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祖辈到底来自哪?流传的这个说法大多不可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柳岩是哪里的祖籍啊 徐州人祖辈到底来自哪?流传的这个说法大多不可信!

徐州人祖辈到底来自哪?流传的这个说法大多不可信!

2024-06-12 1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州人到底是从哪里迁来的?

真的是山西?

徐州人谈及自己的祖籍,

往往说是——

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这种说法在徐州地区非常普遍,

然而经考证之后,

发现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那么,

徐州的移民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以徐州拾氏为例

拾氏是本地特有的一个姓氏。《拾氏族谱》中《初修宗谱序》(乾隆二十九年)记载:“始祖讳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尔时兄弟三人从龙有功,迁徙来徐,授军田,入卫籍,赐姓为拾。”

柳新拾家大院

拾氏先祖石旺,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县,因负责漕运,明太祖朱元璋赐“拾” 姓。对照一下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中的《新官袭职选底》(天启二年),上面记载:“拾绅,年三十九岁,应州人,系徐州卫后所故实授百户拾有功次男。”这份资料充分证明,拾氏祖籍不是山西洪洞县,而是山西应州。

拾氏族谱

九里山北有一江山村,江姓居多,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江家墓地里有一块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的祖碑,上部从右往左横刻四字:“新安歙南”。

这不是很清楚吗?江氏祖籍是安徽歙县南部,怎么会是山西洪洞呢?江氏族人说,他们是从左向右读的,读成了“南歙(社)安新”,以为意思是“在南边新迁了一个祖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稍加考证,即发现很多是错误的。更多的是无法考证,因为他们的说法仅仅是一个传说,或仅凭族谱上的一句话而已。

那么,元末明初时期,徐州的移民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元末徐州的民屯

元朝末年,徐州灾荒不断。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十二月,“徐、邳等州蝗”;至元六年(1340年),邳州饥。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大雨,黄河暴溢,决白茅堤。丰沛大水。”至正五年(1345年),“徐州大饥,人相食。”

这些灾荒使老百姓民不聊生,土地荒芜,人口不断减少。

丰县戴氏族谱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萧县人李二(号称“芝麻李”)与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聚众攻陷徐州,一时众至十万。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军攻打徐州,“辛卯,攻西门,贼出战,脱脱麾军奋击,大破之,入其郛(外城)。芝麻李遁,遂屠其城。”脱脱攻陷徐州之后,进行了屠城,百姓惨死无数。兵燹之祸,使得徐州人口再次锐减。

根据元史记载,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统治者下令募民立屯耕种两淮地区荒地,后续增徐州、邳州屯田800顷,“所得子粒官得十分之四,民得十分之六,仍免本户徭役。”

“明宣德六年迁居丰邑“的杭屯始祖牌位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中书省上奏元顺帝:“宜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一十二道,遣使赍往其地,有能募农民一百名者授正九品,二百名者正八品,三百名者从七品,即书填流官职名给之,就令管领所募农夫,……其所募农夫,每名给钞十锭。”元顺帝从之,遂颁布“募民屯田令”,“诏取勘徐州等处荒田”,领募者奖从七品以下职官以及农田。募民百户者赠百户职,募民五百户者赠千户职。

元政府移民徐州的民屯历史,在族谱中也有反映。丰县刘大营藜照堂《刘氏族谱》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其始迁祖刘顺公奉元朝募民屯田令,由山西洪洞迁居江苏丰县刘家营,授地100顷。由耕地数来看,刘顺无疑是一位募民屯田的组织者,如以每人领地50亩计,其所募之迁民总数应在200人左右。

那么,有多少个组织者?

所募迁民总数又是多少?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这一切都不可得知。

据笔者所查到的族谱记载,明确为元代迁徐的姓氏有丰县温寨温氏、李寨李氏,沛县(丰县徐屯)徐氏、鸿沟张氏、张桥张氏,铜山柳泉象山周氏、东贺臧氏,萧县(铜山)耿氏、王白楼子王氏,邳州泇口谭氏、睢宁英公山李氏、朱家海朱氏等等。

元末徐州的军屯

除了民屯外,元代还有军屯。顺帝至元二年(1265年),元朝统治者下令,“诏徐州等处,凡荒闲地土,可令所领士卒立屯耕种。”

镇戍徐州的元军远离家乡,家属多随军迁徙。元代兵制规定: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元末明初之际,这些元军大多归顺了明朝,其后世族人世居徐州地区,人数甚多。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张士诚攻打徐州,当时镇守徐州的是元朝枢密院同知陆聚。陆聚因徐州才遭屠城之难,怜惜百姓,遂不战而降。后元军再攻徐州,陆聚又降。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淮安。陆聚得知后,前往徐达军中,以徐州、宿州请降。徐州、宿州是朱元璋的祖地,朱元璋本来就不忍心派兵攻打,知陆聚主动请降,大喜过望,遂任用陆聚为江淮行省参政,镇守徐州,赐予文绮三十疋、白金三百两。从这一段历史中可知,镇守徐州的元将陆聚率军三次投降,徐州没有发生大的战斗。陆聚归附朱元璋后,先后击败沛、鱼台、邳州、宿州元军,邳、萧、宿迁、睢宁四地守将投降,归附明军的元军日益众多。

这些元军过去并非本地人,但作为军户,世袭军职,在徐州已有几代人,余丁(指不需要世袭的元军子弟)则加入了徐州民籍,成为了徐州人。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多数姓氏已成为本地大族。明清时期,一些家族在修谱时,为了掩饰先祖归附的事实,将迁徐的时间改成了明初洪武年间,于是乎就成了奉旨迁徙的洪洞移民。

明初徐州的军屯

明代徐州设徐州卫、徐州左卫和邳州卫三卫,驻扎着近两万军队。

吴元年(1367年),指挥司敬创建徐州卫,人数有一万多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邳州卫,编为五十营(百户所),每营(所)有正军1120人。洪武十四年,从南京调兵增戍徐州,其中有88名正军编入徐州卫左所(丰县戴套楼《戴氏族谱》《王氏族谱》《刘氏族谱》)。宣德五年(1430年),将武昌的楚府护卫改成徐州左卫,次年抵达徐州(《吴氏族谱》《仇氏族谱》等)。景泰五年(1454年),调灵山、安东二所,增设徐州卫中左、中右两所。这样徐州共有三卫,正军人数多达两万人,这还不算正军家属和余丁的人数。

明代各卫所实行屯田制。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五十亩,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军队给养仰赖屯田。目前徐州各区及铜、萧、砀、丰四县现在仍然存在众多“屯”村,睢宁故黄河两岸的村庄多称“营”,过去为邳州卫所辖。这些村庄的村民多是徐州三卫的军人的后代。

明朝档案资料《武职选簿》中,记载着十来个在徐州卫、徐州左卫、邳州卫担任百户以上军官的资料,选录如下:“丁印文,年七岁,南陵县人,系徐州卫中所故实授百户丁世臣继长男……”“孙万邦,年九岁,大庾县人,系徐州卫故指挥佥事孙周勋嫡男……”“汪镇,年三十七岁,合肥县人,系徐州左卫后所故实授百户汪铸堂弟……”“王承廕,年四十一岁,宜兴州人,系邳州卫前所故副千户王平庶长男……”

这些军官的籍贯,没有一条是山西洪洞县。他们的后人在修家谱的时候,是否还记得他们的祖籍?又有多少人错误地认为祖先是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县的移民?

明初徐州山西移民情况

那么,明朝初年到底有没有从山西洪洞县往徐州移民的呢?答案是有,但只有一次。

明初,徐州属归德府,领萧一县。洪武四年,属中都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后改称凤阳)。洪武八年改直隶州,统萧沛砀丰四县。根据徐州沿革,查《明实录》《明史·食货志》等历史资料得知:洪武六年九月,因山西弘州、蔚州等九个州县屡为胡虏寇掠,朱元璋命徙其民共计8238户居中立府,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盐布衣衾。当时中立府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整个皖北、江苏盱眙、泗洪、徐州铜山。

三年之后,即洪武九年,明政府再次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但此时徐州已直隶南京,此次迁民与徐州无关,这以后的明朝历次迁民再也没有提到徐州。

明朝为什么不把徐州作为移民重点地区呢?大概有以下原因:

1、首先,元末徐州遭屠城后,元朝政府已经采取了移民措施。

2、其次,元明更鼎之际,镇守徐州的元将陆聚主动选择了投降,从而使百姓免遭兵燹之灾。

3、另外,明政府在徐州设置三卫,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屯田总数达到了50万亩,而相邻的宿州卫也仅有9万多亩。军屯不仅分担了垦荒的问题,其卫籍官员和军户世代相袭,舍人和余丁逐渐加入民籍,也大大增加了徐州的人口。

民间山西洪洞县移民的真相

既然明史记载山西移民徐州只发生过一次,而且迁出地并非洪洞县,那么民间为什么普遍存在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县的说法呢?笔者认为,这是汉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和归属感所致。

徐州经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只有明代是汉族统治。不记得祖籍何处的族姓,或者是刻意回避先祖历史的人们,在山西洪洞县移民说法开始流行于世的时候,或出于社会政治、心理归属的考虑,也说自己祖上于明初自山西洪洞移民徐州。

其后人不明就里,还到山西洪洞县去寻根,有的人还因此错认了祖先。当然,明初徐州并不排除有真正来自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其人数应是非常有限的。

文/图作者 李建华

原标题:《徐州人祖辈到底来自哪?流传的这个说法大多不可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