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最新 关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2024-07-02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进通州区支部: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民进通州区支部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贵单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通州区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和不足,提出的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窗口期,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协调共进,构建我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议,中肯且有建设性,对当前通州把握新机遇,拓展新动能,乘势而上、跨越赶超至关重要。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或地理区位为核心要件,通过吸引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等各种要素而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业态不断创新、综合运输和物流枢纽服务组织支撑下,以城市为载体的枢纽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姿态。近年来,通州区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引领,加快与主城区对接,推动与上海的产业协同、要素融合,交通更为便利,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显紧密。

一、通州区枢纽经济发展现状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区级层面成立了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拟定并下发通州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年度工作计划和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以编制通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契机,邀请上海社科院等全程参与指导,找准通州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切入点,形成《通州区策应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等研究成果。

二是注重交通建设,互联互通加快推进。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大交通建设,突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沪苏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海太通道、北沿江高铁等跨江通道加快建设。区内形成以沈海、沪陕高速为骨干、多条国省道为支撑的层次分明、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体系。G345东绕城北段、平海公路快速化、机场大道、江海大道东延高架主线建成通车;新建改建金沙湾大桥、师范桥,提升改造新金路、银河路等主次干道35条。南通兴东国际机场积极发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作用,2021年执行客运、货运航线76条,民航货邮吞吐量5.3万吨,旅客运输量252.5万人次。服务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认真做好场址保护、启动区拆迁等前期工作。

三是注重产业协同,开放合作持续深化。聚力打造跨江产业融合集聚区,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优质产业溢出。2021年,新签约沪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其中,重大项目7个,总投资100亿元;展华电子项目总投资3.6亿美元,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恒力(南通)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亿元,一期、二期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102亿元。积极招引外资项目,拓宽对外合作渠道,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丽智电子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竣工投产;2021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10亿元,增长17.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2亿美元。

在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奋力推动枢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通州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缺少专项发展规划;交通网络布局仍需优化,对外大交通体系有待完善,区域内交通枢纽间融合不够;平台载体支撑有限,通州仅南通高新区1个国家级平台,在锡通科技产业园划出后,尚无省级平台,亟需拓展交通枢纽周边的承载能力;产业转型发展进程较慢,未能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

二、做强塑优枢纽经济,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通州区将以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为目标,充分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按照“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思路,深化“大交通”“大枢纽”理念,全面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推动链式互补、网络共建、品质再造,实现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的重大转变。

(一)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构建空港枢纽格局。主动策应南通新机场建设,依托新机场超前谋划临空经济布局。系统谋划新旧机场发展定位,支持兴东机场强化沪通空港物流合作,拓展空路中转联运业务。加快建设区域铁路网。以北沿江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沿江沿海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提升与上海、苏中、南京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互通互达程度。完善对外联系通道。推进绕城高速、G40沪陕高速公路平潮至广陵段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做好通常高速的前期工作;推进S226通州段、G345北绕城段、洋骑线通州段、S602西延段等项目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节点的联系,弥补通州北部国省干线路网不完善的问题。着力提升河道航运功能。全力推进通扬运河改线工程和通吕运河、新江海河等航道整治,努力形成以三、四级航道为主干线,五、六级航道为基础的干支相通、通江入海、连城达港的江海河航道网络。

(二)坚持产业协同,提高产业对接层次。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南通高新区紧紧围绕《南通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通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求,坚持产业兴区、项目立区、科技强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在石港、平潮和金沙3个片区建设产业发展二级平台,作为承接上海、苏南等地产业与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建立“1+3”板块体系,与高新区形成功能配套和互补,逐步形成通州工业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加速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谋划招引符合通州发展需求的优质产业项目,在支持“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同时,着力招引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突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重大项目挂钩联系和专班推进机制,形成项目建设全过程指导服务闭环。力促沃太能源、福立旺精密零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蒙哥马利电梯、乐尔环保等项目加快建设,中科仪、富创精密制造等项目竣工投产。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构建“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生态,加快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以南通高新区为主阵地,积极推动石港科技产业园、五接镇、南通家纺城、空港产业园特色化发展,形成多组团错位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通州鲜明标识的地标产业集群。力争2022年“一主一新一智”产业产值占比超38%。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创新“互联网+”运输组织新模式,整合区域客货运场站、运输车辆和信息资源,构建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智能化交通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加快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经济整合发展,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力争2022年培育高质量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企业20家。

(三)坚持创新驱动,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创新载体功能。积极推动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运营模式创新,依托专业化运营团队,不断提高创新载体的运营效益。增强现有孵化器、加速器功能,争取创建更多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加速器,有效提升成果转化率和孵化成功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采用“一企一策”方式,支持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高端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关键资源。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产出效益高、发展潜力足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发挥科技、人才新政作用,精准实施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区“510英才计划”。注重发挥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建设“创新社区”,扩大人才公寓储备,探索人才“8小时外”服务新模式。

(四)坚持精准施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为企服务措施。开展“企业服务大走访”和“科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活动,引导企业聚焦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上市融资三大主题,谋划发展思路。着力为企业解困纾难,提振市场信心,研究并出台纾困解难和稳增长政策,全面梳理各级各类惠企政策,形成《惠企政策汇编》,线上线下多渠道落实新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制定《通州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延”服务工作方案》,组建审批“前延”服务队伍,提前介入项目产业政策、能耗强度、排放强度、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综合研判过程。推行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审批监管简易管理,力争立项备案到竣工验收并取得不动产证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急援助机制。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