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城市个性 解读桂林城市风貌设计导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桂林的建筑为什么都低 如何突出城市个性 解读桂林城市风貌设计导则

如何突出城市个性 解读桂林城市风貌设计导则

2024-07-10 15: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闻背景:集众多专家智慧的《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3月30日颁布试行后,在业界引起极大关注。因为这是对桂林城市风貌设计的首次系统总结,对涉及城市风貌的规划、建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园林、照明、色彩及城市标识设计,均作出了相应规范。有专家称《导则》“很有意义,有责任感、有气魄、有远见”,将有助于避免城市“乱穿衣”,塑造独具特色的桂林。目前,市建规委正在加紧制定《导则》实施规则,以保证《导则》的执行。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罗雁 韦鸣飞 文/摄    在不可避免的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如何保持山水城市的格局,延续历史形成的地方传统和城市肌理,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展现城市时代风采的新形式、新方法,成为历史赋予桂林建设者的光荣责任。

                                                  ——引自《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

             别让人认不出桂林

  4个国内著名大城市的景观图片,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分不清谁是谁——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常用这样的“恶作剧”给人“上课”,就连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走南闯北的邹德慈院士也被考倒。

  “这实在是对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绝妙注解。”《人民日报》2007年1月26日刊登的《城市需要个性魅力》一文,直击城市建设“克隆”病。

  城市个性体现在城市风貌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山水甲天下的的桂林就令国内无数城建专家痴迷,纷至沓来为她设计“形象”。“芦笛岩的建筑小品、伏波山听涛亭、花桥展览馆等都堪称经典,有的还进入了国内建筑教科书。”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龙良初说。

  “桂林特色”让人津津乐道,但系统性归纳乏善可陈,尤其在“文化大同”趋势下,如果再不加总结,特色可能迷失。“为使我们的规划和设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必须有一个城市风貌设计导则来规范我们的设计创作过程。”市建规委主任黄家城强调。

  2006年9月,在市建规委的组织下,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市综合设计院、中化桂林分公司华夏建筑设计院、市市政综合设计院、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工业设计院、市水电设计院和桂林工学院等单位组成《导则》编写委员会。

  “《导则》引起热烈讨论,几易其稿。”《导则》编写组组长、市建规委城规编审办副主任游宇介绍,《导则》实施规则目前正在制定,预计4月底可形成初稿,“我们将从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包括从施工到验收全过程)三个环节保证《导则》的执行。”                “人穿衣”而不是“衣穿人”    桂林的城市风貌是什么?《导则》提炼:“山环水抱,秀甲天下;文化多元,遗存厚重;城景交融,独具特色;诗画如织,旅游名昌。”

  为桂林设计形象,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穿衣”而不是“衣穿人”问题。《导则》明确提出“应遵循地域性”、“注重桂林城市的历史文化沿革”,其风貌设计要衬托山水,不能喧宾夺主,否则,纵使这件“衣服”多么华丽,穿在桂林身上,也会显得俗气、蹩脚。

  但城市毕竟是人居的城市,城市风貌设计也要考虑到居住的舒适、审美的变化。凤凰卫视曾播放一档展现城市风情的节目,一位嘉宾说“桂林太美了,但如果把这里的房子拔掉就好了!”他的话立即遭到反驳:“那让桂林人住山洞?”

  对此,《导则》按照老城核心区、其他老城区、城市新区、城市风景区四个区域进行规范,既保护传统,又在允许的范围进行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因为,只有传统与创新、自然天成与精心雕琢水乳交融,才能真正体现桂林独特的个性和精神气质。                      一只垃圾桶也关系到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涵盖面很广,所以除了规划、建筑、园林,这次还把市政、标识、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也纳入其中。”游宇表示,即使街头一只垃圾桶的造型也关系到城市形象,设计精巧的可以成为一道城市小品,否则就是装秽物的工具。

  《导则》对桂林城市色彩也进行了首次正式定位。每一个人都有最合适自己的色系,城市也不例外。为了寻找最能衬托桂林风姿的色系,桂林城建专家们当起了“色彩顾问”。据了解,《导则》编写过程中,关于色彩的讨论是最热闹的一个方面,收到各界的建议也是最多的。

  专家们强调,《导则》对桂林城市风貌设计进行规范,避免设计走弯路,但并不是要框住设计师的思维,所以除了依据相关规定,对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等有严格限定外,很多方面都“预留”了空间。在遵循基本原则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师可充分发挥灵感,让我们的城市既风格统一,又多元呈现。    █名词解释:

  老城核心区:南起南门桥,北至铁封山、鹦鹉山,东至漓江,西至桂湖,即“两江四湖”围合区域,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核心保护区,是桂林山水城市印象的重要感知区。

  其他老城区:老城核心区以外的已建老城区。

  城市新区:琴潭区、城北区、西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雁山区以及城市建成区以外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开发的区域。

  城市风景区:主要包括芦笛景区、万福景区、尧山景区、桂海景区、奇峰景区。

 

   建筑篇:在创新中塑造“本土特色”

    [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与山水环境融合。

    整体统一,个体富于变化。

    传承文脉,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

    探索创新,可持续性发展。

    [现状]      从1959年以芦笛岩洞口建筑为代表的风景建筑开始,到近年城市中的各类建筑,桂林对地方建筑风格的探索,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其间不乏成功的范例,但也存在草率行事和生搬硬套的现象。从总体来看,目前桂林的建筑尚未形成鲜明的本土特色,依然处于探索之中。

    [要点解读] 

    ■建筑设计要“与时俱进”

    桂林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展示给世界的城市风貌既要蕴含传统文化精华,也要具有与时代同步的品质;既要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也要注重当代社会的需求。

    《导则》要求,桂林城市风貌设计要“与时俱进”。建筑要结合桂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更新创作理念;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创建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建筑,创新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建筑不宜横长和矮胖

     桂林的建筑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原则。建筑要保持苗条“身材”——《导则》要求,单体建筑的长宽高比例良好,不要“长”得太庞大,也不能“发展”成横长、矮胖的“体型”,单体建筑长度不宜超过50米。老城核心区的建筑高度控制更严,应在24米以下。

    《导则》这一要求,有助于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色;保证景观视线畅通,体现城市舒适性要求。同时,也突出了城市原有空间肌理和文化内涵。

    █避免“标志性”、“超前性”误区

  《导则》要求:按照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主次,形成风貌所起作用大小把握其建筑表现的度。不应片面追求单体建筑的“标志性”或“超前性”。

    当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误区,即片面从建筑体量和造型上追求“标志性”,“世界最高建筑”纪录不断被刷新。其实,真正的“标志性”建筑带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迹。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可以从造型上突破常规,传递更丰富、更具冲击力的形体信息。同时,“标志性”建筑还应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同时,“标志性”不应局限于建筑单体。单体建筑应与整体建筑风貌相和谐,然后根据环境条件与功能要求塑造个性。桂林的“两江四湖”获盛赞,并不仅仅因为其某个建筑或小品,而是她从整体上把握了桂林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

    对建筑的“超前性”,不应简单、片面地理解为追求形式上的超前或投资与“消费”上的超前。其“超前性”应始于观念,要善于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和技术,打造新的建筑形象。

 

    色彩篇:城市表情“柔婉明快”        [基本原则]

    突现城市特点——以自然色彩为大基调色,合理运用人工色予以搭配和补充。

    和谐求变——城市色彩在色温、色相等方面整体统一协调,但结合环境、功能局部变化。

    尊重历史,衬托山水。

    功能性原则——使色彩成为建立有序城市风貌的辅助手段。

    [现状]

    国内对城市色彩的探讨近年来才兴起,但愈发得到业界重视,去年建设部专门组织了城市色彩研讨班。一些城市确定了自己的基调色和主色,比如广州将城市主色调定为黄灰;杭州的主色调是“丰富的灰色系”。桂林城市色彩根据自然环境特征,长期以素雅色为主,控制较好。但户外广告等一些构筑物色彩较混乱,缺乏有效管理。     [要点解读]

  █中性色配衬“柔美人” 

  山体多、水系面积大,构成了桂林城市色彩的背景色基调——以灰绿为主的偏冷色系。柔婉的气质,需要温和的色彩相配,《导则》提出,桂林城市色彩设计总体上以“明快、淡雅、和谐”为原则,以丰富的中性色系为主色调。

  中性色纯度和彩度较低,包括黑、白、灰、棕、咖啡、米白等,其刺激性弱,眼睛久视不疲,特点是平稳、柔和。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些明快、跳跃的颜色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避免“灰蒙蒙一片”。

    █把握季节变化,四季皆有美景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四季之美在于变幻。桂林植被资源丰富,园林设计者充分利用资源,创造反映季节特色的景观群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

    《导则》指出,桂林绿化色彩应从植物种类入手,既增加绿意,又根据所处区域和季节的不同,种植和点缀色彩变化较丰富、高低错落的植物:春有艳丽桃花、杜鹃,夏有高洁荷花、紫薇,秋有素雅桂花、黄槐,冬有温暖银杏、枫香……

    █限制刺眼的高彩度广告

    《导则》要求,桂林的车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沥青路面为主,步行街道可丰富多彩,但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色彩为主。

    户外广告的体量和色彩也受到了约束。体量“宜小不宜大”,严格限制大面积使用高纯度、高彩度的户外广告。

 

    园林篇:让桂林充满诗意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山水环境,保持地方特色。

    在协调中寓以变化。

    发掘及延伸历史文脉,注重内涵,富于意境。

    以人为本,注重安全。

    保持植物多样性。

    注重环保节能与智能设计。

    [现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众多优秀园林建筑设计专家聚集桂林,经过多年研究实践,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路子,即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桂林山水特色并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七星、芦笛等景区的园林景观可圈可点,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两江四湖”,在全国也有相当影响力,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所学习和借鉴。但是,桂林在现代园林塑造方面仍有欠缺。

    [要点解读]

    █“人工”园林宛如天然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鬼斧神工的桂林山水为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无限灵感:借峰、峦、坡、谷等山景元素的走向、造型,借瀑布、跌水、湖、岛、堤等水景元素的曲折开合,创造山环水抱,宛如天然的园林山水景观。

    园林建筑的选址、体量、造型、风格、材料、色彩也应与自然山水和谐。比如,园林景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顶或平坡结合;其外立面可采用自然、典雅的石、木、陶或仿石、仿木材料。金属让人有“冰冷”的感觉,园林建筑的门窗应慎用银灰色铝合金和不锈钢材料。

    █园林要让人安全快乐参与

    园林景观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还要让人快乐参与。可以往多重外观,对一些可能造成人们不便的因素考虑较少。为此,《导则》从安全、舒适的角度提出:园林路面应有一定糙度,以防打滑;各种园林小品不宜有锐利的边角,以免伤人;建筑物与道路、广场间宜有绿地,形成过渡,以营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

    █将美好寓意运用到旅游中去

    园林能体现精神气息,比如桂林的石刻,让历史文化留痕;遍城的桂花,有“折桂”、“富贵”的美好含义。挖掘这些文化意韵,让桂林更有诗意,更令人神往。

    颐和园中栽玉兰、海棠、迎春、牡丹等植物,寓“玉堂春富贵”。桂林也可以利用一些特色植物来营造氛围,这些美好的寓意还可以与旅游相结合,比如七星公园内有大片桂花林,有桂海碑林(融合书法、文学精髓),有北斗七星(含延寿、吉祥之意),再加上栖霞寺,可以设计一条“祈福”或“修学”旅游线路。

 

    规划篇:延续山水城市格局

    [基本原则]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延续山水城市格局。

    保持园林城市骨架。

    维持生态城市特征。

    [现状]

    全国大量优秀规划设计师在桂林留下了很多典范作品,也形成了独特流派。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等,成为共识。桂林城市规划总体水平不错,但要成为最佳人居城市,需要完善。目前,桂林老城区人口多、建筑密度大,部分地段视线走廊被一些过高、过长的建筑物干扰。将老城区人口向新城区疏散很有必要,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

    [要点解读] 

    █保留十字街的街道格局

    王城、十字街,也许是最能激起桂林人情感的一些字眼。桂林有两千多年历史,历史文化与风景旅游构成我们的立身之本。老城核心区正是这两顶桂冠最集中的体现。

  《导则》提出,在旧城改造中,要保护好叠彩山—靖江王府—象鼻山古城轴线格局、十字街街道格局、“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城墙遗址—水系环境—山水城格局等特色空间。对老城核心区风貌有较大影响的现有建筑,要进行改造和整治。

    其他老城区是老城核心区和新区的过渡,其建筑风格提倡运用地方建筑符号和地方材料。鼓楼、吊角楼、骑楼等灵动的建筑形式可借鉴。桂海碑林使用的虎皮墙,是地方符号运用的一个范本,让墙体与山林融为一体。      █“第五立面”如跳动的美丽音符

  桂林起伏的群山给“第五立面”——屋顶的设计带来启示:高低错落、变化有致,与山体相互映衬,如跳动的美丽音符。文明路、民主路一带的“平改坡”(平屋顶改坡屋顶),改变原来乏味的视线感觉,形成漂亮的天际轮廓线,也使一些原来被遮住的山体重现容颜。

  违法建筑破坏第五立面,拆除违法建筑,绿化、美化屋顶,设计屋顶花园,是一个重要话题。     █新区可建适量高层建筑

    新区体现山水城市风貌和现代风貌的对话,可按不同职能进行规划。比如,西城区允许工业符号多一点,高新区彰显时尚气息,雁山区形成大学城的人文氛围……

  与老城区相比,新区对建筑的高度限制“宽松”一些,提倡在重点地段设置适量的高层建筑,作为新区的标识点,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形象,但不能破坏山水景观。

                    “山清水秀城美”实至名归

    唐新颜    很多人都认同桂林山清水秀,风景很美,是位天生丽质、风情万种的美姑娘,可惜穿的“衣服”不甚得体、谐调,使她的品位、气质打了折扣。如何为她配上得体的装扮,锻造优雅的气质,让她在世人眼里留下更完美、深刻的印象,是我们桂林人共同的心愿和努力的方向。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集桂林城建“八大院”等众多专家智慧、指导桂林城如何“穿衣打扮”的《导则》终于问世了。

    穿衣首先要达到的要求是合体、大方、协调,其次是穿出个性,穿出特色。城市风貌设计亦不外乎此。以前,提起城市建筑方面的规定,很多桂林人只清楚,为了不遮住我们美丽的山水风光,楼房高度绝对不能超过八层。新制定的《导则》,对桂林城市风貌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涉及城市风貌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园林、照明、色彩及城市标识设计,均作出了相应规范,其中不乏远见卓识,如对城市色彩的定位、标志性建筑的认识等。如果《导则》的问世及相应的实施规则的制定,能使桂林避免城市"乱穿衣"现象,并逐步塑造出气质独一无二、让人印象深刻的桂林城,使“山清水秀城美”的愿望早日实至名归,则幸莫大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