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省级非遗朋友圈“扩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株洲当地的风俗 株洲省级非遗朋友圈“扩容”

株洲省级非遗朋友圈“扩容”

2024-06-01 2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株洲省级非遗朋友圈“扩容”

株洲发布

|

2024-01-09 10:10:25

0

日前,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在新一批省级非遗名单中,共有25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新增109个项目,扩展145个项目。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中,株洲新增18个省级非遗项目,让株洲的省级非遗数,从19个增长至37个,几乎翻了一番。

此次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株洲非遗项目,不仅创下新增省级非遗数量之最,还填补了株洲在省级非遗的部分空白。

大院农场龟龙窝正在采摘茶叶。 龙淑珍/摄

株洲省级“非遗家族”几乎翻番

“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布,对株洲非遗事业而言是一次大丰收。”市文旅广体局非遗科科长张丹说,此次省级“非遗家族”扩容,株洲有18个项目入选,创下历批省级非遗名录株洲入选项目数量之最。

张丹介绍,前五批省级非遗名录,株洲一共才19个项目入选,加上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株洲项目,株洲省级非遗项目数一下暴增到37个。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18个株洲项目中,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个类别,也是历批省级非遗名录中,株洲非遗项目所涵盖类别最广的一批。

省第六批省级非遗的18个株洲项目,还填补了不少株洲在省级非遗项目上的空白。以《思情鬼歌》为代表的醴陵民歌,填补了株洲非遗在省级非遗传统音乐类别的空白。朱亭传说以渌口区朱亭镇为故事发源地,描述当地老街码头、名人风物的民间传说,是我市首个乡镇民间传说的省级非遗项目。大筒作为湖南花鼓戏表演时的灵魂器乐,位于芦淞区的青山民族乐器厂制作大筒已传承百年,青山大筒制作技艺也成为我市首个乐器制作的省级非遗项目。

与此同时,神农红茶制作技艺是我市首个茶叶制作的省级非遗项目,攸县古法酿酒技艺、渌口酒曲制作技艺成为株洲首批与酒相关的省级非遗项目……

炎陵县十都镇杨岐畲族村三月三活动现场。 周峻宇/摄

与美食相关的非遗项目受宠

株洲美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并非首次,以前有攸县豆腐制作技艺、祖庵家菜烹饪技艺,攸县香干在全省大名鼎鼎,祖庵家菜更是湘菜之源,入选省级非遗实至名归。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中的18个株洲非遗项目,与美食相关的非遗项目有6个。菜有醴陵焙菜、攸县坛子菜,酒有攸县古法酿酒技艺、渌口酒曲制作技艺等,茶有神农红茶,还有在株洲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攸县米粉。

美食最能抚慰人心。一份醴陵火焙鱼,能消除人们一天的劳顿;一碗攸县粉,可以让人停下忙碌的脚步。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在于给人心灵的慰藉。更何况,名列省级非遗名录的美食,还浓缩着一方水土的味道、映照着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和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

张丹介绍,这些地方美食能够进入省级非遗名录,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制作技艺有特色,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能紧跟时代脚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

醴陵焙菜火焙鱼加工现场。 朱兴良/摄

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受到重视

民俗是群众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近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民俗非遗项目数量便可见一斑,新增加扩展共有34个项目入选,株洲也有3个项目入选。

此前五批省级非遗名录中,民俗类株洲非遗只有一个,即茶陵县的云阳山南岳宫庙会,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新增的3个,唱章习俗、炎陵畲族三月三习俗、淦田遊傩习俗。

有的民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唱章习俗,作为起源于攸县的道教仪式,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内容的民间文化习俗。淦田遊傩习俗,传说专事降福消灾的傩神,会在正月初一至初五云游四俚八乡,届时家家户户接傩神,喜庆场面蔚为壮观,成为当地春节期间与其他地方迥异的风俗。

有的民俗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炎陵畲族三月三习俗,是流行于我市唯一的民族村——炎陵县十都镇洋岐畲族村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该项活动常在农历三月三进行,故又名“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包括祭祖仪式、乌饭节和各种民俗风情表演等。今年的炎陵畲族三月三就被纳入到首届神农谷文化旅游节。听山歌、品山味、看文艺表演、赏畲族祭祖游行……活动现场,质朴热情的炎陵人为游客献上了一场别具民俗特色的“文化盛宴”。

青山大筒第四代传人袁青山正在打磨琴托。 袁强华/摄

不少非遗项目走出国门

很多非遗项目在为传承发愁时,株洲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品质,已经走出国门。纵观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的株洲非遗项目,就有不少项目走出国门。

作为株洲一张文化名片的株洲剪纸,自南宋即开始流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作为株洲剪纸的代表李映明,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展现株洲工业文化,记录时代变迁。在国家申奥成功之际,他创作了《福娃贺喜》,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在“神五”飞天之际,他创作了《普天同庆》,在人民大会堂展出……2013年李映明到加拿大探亲,陆陆续续收了来自西班牙、菲律宾和当地的10多名洋徒弟,将中国剪纸文化推广到海外。

醴陵瓷用毛笔作为伴随醴陵陶瓷工艺的崛起而延续创新的产品,自1934年湘潭制笔人赵芷江来醴陵开铺授徒传承至今,该笔用料考究、工艺精湛, 1974年生产研制的毛瓷专用毛笔堪称业内顶级产品,一时名扬海外,得到国际国内外各界艺术人士的一致好评。

神农红茶是茶陵、炎陵一带传统技艺制作的红茶, 现有的黄金茶、潇湘红、金牡丹、万阳红等品种,金针红茶,茶祖三湘红等系列茶产品畅销国内多个省市,茶叶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便远销欧洲等国家。

攸县古法酿酒技艺打造的酒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曾被推举为国务院办公厅的“庆功酒”,得到了毛泽东的夸赞。如今,该技艺打造的新产品苝韵颜酒,也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文旅点评:非遗回归生活才是最好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很多是以声音、形象或者技艺表现出来的。醴陵民歌、唱章习俗等,它们大多通过言传身教或口口相传得以传承。因此,相对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脆弱,一旦中断后很难恢复再生。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仁不让成为主导力量,在大力挖掘、整理的同时,从政策、资金等层面提供保障,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

但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的普通群众中去,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节目,成为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艺术和产品来源于群众,只有根植于群众这块“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加滋润。

延伸阅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株洲项目

炎帝陵祭典、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第一至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株洲项目

炎帝传说、茶陵红色故事、苏区歌谣、炎陵客家山歌、三人龙、客家火龙、醴陵市星子灯、槚山皮影、茶陵湘剧、长沙花鼓戏、瑶拳、炎陵客家藤牌阵、烟花爆竹制作技艺(花炮制作技艺)、攸县打铁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攸县豆腐制作技艺)、湘菜烹饪技艺(祖庵家菜烹饪技艺)、中医正骨疗法(北张正骨术)、中医诊疗法(唐氏皮肤病疗法)、云阳山南岳宫庙会

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株洲项目

朱亭传说、醴陵民歌、黄氏汇宗拳、渌口酒曲制作技艺、腊制品制作技艺(醴陵焙菜制作技艺)、腌制食品制作技艺(攸县坛子菜)、唱章习俗、炎陵畲族三月三习俗、淦田遊傩习俗、木雕(株洲竹木雕)、剪纸(株洲剪纸)、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攸县古法酿酒技艺)、民间乐器制作技艺(青山大筒制作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攸县米粉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神农红茶制作技艺)、拓印技艺(福亭晏拓印技艺)、毛笔制作技艺(醴陵瓷用毛笔制作技艺)、中医诊疗法(龙氏驱寒中医中药技艺)

来源/株洲晚报 记者/温琳 通讯员/张丹 张坚煜

编辑/筱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