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精炼】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与板块的关系,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关系都给你备全了!满满的都是干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板块运动形成了什么现象和原因 【精讲精炼】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与板块的关系,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关系都给你备全了!满满的都是干货!

【精讲精炼】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与板块的关系,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关系都给你备全了!满满的都是干货!

2024-06-30 0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震的诱发因素有多种,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引起的叫构造地震,最常见,波及范围广,并可造成巨大破坏;由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和强度均不大;岩洞崩塌引起陷落地震;人们钻探、修水库等也可诱发地震,称人为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深300—700公里;中源地震,深70—300公里,浅源地震,深<70公里;其破坏性大。

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灾难,故要做好地震预报工作实践证明,震前是有异常现象的,如地球磁场、重力场异常,地应力、地倾斜变化,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突变,某些动、植物及天气异常等。人们综合各方面的预兆,提前发出即将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但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或发生震中迁移,所以准确预报并不容易。

(三)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1.褶皱 沉积岩层原始状态呈水平层状。经地壳运动,原始岩层受挤压,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变曲产生张力,导止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有的背斜一侧可能岩层软硬相间,软岩易受蚀成谷地,硬岩抗蚀力强,突起成岭。所以背斜和向斜应根据岩层倾向和向新老接触关系来判别

2.断层 岩层受力产生破裂称为节理,破裂所在的面称为节理面。地壳运动沿节理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正断层和逆断层(图1-31)。断层可能组合出现,两侧断裂上升,中间陷落成为陷落谷地。

研究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对建设有重要意义。例如,地下水常在断层带出露;电站、桥梁、水坝不宜设在有断层的部位,因断层带岩石破碎,地基不稳。

(四)地壳运动的原因

根据地壳物质的结构、构造、形态及各大陆物质的对比人们发现地壳是不断地发生运动,有时缓慢,有时剧烈。地球的各个部分运动的速度和规模时空上也有差别。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呢?科学家们根据已获得的资料,对地壳的运动提出以下几种推理:

1.大陆漂移说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存在的许多相似性,包括两岸海岸线形状的吻合。地层和古生物的一致,认为构成地壳大陆硅铝质物质较轻,它像航船一样漂浮在地壳基层,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移动。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假说得到大量而有力的科学资料所证实。这些资料认为在地壳发展历史延续到古生代的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古陆(图1-32(1)),大西洋和印度洋均不存在,非洲东岸与南极大陆相连。此后,由于联合古大陆分离向各方漂移,才逐渐步入今日全球海陆分布的势态。

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以后产生的海底扩张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2.海底扩张说① 六十年代初,科学家们根据大洋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海底测量资料,认为大洋地壳在地幔软流圈对流的驱动下,每年以几厘米速度移动,由于岩浆通过洋中脊上升,到达顶部冷却、固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而后,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已经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侧,从而使海底得到不断扩张。扩张着的大洋地壳移动到岛弧一海沟带,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为地幔所吸收同化。正是由于海底不断扩张,比较轻的硅铝层大陆也就可以在比较重的硅镁层上移动。

(三)板块构造说①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引伸,三者彼此联系,形成全球大地构造体系。板块说认为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地球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例如海岭、岛弧、水平大断裂)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共划分六大基本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水域外,其余板块包括大陆和领近的海洋。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相邻板块交接带,正是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活动强烈频繁。两个板块相碰撞,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山岭,同时有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喜马拉雅山正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受到亚欧板块抵抗而隆起的,今日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带,称为地缝合线;印度洋板块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两个板块相叠加,从而造成青藏高原巨厚地壳。太平洋板块从东南方向由岛弧外海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受到亚欧板块抵抗,从而造成我国东南部一系列北东走向山岭,同时产生大面积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

(五)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构造

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座死火山,500多座活火山,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有的在近期仍有喷发。地球上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差不多时刻都有地震发生。平均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当然,绝大多数是需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到。一般有感地震每年也有5万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有20次。火山和地震的分布都有一定规律。一是环太平洋的沿岸和岛屿地带;二是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带汇合;三是大洋海岭带、大陆裂谷带(如东非大断裂带)(见图1-35)。

对照世界六大板块分布与火山、地震分布图。人们清晰地看到,火山和地震都集中在各板块之间 的缝合带或俯冲带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东岸的美洲板块,西岸的亚欧板块的交接带上两个板块之间相撞,岩层受挤压,隆起成高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用板块的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已广泛的被人们所接受。

总结: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是导致地形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力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

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2.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联系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常见地形 山 岭 谷 地 倒 置地 形(差别侵蚀)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示

辨析比较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断层的判断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5.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研究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具体应用见下表:

领域 应用 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②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此利用断层也可以找水。 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确定钻矿位置 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等,它们往往保留在向斜构造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 工程选址 ①建筑工程,如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建设易诱发地质灾害,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②开凿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相反在背斜部位会更安全。

可以结合下图,加深对地质构造规律及应用的理解:

辨析比较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6.常见地貌景观图类型

地质作用 景观 内力作用 火山、大断崖等。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高山峡谷、瀑布、石林、溶洞、风蚀蘑菇、角峰、U型谷、海蚀柱等。 堆积地貌 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沙丘等。

景观图的判读步骤

第一步,判读景观图表示的地貌类型。

(1)根据地貌所在地区进行判断,如材料或图名中提及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那么该地貌极有可能为风力作用形成的侵蚀或堆积地貌。

(2)根据地貌形态判断,如地貌显示为扇形,应为冲积扇。

第二步,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

(1)根据地貌形态明确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外力还是内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地表形态变化大的地貌类型以内力作用为主,地表形态变化小的地貌类型以外力作用为主。例如,形成高山地貌的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的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

(2)观察景观的特殊之处,分析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例如,景观造型奇特或有岩石碎屑说明发生过风化或侵蚀作用,有层状形态说明发生过沉积作用。

(3)根据地貌所在地区的气候等特征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类型。例如,同样发生了侵蚀作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

【跟踪训练】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 (1)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有小桥、渔船,为江南丘陵景观。 (2)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D (2)C

规律方法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两个角度。在备考复习时,既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地质剖面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 巧用综合思维理清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

2. 落脚地理实践力,掌握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二、典例分析

命题视角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全国卷Ⅰ·节选)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题。

1.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信息①: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即河流阶地) ① 河流阶地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河岸有四个海拔不同的阶地 ⇒说明有次地壳抬升。②每个时期阶地面都较平坦,且有沉积物 ⇒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 ⇒由此可知该区域经历了 间歇性抬升 信息②: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尝试解答]1.__ D__

(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据此完成2~3题。

2.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3.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 断裂形成的湖泊一般呈长条状,深度。贝加尔湖位于 断裂带上,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信息②:贝加尔湖呈长条状,且东南侧有与湖泊延伸方向一致的山脉 信息③:贝加尔湖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水仍在加深 ⇒说明贝加尔湖仍在下陷 ⇒贝加尔湖盆深度不断 加深 信息④: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尝试解答]2.__ A__ 3.__ C__

命题视角二 地质构造的判读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 甲” 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 乙” 是一向斜,“ 丙” 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4~5题。

4.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5.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界面M之上的“甲”是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向斜构造,N是岩层层面 N是 向斜构造中的岩层层面,反映了地壳受 水平挤压发生了褶皱运动; 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 下沉运动 信息②:“乙”是向斜构造,“丙”是地表沟谷 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 侵蚀,后下沉接受 沉积

[尝试解答]4.__ D__ 5.__ C__

三、试题链接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起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甲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2.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解析:1.B2.A第1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其属于岩浆岩,A错误。甲山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断块山,B正确。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C错误。根据图示指向标,判断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A正确,C错误。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错误。图中显示背斜顶部已被侵蚀,D错误。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 C.3D.4

解析:3.B 4.B 第3 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4 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