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核工业丨国之光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核电站1991年2月并网发电 了不起的核工业丨国之光荣

了不起的核工业丨国之光荣

2024-05-30 2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曾几核时

发电时分

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199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浙江工人报》等全国各大媒体正式发布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的消息。

这一天,是许多人期盼、却无法预见,但有一个人心里明白:这一天是他“军令状”里的最后期限。他是姚启明,一个地道的南方人,说起话来一口软侬吴语,却长着一副北方汉子的身板,高大而健壮,智慧而果敢。一年前,他是821厂厂长。

1990年12月15日上午,正在北京开会的姚启明接到电话,请他下午2点到三里河核工业总部大楼蒋心雄部长办公室谈话。

“姚启明同志,总公司党组决定,派你到秦山工作,担任秦山核电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秦山核电一厂厂长。你的任务是在一年内争取发电。给你的时间可不多呀!”蒋心雄开门见山,不留余地。“老姚,你明年1月3日报到。我给你一把尚方宝剑,你就放手大胆地干吧!”蒋心雄的话到此结束不再多说。

尚方宝剑,意味着拥有了权力,有了一种可以先斩后奏的权力。一年!就给一年的时间。姚启明需要这样的权力。建设好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是核工业人的愿望,是核工业新的发展时期的起点。然而,要拿下工程谈何容易!一方面大家的期望值很高,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是条件有限,缺乏经验,问题不断,有时候就像蛮牛掉进水井里,有劲使不上。秦山核电站从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到现在已经5年多了,按照1983年7月制定的建设工程一级网络计划,建设总工期为52个月,1989年6月就应该并网发电了。此时,姚启明已经别无选择了。

1991年3月8日晚上召开了公司党政领导会议。在调整组织机构、工程收尾与调试、生产准备、精神文明建设、后勤保障、公司会议制度等方面做出部署和安排,会议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为了并网发电,包括车辆的值班保证。姚启明要求大家做好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考核考勤奖惩制、区域卫生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分析和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抓好工作纪律和劳动纪律的教育,从班组开始,从基层开始。

一个月以后,姚启明感受到了职工身边发生的变化。

半年后,1991年6月28日,姚启明签发了秦山核电一厂《关于加强岗位纪律和文明生产管理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执行,并把执行情况与奖金分配结合了起来,文件将从1991年7月5日起执行。这是一个措词严厉,规定细致的文件,涉及到劳动纪律、岗位纪律、生产安全制度、公共设施、岗位卫生、夜间值班等方方面面。这个整顿劳动纪律和生产秩序的文件是姚启明要抓的第一手:抓制度建设,抓贯彻落实。事无巨细,只要立了规矩就按规矩办。有的人接听电话特别是重点部门的人,电话响了拿起来不说话,或者说完话不理不采不执行,姚启明就定下规矩,要求打出或接听电话的人,必须首先自报家门,并且安装录音电话,备查。就这样,规矩一个接一个的立,小事一件接一件的抓,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了,就接受了。姚启明能感觉到大家的思想意识变了,主人翁意识渐渐增强了。

姚启明“双整顿”结出了硕果,全厂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主动,效率大大提高,进度大大加快,他要用全新的厂容厂貌和崭新精神风貌迎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那一刻的到来。

年内发电的目标已是指日可待。

1991年3月27日,秦山核电站第一次启动汽轮机进行冲转试验。

1991年8月8日,秦山核电站首炉121组燃料组件全部安全顺利装入反应堆。

1991年10月31日,秦山核电站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

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迈出中国核电“走出去”第一步

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定了以秦山核电为参考,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的协议。恰希玛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出口核电站,也意味着调试、检修、运营、培训等配套服务也要一起“走出去”。秦山核电作为国内拥有3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最丰富使用经验的核电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迈出中国核电技术配套服务“走出去”的第一步。从那时起,秦山核电“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向前。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秦山核电将继续以“国之光荣”的使命担当,坚定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为实现中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继续贡献秦山力量。

当时,中方在巴人员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生活条件差和工期紧。恰希玛核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柴尔沙漠边缘,人烟稀少,夏季长达7个月之久,极端气温高达52摄氏度。参与C1项目的人员居住条件最艰苦,只能住在板房里。直到恰希玛2号机组(C2项目)以后,在现场建造了“中巴友谊楼”并安装了空调,条件才逐渐改善。至于饮食条件,肉类主要是鸡肉,蔬菜品种也很少,常见的只有土豆和洋葱。为此,秦山人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后续人员带来了萝卜、青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种子,大大改善了伙食。

因为通讯不便,通过国际长途电话和家人通话几分钟成为一种特殊待遇。信件更是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送达家人手中。当时项目部里只有两部长途电话,平时仅供工作使用。每逢中秋或春节,电话机旁就排起长队,但每人只能打几分钟,就跟家里人报个平安。同样是这些“老秦人”,有人为了恰希玛项目推迟了婚期;有人错过孩子第一声啼哭,再回家时孩子都已快两岁;有人错失了见至亲最后一面……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条件下,秦山团队迎难而上、坚持“6+1、白+黑”(现场法定一周工作6天),靠着饱满的热情,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恰希玛挥汗如雨,用智慧和激情浇灌了C1项目。

面对重大考验

1998年,30万千瓦堆换料大修时,发现装燃料的吊篮底部存在指套管等异物,检修需要180度翻转、切割、钻孔、拧螺丝等一系列操作,而且都要在放射性水下进行。当时秦山核电没有相关经验,就请了国外专家来技术指导。

虽然最后顺利解决了问题,但也给秦山核电带来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训。为此,当时的秦山核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并将整个管理层分成三个组,分别到美、韩、法等国去学习先进经验,最后从状态报告、经验反馈到运行维修管理等都进行了全面的提升,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核电管理体系,为取得今天优异的运行业绩奠定了基础。

另外,通过三个多月每天24小时与专家一起工作学习,秦山核电也总结掌握了自己的一套反应堆水下检修技术,并成功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同样的技术服务。目前秦山核电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何少华工作室,是国内唯一掌握核电站水下检修这种高科技的工作室,向国内外核电站提供了多次服务,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我国反应堆维修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

再续荣光

2021年9月3日,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获准延续20年,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

作为国内首个OLE的机组,秦山核电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我国核电厂延续运行的技术路线,在此过程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构建出了一套完整的OLE安全评估技术体系、评估方法和工作标准,同时促进了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对OLE监管经验的积累和监管法规体系的完善,弥补了我国核电机组OLE安全评估及监督审查的空白。

而历时10年、经过48项安全评估和19项工程改造的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先进、更加高效、标准更高,可以说,它现在的状态比30年前初建时更好更可靠,这个正值“青年”的“小伙子”完全能够再安全发电20年,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镜头里浓缩的历史

——拍摄手记

秦山核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各大媒体、出版物中的“常客”,从人民日报到小学课本,“秦山核电”这四个字早就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相信很少有人会不知道那句——“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2021年是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的大日子,从年初开始,秦山核电便大事连连,摄制组前往拍摄时,还有几位记者也在秦山进行采访。

在记者、导演的眼睛里,秦山核电像一个“宝藏”,他们可以在这里拍(写)到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以及在这些“一流”的背后,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在系统地了解了秦山核电的情况之后,我对这次拍摄非常有信心。”带着这样的自信,导演带着摄制组成员前往浙江海盐。

在充满科技感、现代感的核电科技馆内,有一个石英钟吸引了导演的注意。它外表四方、边长两尺,以深棕色的木框镶嵌,看上去颇具年代感。指针定格在0时15分。它记录的是三十年前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的时间。

“原来这个钟还在!”导演对于这个意外的发现感到非常惊喜。于是,导演、摄像老师和灯光老师立刻摆弄起各种机器,摄制组一起创造出了一组绝妙的镜头——在黑暗中,一束光打在时针和分针上,时光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纪录片的氛围瞬间拉满了。虽然这个镜头由于时间的关系最终并没有出现在片子里,但这个时钟给人带来的震撼始终贯穿在接下来的拍摄中。

走进核电站的内部,摄制组的三位成员都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核电站。延时、升格、降格、远全中近特……为了将核电站的宏伟更好的呈现,导演和摄像顶着三十多度的大太阳,拍摄了整整三个小时。

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摄制组面对海量的、泛黄的文件,小心翼翼地翻阅、拍摄,30年的历史浓缩进了小小的镜头里。

《了不起的核工业》观后感

保健物理二处郭庆冲:

中国自主核电从秦山“荒滩”起步,目前已基本覆盖我国沿海,核电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作为秦山核电二期建设亲历者和建设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也祝福中国核电在“一带一路”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业务标准处皮敏:

戈壁滩上铸就的核工业四个一切精神,激励着秦山核电人为强核梦奋进。承载着“国之光荣”的伟大使命,秦山核电人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从秦山一期的“零的突破”,到秦山二期的“国产化的重大跨越”,再到秦山三期的“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 ,秦山核电人以饱蘸激情之笔,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中国核电事业的腾飞。

审计处王雷:

作为新一代“核电人”,站在一座座丰碑前,凝望“前人”的足迹,“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激励着秦山核电人为强核梦奋进。《了不起的核工业》这部纪录片让我从核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汲取了初心和力量,我将延续“前人”之志,凝聚奋进之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不平凡的精彩。

安全分析处李小龙:

秦山核电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承载着中国核电发展的历史使命,见证了我国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的跨越式发展。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秦核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国任成就光荣,以坚定的信念、开拓进取的精神谱写了中国核电发展的辉煌篇章。

作者丨郑欣 凌犇

原标题:《了不起的核工业丨国之光荣》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