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在苏州的这里,有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坞里桃花庵搞笑视频 唐伯虎在苏州的这里,有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唐伯虎在苏州的这里,有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2024-04-05 1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但这只是现代人认识桃花坞的一个误会而已。事实上,根本无需唐伯虎打广告,在明清两代,桃花坞年画在海内外早已声名远扬。在古代中国,年画是与人们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与心理期盼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是最深入民间的绘画种类,而刻印年画的作坊中最引人瞩目几乎集中在京杭大运河沿岸,从最南端的桃花坞到最北端的杨柳青,大运河曾是串起中国年画文化的重要纽带。

01

最早知道桃花坞,是中学时去一位交好的同学家做客。心怀期待地来到这个盛名在外的地方,却发现,不过就是条普普通通的苏州小巷。还纳闷不足10米的石板街,竟然被称作“桃花坞大街”。

桃花坞大街位于苏城西北隅,北寺塔西侧,东接人民路,西接宝城桥弄,全长648米。不过旧时所说的桃花坞并非仅指现在的桃花坞大街,它包括东起报恩寺,西至阊门横街,南至下塘街神仙庙,北至唐寅坟双荷花池一带的总称。《烬余录》记载:“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巷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面积之大,远不止一条百米的小街。

同学家就住在廖家巷口对面的一座民国洋房里,北依桃花坞大街,南临桃花河。她家的后门口和大多数傍水而居的人家一样,有一块大石板挑出,沿着石板左侧向下,砌有七八级石条,形成踏渡,延伸到河水中。这种石阶砌成的河埠头,苏州人俗称“河滩头”,同学的母亲每日循着石阶而下,在河水中浣洗。每当我们好奇地探出头去,也想沿着石阶而下去玩一玩水时,总会被她母亲惊呼:“覅出来!”生怕我们失足落河。

家里有严母,我们只好出门白相。绕过新善桥,来到桃花河对面,便是桃花坞下塘。这里不比桃花坞大街,大户人家少,多是昏暗陈旧的矮闼门,但买菜却十分便利。桃花河里漂着的小船载满了时鲜货,瓜果蔬菜,鲜鱼活虾,沿着河一路叫卖。这些卖菜船大多停靠在下塘的石驳岸边,沿岸的阿爹好婆跨出门槛就到了船边,蹲下身便可拣菜称重了。

我们最喜欢的是春天的螺蛳船,从郊外一路进城,在河滩头就挑挑拣拣地卖了起来,买回家中午烧一碗酱爆螺蛳,就是一道朴素鲜美的荤菜了。

02

又过了很多年,曾陪朋友坐夜游船游苏城,船过桃花坞,朋友说:这里我知道,风流倜傥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呆的地方。世人都觉唐寅风流,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其中影响不小。

但这只是文艺作品,纯属虚构,而非史实。历史上既有唐伯虎也有秋香,况且两人都是名人,却没有任何交集,据地方史志记载:那秋香比唐伯虎足足大了95岁,他俩本就不是同一年代的人,只因两人的墓地相距较近,后来的文人墨客便构思出这个脍炙人口的才子佳人故事,流传至今。真正的唐寅,过得远没有这么潇洒。

1470年,唐伯虎出生于苏州桃花坞一个小商人家庭,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也曾有过“头悬梁锥刺股”备考生活。据说他少而聪颖,童年时就能过目成诵,每个夜晚都能记诵一卷应试教材,16岁便高中秀才第一。也正是这种出类拔萃的过人天资,养成了他年少轻狂的高傲个性。《明史》中记载:“少年伯虎,恃才傲物,纵酒张扬,人称孺子狂童。”

狂狷的时光并没多久,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会试中,江阴考生徐经以重金从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手里买得考题。后东窗事发,被定性为科场案,已经酌定的录取名单被全部推翻,其中就有名列前茅的唐伯虎。不仅如此,他还被认定为同案犯,与徐经一同被下诏狱。一夜之间,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写,不经发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祸不单行,心情沮丧的唐伯虎从南京回到苏州,迎接他的是一系列人生变故:父母、妻子相继去世,妹妹自杀身亡……自此,一代才子再也无心仕途,只与诗酒书画作伴,连续弦何氏都终不堪忍受他醉生梦死的生活,弃他而去。

“沿街唱莲花落讨钱,钱讨来了,就上酒楼喝酒。”他有水的性情,有水的温柔,却也如流水般优柔寡断,将自己沉浸在绝望的洪流中。

他似乎与青袍的儒生彻底决绝,与世俗的功名一刀两断,进入无所顾忌,无所企盼的随性状态。而生活来源则选择以写字卖画为生,过着“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放荡日子:自筑桃花坞吟诗作画,画春宫图摆摊卖钱,娶青楼女子沈九娘作第三任妻子……最惊险绝伦的一幕,为逃避被图谋造反的南昌宁王拉进幕僚,他甚至用酗酒裸奔来装疯卖傻,以避免杀身之祸。前文中的《桃花庵歌》就正是在这一段放荡的岁月中创作的。

公元1524年,这个54岁的桃花坞人,被梦想与现实、超越与局限、选择与宿命纠缠了一生,在无限的悲凉和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只有祝枝山、文徵明几个好友凑钱,为一贫如洗的大才子操办了后事。

在缠绵不绝的流水间,在花开花落的桃树下,唐寅将一颗雄心,归隐在了吴门最盛处。

03

当年家住桃花坞的那位同学,祖上曾经营过一门古老的手艺,如今流传得不多了。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已是作为艺术品陈列在美术馆里,而不是像当年那样,贴在人家的大门上。

苏州人称年画为“画张”,与明代的称谓“画帖”相近。在苏州,年画创作原本最繁盛的地方不在桃花坞,而是山塘街,年产达百万张以上。清中期,桃花坞年画进入全盛期,精致秀雅,兼有外埠艺术特点,史称“姑苏版”,历来为收藏家看重。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末年,山塘的年画作坊付之一炬,后迁至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桃花坞年画因祸得福,因此得名。

苏州人贴年画是颇有讲究的,“东门贴鸡、西门贴猫、大门贴武将、二门贴文官、房门贴妇女儿童图、后门贴钟馗,中堂则贴寿星图、福字图、三星高照图,东西厢房贴花卉、书法、山水画……”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年画仍可算得上是姑苏人生活的必需品,是每家每户“打年货”时的必备物件。每到腊月,年画艺人就会挑着货担走街串巷。报童卖报时高呼“号外”,而卖画郎则哼着“年画歌”,把年画的内容用歌词唱出来以吸引顾客。过年的头一件大事,便是更换家中的年画,旧的一年去了,新的一年来了,新旧交替间,日子无声地流逝着。该贴年画了,春天也就到了。

桃花坞坐落在阊门内,运河近在咫尺,舟楫往来、川流不息。便利的交通利于年画原料的供应和年画的销售传播。除此之外,苏州素来文风极盛,有藏书、刻书的传统,也为年画生产提供了一大批技艺精湛、具有创造性的刻工。明万历之前,苏州刻书多达177种,为全国各府之冠,“苏版”与宫廷的内府版、福建本并称。明代胡应麟在《少石山房笔丛》中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又说:“其精,吴为最。”苏州的刻工,所制线版精美纯熟,线条、设色、笔墨都十分考究,堪与明版小说插图相媲美。

小小桃坞能盛名全国,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运河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像一只无形的推手,将这里的年画推向远方,漂出长三角,流出国门。随着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桃花坞年画不但畅销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远销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等地。南京、无锡、扬州、南通、东台等地的年画,都从桃花坞年画派生,有的直接据其翻版而成。

除此之前,桃花坞年画不仅行销全国,行踪还曾远及南洋、日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是,当年桃花坞的年画曾经随商船来到日本,到了岁末年初,中国商人们要辞旧迎新,自然要撕掉船上旧的年画,而日本人则觉得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就这么扔掉太过可惜,于是视若珍宝的保存了下来,以至于到上世纪末,很多绝版的苏州版画都在日本找到原作。更重要的是,苏州版画漂到东洋后,直接“助产”了日本本土的“浮世绘”。

几乎所有介绍浮世绘的文献,都认为“苏州版画”对浮世绘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日本版画研究家樋口弘在他的《中国版画集成》中说:“传入日本的苏州版画,不论在远近法、阴影法的摄取方面,或刻、印的模仿方面,或对画材的取舍方面,对日本创始的最高民俗画的浮世绘,以及其它画界都投以种种的波纹。”

桃花坞,在这个无限风雅烂漫的名字背后,是几百年前明代才子的对月独饮、醉卧花下;是姑苏匠人在梨木上的每一刀每一刻;是从木窗中吊下的竹篮,在“河滩头”浣洗出来的旧时光。运河涛涛,流水潺潺,流淌过桃花坞的每一滴水中,都涤荡着岁月花蕊中的盛华和尘埃。

看壹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