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的创作程序和技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根雕和木雕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竹雕的创作程序和技法

竹雕的创作程序和技法

2024-07-15 0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作一件竹雕作品是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是选材。选材,又称“备材”。这道工序十分讲究,古人曾用“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的诗句形容选材的不易。金西奎《刻竹小言》曰:“刻竹用材,毛竹位上,以其体硕而质坚也。”另外“选竹需谙产壮也”。说的是浙江天目山的毛竹形状端正,表皮光滑,质地细密、厚实,是竹雕材料的上品。此外,浙江安吉荒坪、孝丰、姚村等地的竹子也是很好的雕刻材料。竹雕艺人选材一般是在冬季,选用的是生长在山地背阴处,表面光滑、平整、色泽纯净的竹子,那些表面有擦伤和裂缝的不能使用。备选的竹子以生长三年时间,皮肉坚厚的毛竹为最佳。这种竹子结构细密,干燥处理时不宜爆裂。在运竹子的时候,不能滚动和水上运输,以免损坏竹子的表皮。接下来是处理备手的竹料,先用竹刀和细齿锯将竹子刨开,俗称“开片”。再进行水煮处理,目的是使竹材能保持色泽、防止虫蛀。然后将煮过的竹子坏料进行干燥处理,干燥的方式要根据材料的不同形状有所不同,可以晒干或阴干。为使坯能保持光鲜,还可以在其表面擦一些核桃油。

根据对竹材应用部位的不同,竹雕可分为两种,即茎雕与根雕。用竹茎雕刻的,多取茎艺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将其分段割出,以便制造需要坚硬底部的笔筒或其他圆筒形器物,在取这类材料时,可把竹竿两艺音质圆筒形的部分截割下来刻制,然后一端镶以木、象牙或兽角制成的底座,香筒及牙签等也都用此法制作。而臂搁是利用竹节与节间的笔直部分,方法是将之垂直破开使用。根雕是利用坚实的竹根雕刻。竹根通常带有很多瘤节或须式的小根等,在制作时可作为构图的依据,故也作相应的梳理。

竹雕用的工具主要有锯子、刨子、锉刀、刮刀、钢丝锯、砂纸等。具体是竹刀,用于刨竹子;细齿锯,用于锯断竹子;薄刃刮刀,用于刮去表层青筠;平口刀,又称方刀,主要用于铲地、铲线;斜口刀,用作雕刻细致之处,及铲边和细刻;圆口刀,又称“拳刀”,可用于多种技法的雕刻和铲地;四棱刀,用于细刻人物毛发、细小文字等;凿子,分平口凿、圆口凿,用于浅浮雕、深雕、透雕和圆雕;粽帚,俗称棕老虎,用棕丝扎成,在作品完成之后的清理、控拭和制作拓片时用;夹具,雕刻扉骨时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工具之后,还要学会保养,最基本的就是磨刀,磨刀要备粗细磨刀石,运用好手臂和手腕的力量,要领是“手稳、力匀、路直”。

竹雕的工艺程序。进入雕刻阶段,其具体步骤因使用的雕刻技法不同而略有不同,以线雕为例,大致是,先起稿,用墨线勾画需要雕刻的图案轮廓。初学者是先在拷贝纸上临摹著名书画家的书画稿,再用糨糊将其贴在竹坯表面,阴干后就可以奏刀。雕刻多层次作品时,要根据雕刻层次的先后多次作品时,要根据雕刻层次的先后多次贴画稿。第二是用斜口刀刻出浅浅的人物面部五官的轮廓,用四棱刀划出丝丝细发和须眉,细纹是用刀来回带出,粗纹在墨稿线条两边铲边后,用小号平口刀轻轻铲平线底,不能留下三角底。转折的地方为了获得传统的一方一圆的雕痕,可用小号圆刀一刀带过。三是用平口刀凿刻印章,用斜口刀刻款。四是对作品进行整体调整,打磨出光泽。

浅浮雕的起稿同细刻相同,只是在雕刻多层次作品时,要根据层次的主次,先后多次画稿。第二步是作斜口刀铲边,以使造型到位,图案轮廓清晰。第三步是分层次,用平口刀小心分出层次、刮出斜面。

深雕最初也是起稿和铲边,铲边后进行整体调整时,用弯头的平刀刮平底部和工具不易触及的部位,然后进行细刻和用特制工具对个别地方进行微雕。

透雕与深雕的不同之处要进行镂空处理,铲边以后将需要镂空的地方凿去,使作品有了基本形态,余下步骤与其他技法相同。

圆雕是要先将竹坏料(主要是竹根)洗净、阴干,然后是打草稿,再用平品刀削掉多余的根须,凿出基本形态,在进一步雕刻之前要根据作品各部位的不同,留出充足余地,以便修改之用。面部和须发等主要部位应逐渐细化,用斜口刀和圆刀细刻衣服纹理,仔细收拾整理,作品就完成了。

竹雕的雕刻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线雕法是竹雕常用的技法,雕线有深雕、浅雕、细刻(又叫“毛雕”)之分,这种技法常在臂搁、扇骨的雕刻上使用。浅雕和细刻用于雕刻人物的脸部、衣纹等部位;深雕宜于雕刻书法作品,因其刀痕清晰可见。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可起到主次分明和过渡有序的效果,从而增加人物表情的灵活多变。

浅浮雕又称“薄地阳文”,是在刮去竹筠的坯料上进行雕刻,雕刻的纹饰突出底面,深度不超过密玉部分,所以称为“薄地”。此类作品底面处理成光地,竹地纹理清晰,与凸出部分形成一定的色差和质感上的区别,使作品呈高雅古朴的风格,经过打磨更显得温润如玉。

深雕法又叫“陷地法”,是比浅浮雕在线条深浅对比上更强烈的一种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可增加作品的层次,使其更有立体感、主次感和画面的丰富性。

透雕法又叫镂空雕,这一雕刻技法能使作品增加透视效果,层次更丰富,多用于香筒和笔筒的雕刻。

圆雕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维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根的自然形态地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作,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

留青法,又叫“皮雕”,发明于唐代,是利用竹子青筠和竹子本身的色差,以浮雕的技法进行创作。竹材干燥后表皮由青转白,谓之“迹若粉描”。雕刻时,留下部分竹子青筠表现图案纹饰。将多余的青筠铲去,露出竹肌做地,在留下的青筠上雕刻线条和分出层次。竹筠很薄,色泽淡黄如象牙,质地光润,竹肌(密玉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变成琥珀色,两者之间色泽和质地上的差异,形成对比。这种技法很好地将书画神韵与雕刻技法融为一体,增加竹雕特殊的表现力。这种雕刻方法创作出的作品,经常抚摩把玩,年代一久,竹肌的颜色就会越深沉,越光滑如脂、温润如玉,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法法的出现,是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制作留青竹刻在选择和加工竹材上非常考究。要选择正在生长的有皮没有瘢痕、竹节长、肉厚的竹子,所以,在一千棵竹子中也仅能选出三五棵合适的竹子。选好材料后,将竹子砍伐并立即锯开放于水中煮沸,以免暴放于空气中的竹子表皮产生水痕;煮好后,将竹子擦净晾干,以备使用。留青竹刻的题材非常广泛,花鸟鱼虫、山水草木、亭台楼榭皆可入题。随着发展,其题材范围也逐渐拓展,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翻黄竹雕的工艺特点是将毛竹青皮去掉、内壁翻转过来,经过煮、压、刮、磨、接等工序处理,处理后的竹簧色泽光润似象牙,将其粘贴到木制胎型上就可以进行雕刻。其木抬型上就可以进行雕刻。其木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竹簧与木胎之间衔接紧密,接榫头角,毫无痕迹,被誉为“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翻黄竹雕的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清中期以后,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制作贴黄著称。据文献记载,以福建上杭的贴黄竹雕出现时间较早。因为贴黄所用木胎可随意造型,突破了竹材仅为圆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不仅增加它的实用价值,也增加了它的美感。所以,翻黄竹雕备受提倡和推广。说到翻黄雕刻的发展和流传,还与乾隆皇帝有关。据传,乾隆帝前后6次南巡,遂命脉地主上作为物产每年向皇宫进贡。在此之前,当时民间的翻黄器在造型、花纹装饰上都比较简单。而进贡到宫廷内的器物却是精美异常。其中有些造型、规格和图案设计是由清宫如意馆画师提供,各地再按图案采办、督造。有些还是将翻黄竹雕艺人召到宫中进行制作。这些按规定缴纳进贡的作品,包括盒、匣、文具、盘、牙签筒等,其中仅盒一类,品种要式就五花八门,举不胜举,至于图纹装饰上更是精工细作,远非民间器物可比。据清宫中进单所载,乾隆年间地方官员向朝廷进献的此类贡品就有:文竹一统尊、石榴尊、文竹如意盒成对、文竹芝仙盒成对、文竹万福盒成对等。这些翻黄制品大部分是朝廷委派江宁织造等机构承办的,但也有的是地方官员买来作为年节礼物献上的。但无论是承造的贡品,还是敬献的礼物,在工艺上都是非常精致典雅。翻黄竹雕主要适用于茶叶罐、笔筒、花瓶、首饰盒、文具盒、果盘等器物。因为竹皮很薄,只是用浅刻技法。民间的贴黄竹雕,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浙江黄岩翻黄竹放慢对联曾经深受各界的喜爱,多次在各类殿会上获奖。此后翻簧竹雕因销路不旺,到了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雕艺人已不足10人。

镶嵌是为了增加竹雕的层次感,采用与主体颜色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技法形成图案。根据所手材料的不同有嵌牙、嵌玉、嵌石、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冒、嵌珍珠、嵌瓷等,将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的称为“百宝嵌”。

有些作品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要“做旧”,其方法是用“栲”对作品进行处理。这种方法是清代时嘉定派艺人发明的,他们用“栲”作染料,将完成的雕刻作品放在锅里加温浸泡半天,再在阴凉处放上数日,干透后涂上核桃油,反复擦拭,使之显出“古旧”色。而现在人做旧是将作品浸在稀盐酸中,取出后涂石腊,再打磨抛光。

竹雕是以刀代笔,以竹代纸的艺术。

竹雕和木雕的技法具有不同之处。竹子脆薄的表面和坚韧的纤维不允许刻者在运刀时出错,由于竹的根部奇形怪状,因此以竹根为雕刻材料,比处理其它材料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组织力。创作时对题材要做到胸有成竹,而后息心静气地施刀。运刀时,要掌握不同的刀法。

单执刀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执刀,刀与雕刻面成45度角,从外向内运刀;双执刀法,是双手执刀,在单手执刀的基础上,用左手拇指顶住刀背进行运刀的方法;刻法,有粗细、阴阳之分,阴线一般用两刀刻成,用平口刀、斜口刀进刀,刀尖与雕刻对象呈一定程度,紧贴高线的一侧,落刀、收刀时略有顿挫,进刀后“回刀”,刀刃与原刻线的线底相交,两刀之间的距离、宽窄产生线条的粗细变化。嘉定派创造的“方圆刀法”,是用方刀进刀,用圆刀还刀,所刻线条人侧干净利落,一侧圆浑多姿;戳,即“挑”,是用刀尖在竹面上挑戳出大小、疏密、形状不同的点,多用在表现竹地效果和人物的须发、鸟的羽毛等处;划,用三角刀、小方刀、四棱刀、三棱刀在刻件上划动;切,即刀口与竹面平行刻入,使线条与竹子纤维相交的手法;铲,又叫“剔”,一般用于做地,留青法必须用此法蒺去多余的青筠,铲地的方法分平地和糙地;刮,用刀刃、刀尖在刻件表面刮出柔和的凹印,以产生一种含蓄的效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