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柳公权真迹出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由来是什么 重磅 柳公权真迹出土

重磅 柳公权真迹出土

2023-11-04 1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墓志局部

本次发现的严公贶墓志不仅补充了缺载的严公贶生卒年份、仕宦经历等信息,完善了冯翊严氏家族谱系及其与河东柳氏的姻亲关系,也为研究柳公权书法艺术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已知的柳公权所撰写墓志墓主有皇室成员、高官、宦官、僧人、亲属。其中柳公权撰文者六方,有《柳愔愔墓志》《柳尊师墓志》《韩复墓志》《内常侍康约言碑》《百丈山法正禅师碑》《李景度碑》,撰并书者三方,有《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碑》《庭掖局令刘荣灿碑》《濮阳大长公主碑》。近年又见柳公权撰韩休曾孙韩孚墓志。

2

《玄秘塔碑》最具神韵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63岁时所书,《玄秘塔碑》在点画上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有如截铁,圭角分明,方折峻整,别具特色;二是点画多样,变化丰富,别具一格。

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与颜真卿齐名,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玄秘塔碑》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刻立。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碑文28行,行54字。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及其弟邵建初镌刻。此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安国寺内,北宋时移至西安碑林至今。

《玄秘塔碑》拓片

在柳公权书写的众多碑刻中,《玄秘塔碑》无疑最为幸运。它有幸与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诸多唐代名碑一起,为碑林的形成奠定基础,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作为碑林藏石而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

《玄秘塔碑》基本完好——除碑身上部横断损字外,可以说相当完整,是目前最具神韵、保存最好的柳书碑刻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柳书“风骨”的代表。

《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碑文主要记载了大达法师端甫的生平。大达法师,俗姓赵,甘肃天水人。十岁时便随崇福寺道悟禅师学习佛法,十七岁剃度为僧,后任长安安国寺上座,宣扬佛法,在德宗、顺宗、宪宗时备受恩宠,曾任左街僧录。开成元年(836年)圆寂,葬于长安城长乐原之南。玄秘塔即为法师埋骨之所。《宋高僧传》卷六《唐京师大安国寺端甫传》的内容完全照录了《玄秘塔碑》碑文,所以此碑为研究高僧传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3

《迥元观钟楼铭》清晰如新刻

躲过了风吹雨淋和人为破坏,呈献给我们的,是它刻成后不久的面貌。

在碑林展出的还有《冯宿神道碑》,此碑刻立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与开成石经同年。王起撰文,柳公权正书并篆额(时年60岁)。神道(即墓道)碑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记载死者生前事迹。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此外,还有一块非常珍贵的碑石未展出,即《迥元观钟楼铭》,刻于唐开成元年(836年)。1986年西安化工设计公司在基建施工中,于地下3米深处挖出,题日“大唐迥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书。这个意外的发现引起广泛关注,碑石随即移入西安碑林收藏。

拓片局部

此碑从未被著录过,很可能,在唐末的战乱中,迴元观被毁,原本应嵌置于钟楼壁间的这块钟楼铭,从此埋没地下,北宋以后的金石学家们,当然不知天下有此碑。而它,在沉睡于地下一千多年之后,又重见天日。躲过了战乱和自然灾变,与今天硕果仅存的那几件柳书之碑相比,其碑面虽有一些磕碰磨擦造成的轻微损伤,使个别字的笔画受损,但总体来讲,仍是今人所能见到的柳书碑刻中最完整的一块。

碑文讲述了迥元观的由来:这座位于长安城安仁坊南街的道观,始建于至德元年(756年)。

尤为可贵的是,其字口清晰如新刻,既没有岁月磨损的痕迹,又未经后人剜洗重开,这种面貌应该与柳公权当年书写的碑文墨迹最为接近。

· 书者柳公权 ·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字诚悬,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是晚唐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迥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与颜真卿基本同处一个时代,柳书对颜体确有很大的继承,而更为重要的是,其以颜为本而更出新意——颜书以丰润、雍容取胜,而柳书在丰润之外更加一层遒劲利落,终自成一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