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工业时代2大型攻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核电工业模组 我的世界工业时代2大型攻略

我的世界工业时代2大型攻略

2023-03-29 1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个篇章将较为详细的介绍核裂变原理,核电站原理,原子弹原理,核电站设备和安全。重点介绍IC2中的核电反应堆,简单介绍流体热核电,同位素发电。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简单介绍现实中核裂变原理及其前置知识。

以下内容仅为核物理的简单介绍,可能存在错误和疏漏,欢迎各位指正。

首先介绍核结合能的概念,在物理中结合能是这样定义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吸引力,若要将原子核各部分拆分到无穷远处(此时各部分吸引力为0),那么需要提供能量,这个能量被称为核结合能。

容易知道,原子核的核子越多,结合能就越大,为了方便比较,定义原子核结合能与其核子数之比为比结合能。这个值代表了单个核子提供结合能的大小。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我们可以对照元素周期表,实验测定每个元素的比结合能,这样就得到了这样一张比结合能-核质量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铁元素(Fe)的比结合能最大,铁原子核最稳定,而旁边中等质量的元素比结合能明显高于较重和较轻的元素。这意味着较重和较轻的元素不稳定,任何不稳定的系统都会向着稳定发展,而这个过程会放出能量。

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比结合能低反而要放出能量?这是因为核反应想要发生,必须克服自身的结合能,比结合能越低意味着原子核越容易发生核反应。

如果反应物的总结合能大于生成物的,那么核反应会放出能量。这分别对应了两种核反应放能方式。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方程在可测量范围内满足质量守恒。但在核反应中,人们观测到质量并不守恒。如氘氚聚变方程

在实验中,反应物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的质量要大于生成物氦核和中子。人们称这个现象为质量亏损。那么为什么质量降低了呢,答案是结合能之差,结合能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mc^{2}

可知质量和能量存在对应关系,质量和能量是一种东西,具体便是核子质量和结合能存在对应关系。反应物总结合能大于生成物,那么反应物质量也应大于生成物。

由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核聚变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轻核参与反应,而克服轻核之间的静电斥力需要极高温,这个事不太好办。而核裂变只需要一个重核,相对来说容易的多。

重核通常不稳定,它们会不断变化为稳定的元素,我们称这种变化叫衰变。

衰变分为三种,分别是α,β,γ。它们分别有如下特性。

α衰变:α衰变的反应通式如下:

可以看出,α衰变会生成带两个中子两个质子的氦核,生成的氦核往往速度不低(十分之一光速),人们称这样的氦核束为α射线,这样的氦核为α粒子。α粒子质量大,速度慢,因而穿透性不强,容易防护。

β衰变:β衰变比较复杂,它分为β+衰变(放出正电子),β-衰变(放出电子)和K电子俘获(俘获电子)。这里只介绍β-衰变,其他还请读者自行查阅资料。

β衰变的机理是弱相互作用力把中子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和反电子中微子。所以β射线是高能电子流。β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质量很小,贯穿性很强,所以防护较难。

γ衰变:当原子核发生α或β衰变时,释放的能量可能会使得核外电子能量上升,跃迁到高能级,即使得原子进入不稳定的激发态,当电子回落低能级时会放出这些能量,放能的方式便是γ射线。

γ射线的本质是高能光子流,也就是极短波长的电磁波。它的速度就是光速,γ射线的穿透力极强,需要很厚的铅或混凝土才能挡住。

那么既然要利用重核裂变的能量,我们该选择哪种重核呢?人们选择了铀。

铀(you)是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原子序数最高的元素,而且产量较高,人们理所当然把铀作为核裂变的燃料。在研究中发现,铀的同位素铀235可以和中子发生以下核反应:

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中子,所以这个反应一经激活就可以连续进行。这样的反应被称为链式反应。参与反应的中子是慢中子(热中子),容易被铀235原子核俘获,而生成的中子携带部分裂变能量,速度较快,被称为快中子,它们不容易被俘获,所以需要使用慢化剂中子反射层使得快中子慢下来或提高俘获率,进而提高核反应效率。

当然,铀235的核反应不止以上两种,据研究表明铀235吸收慢中子的裂变反应多达40多种,生成物也十分复杂。

但是自然界中铀235的含量很低,大多数都是铀的另一种同位素铀238,所以如何从铀238中分离铀235就成了大问题。

从铀矿中分离铀235并不断富集它们的过程被称为铀浓缩。常见的浓缩方式有气体离心,气体扩散,激光分离,电磁分离,离子交换等方法。它们各有优劣,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资料。

在IC2中,分离铀238和铀235的方法是将铀矿送入热能离心机,其原理类似现实中的铀浓缩使用的激光分离技术和离心技术。

铀矿中有大量的铀238和极少量的铀235,只用铀235未免有些浪费,为此人们研究了铀238的裂变性质。不同于铀235,铀238需要高速中子才能裂变,慢中子不能引起裂变。而快中子很难被铀238俘获从而发生反应,这意味着铀238很难发生链式反应。

但是,铀238可以吸收中子生成铀的另一同位素铀239,铀239并不稳定,它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两次β-衰变生成新的重元素钚(bu)239

钚239和铀235一样易于裂变,可以发生链式反应,且钚239的α衰变产物是铀235,这也意味着它可以被当作核燃料,常见的办法是把钚239的氧化物和铀238的氧化物混合,组成钚铀混合氧化物燃料,即MOX(mixed oxide fuel )燃料

MOX燃料的优点在于燃料增殖,即钚239裂变产生的快中子会被周围的铀238吸收,铀238吸收中子就会生成钚239,从而实现钚一边消耗一边生产。极大地提高核燃料利用率,降低核废料的产生。

利用钚239作为核燃料,铀238作为快中子吸收层的反应堆被称为快中子反应堆,也称快速增殖反应堆,简称快堆。

由于快堆使用快中子,其危险程度高于慢中子,且快堆功率密度大,冷却不能使用水,需要气体,液态钠或其他低熔点合金,一旦出现事故,其严重程度要远高于普通反应堆。所以现实中快堆的发展和搭建并不乐观。

快堆(MOX堆)是IC2中最高级也是产能效率最高的能源生产方式,合理搭建设计的快堆可以获得极高的能源输出功率,又因为其燃料越烧越多(只要铀238充足)。称其为IC2的终极能源并不为过。

以上简单介绍了核裂变的基本原理,接下来介绍如何利用核裂变发电。

核反应堆向外输出能量的方式主要是热能,还有部分难以利用的高能辐射。而人类利用热能的基本方式是烧开水。

当然烧开水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实质上核反应堆还是非常复杂的。

核反应堆的原理如下:铀235原子裂变时会释放出两个或三个中子。如果附近没有铀235原子,那么这些中子将会以中子射线的方式飞走。如果铀235原子是一块铀的一部分,于是将会发生下面三种情况:

·如果每次裂变正好有一个自由中子击中另一个铀-235原子核并使它发生裂变,那么这块铀的质量就被认为是临界的。它将维持一个稳定的温度。

·如果击中另一个铀-235原子的自由中子少于一个,那么这块铀的质量就是亚临界的。物质的诱发裂变最终会停止。

·如果有超过一个自由中子击中了另一个铀235原子,那么这块铀的质量就是超临界的。铀会发热并不断升温。

可以定义k为中子增殖系数,其与临界状态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k1亚临界临界超临界温度下降温度稳定温度升高

燃料中铀235的含量和燃料的形状决定了铀的临界质量。球状具有最小的临界质量,但为了方便控制,人们通常把核燃料加工成棒状。这被称为燃料棒

核反应堆需要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所以如何控温比较重要,核反应的进行也必须可控,如何停堆也很重要。为此人们设计了控制棒来控制反应堆。控制棒由可以吸收中子的镉,硼等元素组成,通过调节控制棒插入堆芯的深度,我们便可以调节核反应的进行速度。当控制棒完全插入堆芯时,核反应会因为大量中子被吸收而终止。

为了提高核反应效率,使得链式反应能够连续进行。人们将燃料棒插入慢化剂中,以此降低燃料棒裂变产生的快中子的速度,使得中子更容易被铀235原子俘获。

当链式反应开始后,堆芯温度会升高,此时可以通入载热剂带走这些热量,然后通过控制棒使得堆芯稳定在合适的温度。

这是反应堆堆芯的示意图,可见其结构十分复杂

事实上所有热容量足够高,可以方便转移的物质都可以作为载热剂,我们可以根据载热剂的种类将核反应堆分为水冷堆,气冷堆,液态金属堆。而目前核电站常用的载热剂是水。

除了按照载热剂分类,我们还可以按照中子慢化剂给反应堆分类,常见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氧化氘),轻水(氧化氢)。

既然核反应堆能提供大量热能,如何把它们通过载热剂导出就成了问题,为此人们对使用轻水做载热剂的反应堆提出了沸水堆(BWR)压水堆(PWR)两种设计方案。

沸水堆的堆芯有许多冷却管,它们可以泵入冷却水,冷却水吸收热能沸腾变为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将直接推动涡轮产生动能。进而涡轮带动发电发电。

压水堆的堆芯结构和沸水堆类似,但其中的水经过加压,沸点上升,所以不会沸腾(反应堆控温在临界温度以下),高热的水可以通过另一组冷却管冷却,两个冷却管互不相通,我们称与堆芯直接接触的冷却管回路为一回路,冷却一回路的冷却管为二回路。二回路的水经过一回路加热后变为水蒸气通入涡轮产生动能,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这两种设计各有优劣,沸水堆中接触堆芯带有辐射的水直接进入涡轮,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压水堆中一回路与二回路的设计要安全的多。但压水堆所需要的高压对管路承压提出了挑战。

前苏联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是石墨沸水堆,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是使用轻水冷却的沸水堆,这两个沸水堆都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核事故。相比之下美国三里岛核电站采用压水堆,在堆芯过热熔融的情况下没有造成影响过大的核污染。

随着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电站选择了压水堆。目前全球运行的核电站中,大多数都是压水堆,中国的绝大多数核电站也都是压水堆。

在历史上,大部分革命性新理论的应用,往往都是应用于武器。核反应也不例外,人们在发现原子深处蕴含的巨大能量后,第一反应就是将其不受控的释放以获得杀伤力。

当一块核燃料的中子增殖系数k>1,其链式反应的规模将不受控制,越来越大,大量的热能无处可去,最终发生爆炸。要制造原子弹,首先要减小临界质量。这就要求原子弹必须利用快中子,装药必须是高浓度的裂变物质。

原子弹的装药所需的高浓度裂变物质,通常是铀235、钚239和铀233。其中铀233是通过钍232在反应堆内经中子轰击,生成钍233,再经两次β衰变而制得。

原子弹需要可控,不需要它爆炸时,它就不爆炸;需要它爆炸时,它就能立即爆炸。这可以通过临界质量的控制实现。早期的原子弹采用的是枪式结构:即两块均小于临界质量的铀块,相隔一定的距离,不会引起爆炸,当它们合在一起时,就大于临界质量,立刻发生爆炸。

但若将它们慢慢合在一起,那么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就会将它们分离,这样原子弹的威力和装药的利用率就很小,因此关键问题是要使它们能极迅速地合在一起,这就需要用到一定量的炸药。

如图,雷管引爆炸药后,两块铀块高速拼合,形成超临界状态,引发核反应。

在枪式结构中,每块核装药最多只能接近于临界质量,而决不能等于或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当两块核装药合拢时,总质量最多只能比临界质量多出近一倍。这就使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受到了限制。

在研究中,人们还发现临界质量和裂变物质密度有关,密度越大,临界质量就越小,因此通过高压来提高装药密度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人们改进了枪式结构,提出了内爆式结构

内爆式结构整体为高爆速的炸药和核装药制成球形装置,将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制成小球,置于球心。通过电雷管精准同步点火,使炸药各点同时起爆,产生强大的向心压缩波,使外围的核装药同时向中心合拢,使其密度增加。再利用一个可控的中子源,当密度最大时放出高速中子激活链式反应,导致极猛烈的爆炸。

如图,为确保向心压缩波波面一致,压缩炸药采用楔形排布,且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燃速的炸药。并在钚周围加入中子反射层,进一步提高装药利用率。

人类与核武器相关的重要历史活动如下:

1942年6月,美国开始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试验,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小男孩,原子弹为枪式结构,装药为15~25公斤铀235,而爆炸威力仅为1.4万吨均三硝基甲苯(TNT)当量,核燃料利用率很低 。

1945年8月9日,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放原子弹胖子,原子弹为内爆式结构,装药为6~8公斤钚239,爆炸威力约为两万吨TNT当量。

1949年8月29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在之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原子弹的威力上限不高,进而基于核聚变原理研发了威力远高于原子弹的氢弹,原子弹和氢弹统称核武器。关于氢弹的详细资料还请读者自行查阅。

1951年5月,美国进行首次氢弹原理试验。

1952年,英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

1954年1月24日,美国研发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开始首次试航。

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试爆成功。当量高达1500万吨。

1957年5月15日,英国进行第一次氢弹实验。

1957 年 8 月,苏联成功试射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1958年,苏联第一代攻击核潜艇开始服役。

1959年,美国装备了第一款洲际导弹。

1960年,法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1960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试射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1961年2月1日,美国“民兵1”洲际弹道导弹升空。

1961年10月30日,苏联“沙皇氢弹”在新地岛试爆,这是人类引爆的当量最大的氢弹,设计当量高达1.7亿吨,实际引爆当量为5000万吨。

1962年10月23日至27日,美苏古巴导弹危机,这被认为是人类距离核战争最近的时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个实用型氢弹实验成功,当量330万吨。

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68年8月,法国氢弹实验成功。

1970年3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

1974年8月7日,中国第一代攻击核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洲际导弹导弹试飞成功。

1982年10月12日,中国巨浪-1潜地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

1991年12月29日,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6年7月30日,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5年,朝鲜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朝鲜宣布第一枚氢弹成功试验。

在IC2中也有原子弹,其原理为内爆式,玩家需要先合成核弹的外壳,然后向其中添加TNT和裂变核装药,玩家可以选择铀235或钚239作为装药。它们在游戏中的威力相差不大。

当外围每个槽各摆放一组TNT,中心摆放一组钚时,核弹的威力最大核弹外壳需要加厚中子反射板,高级电路板和高级机械外壳合成加厚中子反射板需要中子反射板和铜板合成中子反射板需要煤,铜板,锡合成

当核弹接受红石信号时,核弹被激活并像TNT一般闪烁,在一段时间后爆炸。爆炸没有粒子效果,而爆炸造成的影响可能需要电脑加载一段时间。

核弹爆炸,其摧毁的范围大致为一个球,而摧毁范围会受到地层的削弱。这意味着如果要取得最大范围的地表杀伤,最好选择空中引爆核弹。

在生存档中弄到这么多钚和铀是很困难的事,而且核弹在爆炸后会留下大面积的辐射区域,在里面的生物会快速死亡,因此对核弹的测试应在创造模式下进行。

至此前置内容结束,以上内容是作者对核能应用的简单介绍,为了理解游戏中的各个设备零件功能,我认为这部分需要说的详细一些。下面开始介绍游戏中的反应堆发电原理。

在IC2中,利用核反应发电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是Eu核电流体热核电。使用Eu核电的反应堆简称电堆,使用流体热核电的反应堆简称流体堆

Eu核电不同于现实中的反应堆,它可以将核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但转换率不是100%,这个过程还会放出大量不能被利用的热。

过多的热会使得反应堆周围发生一系列变化,当反应堆热能达到100%后,反应堆会爆炸,威力和内部核燃料有关。所以如何散热就成了核电最关键的问题。

流体热核电的原理与现实中的压水堆很像。流体反应堆是在反应堆外围搭建外壳组成的多方块结构。在流体堆工作时,玩家需要通过反应堆流体接口完成IC冷却液的输入和热冷却液的输出。输出的热冷却液可以用于通入流体热交换机进而完成发电。

热核电的核心是核反应堆,但它与Eu核电的机制有所不同,在内部结构相同时,热核电的发热量会高于Eu核电,且流核电仍然需要控制温度,冷却液只能带走热核电少量的热量,实现稳定安全发电仍需要玩家解决内部散热问题。

本篇作者将重点介绍Eu核电,而热核电由于对物资消耗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结构复杂的缺点仅作简单介绍。

在介绍以下内容时,作者自行定义了一些概念,仅供参考。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首先介绍核防护和核安全的相关知识

在现实中,核防护主要防的是核辐射,人们使用厚重的铅板的混凝土墙体以及笨重的防护服抵挡辐射。

而在游戏中,辐射作为IC2新加入的debuff,会在持有放射性物质或核爆后出现,它会使得玩家持续快速掉血,导致死亡,它无法喝牛奶解除,但大地疣(蓝色的类地狱疣杂交植物)和碘片可以减少辐射时间的作用。

在开始操作核燃料之前,你很有必要获得一整套防化服,当然完整的量子盔甲也有类似的效果,但量子套非常难获得。

防化服全套分别是,防化头盔,防化盔甲,防化护腿和橡胶靴。防化服必须全套穿戴才有效果,防化服的合成需要橙色染料和大量橡胶。

除了辐射,反应堆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剧烈爆炸,你的小命可以被不死图腾保住,但大范围的爆炸会摧毁你辛苦搭建的设备,线路,报销大量资源能源,让你损失惨重。

有没有什么办法限制爆炸的威力和范围呢?答案是肯定的,IC2提供了丰富的防爆手段。

防爆能力最强的当属防爆石。防爆石无法通过合成获得,但能通过朝铁脚手架喷建筑泡沫,并等待一段时间干燥后获得。(可以用沙子右击喷过建筑泡沫的铁脚手架来瞬间完成防爆石)。

挖掉一块防爆石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你有铱钻头或是附魔钻石镐。所以做好建筑规划很有必要。挖下来的防爆石可以用于合成uu四件套中的模式存储机。

值得指出的是,反应堆或核弹爆炸威力极大,能挡住它们的只有防爆石。黑曜石会被直接摧毁,且无法挡住冲击波。而防爆石也会被摧毁,但它可以挡住全部冲击波,从而保护后面的设备。防爆石的虚接触的边界仍有冲击波泄露,请务必封边。

这是一个防爆石包裹的钚弹,注意下方有一个虚接触的点钚弹在一定高度引爆后,防爆石全部被摧毁,而虚接触点泄漏的冲击波依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其他方向没有冲击波。依此原理可以实现定向爆破。

防爆石不能挡住辐射,爆炸范围的生物都会受到较长时间的辐射debuff

一般为了保证安全,高温反应堆四周都会围一层防爆石,仅留出必要的出口排线和过人,这些出口也需要L形防爆石墙挡住,以防冲击波摧毁后面的设备。

核爆的冲击波威力会随着距离减少,在威力不那么大的地方,我们可以选择防爆能力较弱的防爆门防爆玻璃搭建建筑,它们可以阻挡TNT的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防爆门下方的方块也需要防爆,当下方的方块被破坏时,防爆门也会被破坏。

两层防爆玻璃可以挡住核爆冲击波,但和防爆石一样,它也存在虚接触冲击波泄漏问题。

没有正常人会在自己家做核试验,所以这些防爆手段都是针对反应堆的防护,IC2提供了反应堆隔板,以此从内部让反应堆爆炸威力减小。

反应堆隔板是放置在反应堆内部的零件,每个可以降低5%的爆炸范围,且可以提高反应堆1000Hu热容。密封反应堆隔板是它的加强版,它可以降低10%的爆炸范围,但只能提高反应堆500Hu热容。高热容反应堆隔板重点升级了反应堆热容,它可以降低1%的爆炸范围,并提高1700Hu反应堆热容。

上面3种隔板效果最多叠加36次(但用不了这么多就可以完全屏蔽核爆了)。反应堆隔板需要占据反应堆内部紧张的空间,这需要玩家在安全和效率之间做出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从堆温接近100%的反应堆中取出任何种类的反应堆隔板前,请先降低反应堆温度。否则反应堆将在取出隔板的瞬间爆炸。

在搞定核安全之后,接下来介绍核设施与核设备。

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基础单元,内有18个格子,下端会显示反应堆温度百分比。反应堆的热容为10000Hu。

堆温 ≥ 4000 时,以核反应堆为中心周围 5*5*5 的方块会着火。

堆温 ≥ 5000 时,以核反应堆周围 5*5*5 的水蒸发。

堆温 ≥ 7000 时,以核反应堆周围 7*7*7 的生物受到伤害。(穿戴全套防化服或量子套可以免疫这个伤害)

堆温 ≥ 8500 时,以核反应堆周围 5*5*5 的方块变成岩浆。

堆温 ≥ 10000 时,核反应堆会爆炸。爆炸威力与内置核燃料数量相关。

在核反应堆以额定功率发电时,堆温恒等于0%的核反应堆被称为零温堆,堆温 ≥ 84%以上的核反应堆被称为高温堆。

核反应堆在接受持续红石信号时启动,未接受信号时关闭。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红石电路控制反应堆的开关。

核反应仓:核反应仓时核反应堆的升级组件,它只能在核反应堆的6个面的其中一个放置,否则无法放置。一个核反应堆可以挂载6个反应仓,每个反应仓提供额外6个格子。挂载6个反应仓的反应堆可提供54个格子。

如图,这是一个满挂载的核反应堆掏出仓库里尘封的铅矿,把它们打粉烧制锟压成板,制作核反应仓把铅板压缩得到的压缩铅板有着不错的防辐射效果,用于合成核反应堆。

铀燃料棒:从仓库中取出铀矿,将其打粉后送入热能离心机分离铀238铀235,用它们制作浓缩核燃料。并使用流体固体装罐机把浓缩核燃料装入空燃料棒,得到铀燃料棒。

由合成表可见,浓缩核燃料的铀235浓度并不高。空燃料棒需要铁板制作

将铀燃料棒放入反应堆,它们就可以发电了,以下为发电量与铀棒数量和位置的计算关系

首先定义燃料棒的基础电效率为a。并定义单根铀燃料棒的基础效率为1。

再定义燃料棒的附加电效率为b,并定义燃料棒相邻的格子里的燃料棒数值=b。

然后定义燃料棒的格电效率 \eta 满足公式: \eta=a_{}+b_{}。

最后定义总电效率为 P=\sum_{x=1}^{n}{\eta_{x}} 。其中n代表反应堆中存在燃料棒的格子数。

IC2中,核反应堆的发电功率等于 5P Eu/t

根据以上公式可知:一根燃料棒的发电功率为5Eu/t,两根非相邻的燃料棒发电功率为10Eu/t

两根相邻燃料棒发电功率为 :5\times (\eta_{1}+\eta_{2})=5\times(2+2)=20 Eu/t

由此可得知双联燃料棒的基础电效率a=4,发电功率为20Eu/t

定义:若两个相邻格子中的燃料棒数量相同则这个相邻关系是对称的,则总电效率公式可变为:

P=m \eta_{0}+\sum_{x=1}^{n-m}{\eta_{x}}

其中m为对称的相邻关系数, \eta_{0} 为任意满足对称相邻关系的格效率。当m=n,即所有的相邻关系都对称,此时总效率公式为:

P=n\eta_{0}

若有两个双联燃料棒相邻,那么易知其发电量为 5\times(4+2)\times2=60 Eu/t。

由此可得四联燃料棒的基础电效率a=12,发电功率为60Eu/t。

铀棒除了发电,还会发出大量的热,这些热会被反应堆吸收,堆温会不断上升,为了避免反应堆过热爆炸,散热是非常重要的。

相邻的铀棒越多,它们发出的热就越多,这个数量关系不是线性的,作者才识浅薄,并没有发现其中规律,以下为常见铀棒排列的发热量数值,如果有大佬能总结出数学规律,还请不吝赐教。

单根燃料棒:(记x为燃料棒相邻的燃料棒数。)

x=0 时,产热=4Hu/s

x=1 时,产热=12Hu/s,此时堆中有两个相邻的燃料棒,总产热24Hu/s。这相当于一个双联棒的发热。

x=2 时,产热=24Hu/s,此时堆中有三个燃料棒,其中两个相邻一个燃料棒,一个相邻两个燃料棒,总产热48Hu/s。

当4个燃料棒每个都相邻两个棒时,它们的总产热为96Hu/s,这相当于一个四联棒的发热

(下面两种情况并不常见,请读者自行检验。)

x=3 时,产热=40Hu/s

x=4 时,产热=60Hu/s

双联燃料棒:(单位与上面一致)

0 个相邻 =24

1 个相邻 = 48,此时堆中有两个相邻的双联棒,总产热为96Hu/s,这相当于一个四联棒的发热。

2 个相邻 = 80 ,此时堆中有三个双联棒,其中两个相邻一个双联棒,一个相邻两个双联棒,总产热为176Hu/s。

(以下情况不常见)

3 个相邻 = 120

4 个相邻 = 168

四联燃料棒:

0 个相邻 =96

1 个相邻 =160,此时堆中有两个相邻的四联棒,总产热320Hu/s。

(以下情况不常见)

2 个相邻 =240

3 个相邻 =336

4 个相邻 =448

燃料棒具有一定的耐久,在工作较长时间后它们会消失,此时反应堆丧失发电能力,耐久为零的燃料棒会变为枯竭燃料棒(贫铀)。在现实中,它们会被当作核废料或坦克穿甲弹头。

而在IC2中,它们是钚239的唯一来源。

燃料棒的燃料是铀235和铀238,在裂变反应中,少量的铀238会吸收中子变为钚239。存在于枯竭铀棒中,利用热能离心机可以将钚提取出来(一个铀棒提一小撮),同时回收一点铀238和铁。

如果你资源充足,修建了大量的零温散热堆,处理了第一批浓缩核燃料,那么在它们变为枯竭铀后可以回收数量可观的钚,这些钚可以和铀238合成IC2的终极能源,钚铀混合氧化物燃料MOX(mixed oxide fuel )燃料。

一个MOX燃料需要消耗27个小撮钚,也就是27个枯竭铀棒

和铀燃料棒一样,把MOX燃料装入燃料棒,便可获得MOX燃料棒,如果数量足够,你可以进一步合成双联或四联MOX棒。使用MOX棒的反应堆被称为MOX堆。由于MOX棒的发电功率和温度有关,所以MOX堆都是高温堆,且会控制堆温尽可能到99.99%,以获取最大效率。

MOX燃料棒的发热性质和铀棒是一样的,而它的发电功率会随着堆温的升高而升高。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5P(1+4T) Eu/t (其中T为堆温百分比)

当堆温达到50%时,反应堆输出同结构铀棒3倍的功率,当堆温达到100%时(理论情况,实际最大T能取到0.9999),MOX棒的输出功率是同结构铀棒的5倍。可见MOX堆的发电潜力巨大。

与铀棒一样,MOX棒也会不断消耗自身耐久,最后变成枯竭MOX棒,这时再将它扔进热能离心机回收,可以得到原来的三个钚外加一小撮钚,燃料不减反增。而消耗的只是廉价的铀238。

钚越多,钚增值也越快,核电站的规模越大,钚的增值速度也越快。但这需要非常多的前期资源投入(铅,铀,青金石,散热板等)。因此扩大你的采矿机规模,多开采一点铀矿和铅矿很有必要。而使用UU机复制钚也不算亏。

钚的另一个用途是制作同位素温差发电/发热机的燃料——放射性同位素燃料靶丸

大家都喜欢叫它红蛋糕。

靶丸其实是惯性约束聚变点火用的,IC2中它的意思和现实中大不相同。同位素温差发电的原理是同位素衰变产生热能,然后利用热电偶效应发电,由于其抗干扰性强,供电时间长的优点而常用于宇航领域。

IC2中同位素发电/热机可以放置最多6个靶丸,此时能提供32Eu/t或64Hu/t的永久输出。它们不需要维护也不需要添加燃料。如果成规模建设,它们可以像创造模式电源那样提供无限,安全,省心的能源。在后期钚足够多后可以考虑建设同位素发电厂。

下面将介绍反应堆元件,合理的使用它们,可以确保你的反应堆稳定发电直到燃料棒枯竭。

中子反射板:和现实中一样,它们可以反射中子从而增强链式反应,提高发电功率。而相邻的燃料棒对链式反应的增强效果更好,且中子反射板会被快中子侵蚀,在耐久归零后消失。

中子反射板可以增加相邻燃料棒的附加电效率,但仅为相同结构燃料棒的25%,也就是说1个燃料棒相邻4个反射板的格效率等于两个相同燃料棒相邻的格效率。且燃料棒越多,它的耐久掉的越快。加厚中子反射板是中子反射板的升级版,它的耐久是中子反射板的4倍。铱中子反射板是理想的中子反射板,加入铱的反射板能很好的反射中子而不受其侵蚀,它没有耐久,可以无限使用,但铱拿来做反射板显然有些昂贵。

现实中铱元素并没有反射中子的性质,人们更多利用铍的氧化物,铀238或石墨反射中子。

散热片:散热片是一种元件的统称,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散发周围铀棒,元件或反应堆的热。散热片分为5种,下面依次介绍。

散热片:它所有散热片的合成基础,只能吸收周围铀棒的热量,自身散热功率比较低,为6Hu/s,散热片的耐久就是它的热容。散热片可以容纳1000Hu的热量,在耐久耗尽后消失。如果散热片的吸热小于放热,那么散热片会恢复耐久。散热片对资源的消耗是不低的高级散热片:散热片的升级版,与散热片功能和热容相同,但能散发自身12Hu/s的热量。既然是高级散热片,来一颗钻石应该不过分

反应堆散热片:听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给反应堆散热的。反应堆散热片可以不与其他元件或铀棒相邻而直接吸收反应堆热量,吸收上限为5Hu/s,而自身散热也为5Hu/s。反应堆散热片热容为1000点。

值得注意的是,铀棒会优先向周围的散热元件散热,在周围没有吸热元件时向反应堆放热,这意味着如果反应堆散热片附近有铀棒,那么它会吸收铀棒的热并降低自身耐久。

超频散热片:反应堆散热片的升级版,热容为1000Hu,它最多可以从反应堆吸收36Hu/s的热,但只能放出20Hu/s,这意味着如果反应堆堆温很高,反应堆散热片的耐久会不断下降。如果希望超频散热片稳定工作,则需要增强它的散热能力。元件散热片:元件散热片不能吸收反应堆和铀棒的热量也没有耐久,它只能提高周围的散热元件4Hu/s的散热能力。常用于帮助超频散热片散热 。

有了散热片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种经典的散热零温堆

如图,每个四联棒的产热为96,每个超频片的散热为20+4,每个四联棒有四个超频片散热,散热等于发热,堆温稳定,超频片稳定。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一种元件的统称,它们都可以与周围铀棒,元件或反应堆交换热量,也可将热量储存于自身。

热交换器分为4种,下面依次介绍。

热交换器:基础的热交换器,参与其他热交换器的合成。它自身可以储存2500Hu,向相邻元件和铀棒最多交换12Hu/s,并和反应堆最多交换4Hu /s。高级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升级版,自身可以储存10000Hu,向相邻元件和铀棒最多交换24Hu/s ,并与核反应堆最多交换8Hu/s。它同时也是兰波顿水晶的原料。反应堆热交换器:用于与反应堆换热的热交换器,它自身可以储存5000Hu,不会与相邻元件交换热量,只会和反应堆最多交换72Hu/s。元件热交换器:用于和元件换热的热交换器,它自身可以储存5000Hu,不会与反应堆交换热量,只会和相邻元件最多交换36Hu/s。

有了热交换器,我们可以更灵活的排布散热结构了,由此可以将上面的经典摆法稍加改进

这个零温堆更加紧凑,节约出来的空间用于容纳一个四联棒的散热结构。

处理反应堆发热的方式有很多种,1是把热散出去,2是把热存起来然后更换存热设备。以下两类元件都能存储大量的热,从而实现第2种方法。而利用这种方式工作的反应堆叫强冷堆

冷凝模块 :冷凝模块可以从周围的元件或铀棒中吸收热量并存储于自身,在耐久为零后不会消失,但会丧失吸热能力。冷凝模块分为两种,分别由青金石和红石组成。青金石冷凝模块的热容量为100000Hu,即十倍的反应堆热容,而红石冷凝模块为20000Hu,即两倍的反应堆热容。

很明显青金石冷凝模块要比红石复杂,性能也比红石强。

当冷凝模块耐久消失后,玩家可以使用红石和青金石重新恢复它们,但是这个过程有点麻烦,好在IC2提供了自动化机器完成这一工作。即反应堆冷却液注入器

这台机器的能量等级为2,最大电压为128Eu/t(中压电)。当冷凝模块耐久低于15%时会启动,消耗1000Eu和一个青金石/红石块来完全修复冷凝模块。

注意修复红石和青金石的冷凝模块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是LZH(青金石)和RSH(红石)。该机器有一个方形的抽入口,将它对准反应仓机器才能工作。

利用冷凝模块和相关自动化修复设备,我们可以搭建功率远超散热片结构的反应堆。

如图所示,这个摆法的功率相大约是7台散热零温堆的功率和将上述四联铀棒换成四联MOX棒搭建的MOX强冷高温堆,控温99.99%的功率大约为21000Eu/t,图示的堆温约为98%。约为5个强冷零温堆的功率和。但它所消耗的资源(青金石,铀,钚等)也非常多。且一旦堆温失控,反应堆会在1秒不到的时间内爆炸,威力大于等于满装药的钚弹。

冷却单元:冷却单元是用于提高核反应堆热容上限的元件,它们有三种规格,分别可提高10k/30k/60kHu热容,在耐久归零后消失,耐久可以通过周围的散热板恢复。冷却液单元由青金石与水混合的冷却液装罐合成,它也可用于超频升级的合成。

由于冷却单元在耐久归零后会消失,所以使用冷却单元的强冷堆往往需要配合其他mod抽取低耐久的冷却单元,注入满耐久的冷却单元。低耐久的冷却单元抽出后需要注入另外的反应堆冷却。抽出和注入都需要精准的时间控制,这就使得反应堆系统复杂,难以维护。

另一种办法是让反应堆间断工作,在停堆时散去冷却单元的热量,使得其耐久稳定,使用这种工作原理的反应堆叫做脉冲堆。脉冲堆也需要红石电路或其他mod实现精准控制时间,脉冲堆的总功率显然略低于一直工作的反应堆。

下面简单介绍热核流体堆的相关内容

流体堆是一个多方块结构,玩家需要用反应堆压力容器包住整个挂满核反应仓的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尺寸为3*3*3,那么反应堆压力容器组成的外壳尺寸为5*5*5。

既然反应堆被包住了,那么我们需要一些接口来间接操作反应堆,这就需要在外壳上挖个洞,放置反应堆访问接口。反应堆需要红石信号做开关,那么我们就再挖一个洞放置反应堆红石接口,流体堆工作需要注入流体,那么我们还需要挖个洞放置反应堆流体接口。这样就完成了一台流体堆的基本配置。流体堆需要大量的铅,且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因而给它的规模建设带来难度。

此时玩家右键反应堆接口,应该会显示这样的界面。

左侧蓝槽为冷却液端,右侧红槽为热冷却液端,它们可以缓存10000mb的冷却液,左上格可放置装有冷却液的通用流体单元,左下为空通用流体单元的输出端。类似的,右测为热冷却液端,右上放置空通用流体单元,右下为装热冷却液的通用流体单元输出端。

反应堆流体接口承担流体交换功能。注入它的冷却液将被注入反应堆的冷却液缓存中,若在其中放置流体弹出升级,它就会将反应堆中的热冷却液向外输出。

流体堆的发电原理和电堆大不相同,它需要通过散热片将铀棒发出的热量转移至冷却液中,将冷却液加热得到热冷却液,随后使用流体热交换机转化为Hu,并进一步转化为Eu。在1s内,1Hu热量可加热1mb冷却液转化为1mb热冷却液。

1.12.2版本的流体堆存在数值单位错误,单位应该为Hu/s,而游戏中显示为Hu/t,玩家计算功率时应注意。

流体堆的Hu输出数值上是同结构电堆发热量的两倍。而MOX棒的功率不再随堆温升高而升高,变为在堆温超过50%时,产出热量翻倍。

冷凝模块仍然会吸收铀棒发出的热量,但这些热量不会被冷却液吸收,也无法用于发电。

流体堆通过流体热交换机输出热能,而热能的利用有多种方式,如蒸汽机,发酵机,斯特林发电机,斯特林动能发生机等。玩家可以按照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发电方式。

流体堆结构复杂,耗资巨大,且需要外部热机辅助发电,这就使得其很难规模化扩大发电量。其发电上限也低于电堆。而其优点在于对铀棒利用充分,堆温较高温堆易于控制,且外壳能抵挡部分爆炸的冲击波,降低部分损失。

至此,核裂变发电篇到此结束,整个专栏的全部篇章也已经写完,感谢各位的阅读。

作者将会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内不定时更新完善专栏内容,还请各位敬请期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