “ 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 ”( 《拜坛》 ) ,认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让步好,就悍然采取了这一着。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实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2、展现了当时社会各种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

       作品除展现了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外,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了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王朝危亡的历史任务。 “ 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 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指明他的迷误:  你看国的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 “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 《入道》出下场诗 ) 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

        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古轮台]

       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另一类是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 

       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从《桃花扇》中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实是通过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像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 “ 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 ” ,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 “ 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 ”( 《闲话》 ) ,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 “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现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传奇《媚座》出总批 ( 注:《荀学斋日记》说《桃花扇》评语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桃花扇本末》则说, “ 皆借读者信笔书之 ” 。然而批语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语气,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认为这些批语 “ 忖度予心,百不失一 ” ,至少他是完全同意这些看法的。 ) 说: “ 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 ” 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3、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巧妙结合

        一方面,坚持“实录”原则——以曲写史。另一方面,坚持“新奇可传”原则——大胆艺术虚构。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里说: “ 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 原书有《考据》一篇,列举传奇中许多重要历史事实所根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然而作者又说: “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 这就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4、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一方面表现为人物形象的创新性,如李香君形象,她原是秦淮歌妓,她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保持着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哪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是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 “ 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 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以《骂筵》一出中,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 [五供养]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 [玉交枝]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另一方面,表现为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桃花扇》打破了以前杂剧、传奇在描写政治斗争题材时,总是忠奸分明的俗套,在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侯方域就是一位思想进步而性格软弱的复社文人。在纷纭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时也不够清醒,性格上也有软弱动摇的一面。此外,杨龙友作为一位串联剧情线索的人物,他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他多才多艺,却又圆滑世故、立场不明,缺乏起码的政治原则,而又颇有人情味。

      5、曲辞典雅生动、用曲少

       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如《侦戏》中[双劝酒]: “ 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 ” 以独唱抒发阮大铖的牢骚,表现了他一副可怜相。 “ 可恨身家念重,势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门,便入儿孙之列 ” 一段宾白,似乎也不无反悔之意。但接着悄语: “ 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啊 ! 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 ” 终于露出其奸邪、阴险的豺狼本相。这样唱词和宾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阮大铖的形象。《馀韵》中[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榻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跑。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

        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 “ 宁不通俗,不肯伤雅 ” 。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用曲少为南曲之冠,原因有二。其一,他不精通音律,被吴梅评为“有佳词而无佳调”;其二,他重内容、说白而不重唱,认为戏曲应以内容、说白为主。

       6 、结构严谨、结局新颖

        全剧四十出,以桃花扇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道具串联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线索,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王朝各派人物和社会中各色人物的活动与矛盾斗争,纷繁复杂而有条不紊。侯方域、李香君之情以诗扇定情开始,以桃花扇被撕碎而告终,剧情始终围绕着桃花扇展开,结构非常严谨。侯方域、李香君各自入山学道的结局,也打破了传统戏曲中生旦团圆的俗套,写出了一个真正的悲剧结局,是中国戏曲史上少有不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后一部杰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