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我们都知道那场暗杀,却未必了解杰奎琳·肯尼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杰奎琳女士偏爱这种俗气的裙子 《第一夫人》:我们都知道那场暗杀,却未必了解杰奎琳·肯尼迪

《第一夫人》:我们都知道那场暗杀,却未必了解杰奎琳·肯尼迪

2024-07-14 18: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63年11月22日,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距离上一位美国总统麦金莱在1901年被刺身亡,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之前的人们只是从报纸或书本上读到刺杀的消息,而60年代正是美国电视产业的黄金时代,民众们通过镜头看到那真实且悲惨的一幕,不仅被吓得魂飞魄散,也清晰地看到了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所有反应。

我们可以从各种途径了解到杰奎琳·肯尼迪的传奇一生,她是那个时代最富有魅力的时尚偶像,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美丽的第一夫人。然而也有人声称她的贵族血统是杜撰的,从小被灌输要嫁入上流社会的观念,两次婚姻都非常不幸。

《第一夫人》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聚焦于杰奎琳生活中最重大的转折——肯尼迪遇刺后几天之内的故事,以一名记者的采访作为电影的开端。尽管电影中未曾提起这名记者的名字,这场采访却是真实的。惨案发生一周之后,杰奎琳在海恩尼斯港的住所里接受了《生活》杂志记者西奥多·怀特(Theodore H. White)的采访。

这场贯穿影片始终的采访,将杰奎琳人生中的重要片段一个个串联起来。电影所展现的杰奎琳,可能和我们所熟知的“第一夫人”有很大不同。

 

熟悉的杰奎琳,陌生的杰奎琳

作为时代Icon的杰奎琳,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也是对时尚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夫人。她优雅的着装品味是当时美国上流社会女性效仿的典范,线条简洁的A字裙套装和同色的圆盒礼帽搭配,被称作“杰奎琳风格”(Jackie-style)。在陪同肯尼迪总统出席各种重要场合时,她总能艳惊四座,独具一格的造型瞬间席卷时尚界。

这些精致的装扮不仅把她塑造成了经典时尚符号,也成为她将自己和公众视线隔离的绝佳屏障。在那些略显刻意的微笑背后,谁也看不清藏了一个怎样的女子。这部电影决定将这道屏障敲碎,展现那个褪去“伪装”的杰奎琳。

传记电影通常会有一种倾向,当创作者带着崇敬的心情去塑造一个富有声望的历史人物时,有可能不自觉地将对象美化。《第一夫人》选取的时间节点,却正是杰奎琳最落魄的时刻,不仅没有刻意美化,反而把这个人物身上的缺点也毫不保留地呈现出来。

她不再是那个风采出众且令人艳羡的偶像,而是一个浑身沾满丈夫鲜血的悲情遗孀。她问自己的女秘书:“你嫉妒过我吗?你嫉妒一个曾经亲手埋葬两个夭折的婴儿,如今又要埋葬自己丈夫的女人吗?”

杰奎琳以最华美的姿态登上美国的权力中心,又以最悲恸的方式离开这个把她打造成一代女神的国家机器。电影展现了她身着华服的动人姿态,也毫不留情地显露她糊满血水和泪水的凌乱模样。

从人人嫉妒的偶像到人人同情的遗孀,瞬间从权力宝座上拉下来,此时的杰奎琳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高贵。空军一号载着肯尼迪的灵柩返回华盛顿特区不远处的安德鲁空军基地,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职,仍旧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杰奎琳呆立一旁,看着新的美国总统就此诞生。

随行人员提醒她,飞机降落后我们要从机尾悄悄离开,把沾血的衣服换掉吧。杰奎琳拒绝更换服装,并坚决表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让我们在这个时候躲起来,我要从原路走出去,让人们看看“他们”干了什么好事。于是这件她特意穿着的沾满肯尼迪血迹的粉红色套装,成为让世人见证总统遭遇的铁证。

在100分钟的片长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杰奎琳,在不同的境况下不断更换着面具。新闻媒体前她小心且紧张,有点拘谨和不安,但随时保持着迷人笑容;重要社交场合下她落落大方,举止得体;面对政治同僚她会强硬地维护应有的权益,不肯妥协和让步;只有在独处时,她才会卸下所有的面具,在有着100多个房间的白宫里失魂落魄地游移,仿佛一个迷路之后不知所措的小女孩。

电影提醒我们,先前人们普遍了解到的杰奎琳可能是很肤浅的,她是个内心坚韧、性格矛盾、情绪有些反复无常但并不骄纵的女人;而不是那个被精心打造出来的纸娃娃。

 

历史到底有几面?

电影以一场采访作为主线,运用闪回镜头带观众走入杰奎琳不同阶段的生活。和肯尼迪总统以及贵宾一同欣赏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的演奏会;1962年轰动一时的纪录片《白宫之旅》(Tour of the White House,1962)的拍摄现场;达拉斯暗杀当日杰奎琳精心装扮和暗杀发生之后的悲惨模样;以及筹备丈夫的葬礼直到离开白宫。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极为大胆地将真实的纪录片片段和拍摄的影片片段无缝衔接在一起,在远景中出现的杰奎琳本人切换到近景时变成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角色。《白宫之旅》的拍摄过程、达拉斯仪仗车队以及肯尼迪的葬礼,都使用了不少纪录片中的原始影像。

而一些最著名的场景却使用了影片拍摄的画面。暗杀发生当时的场面被诗意化,也给予不幸的受害者应有的尊严。同时也是暴力和残酷的,血浆和头骨四处飞溅,肯尼迪无力地倒在妻子的膝盖上,杰奎琳绝望地哭嚎,我们却只能听到呼啸的风声。还有做弥撒前杰奎琳手牵两个幼子的场景也得以重现。

整部电影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真实的纪录片影像、记者的访谈细节、杰奎琳的回忆、历史上有记载的重大时刻以及电影演员重新演绎的片段。打乱了的影像和时间线让人分不清虚实,仿佛梦境一般。这可能正是历史的原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恰恰是由这些所组成:书写、回忆、事实和推测。

影片着重表现了杰奎琳在葬礼仪式上的坚持,而这份坚持在影片中有着蛛丝马迹般的前兆。在《白宫之旅》纪录片中,杰奎琳特地为观众介绍了林肯的内阁会议室和家具,“这些都是林肯夫人买来的。他丈夫还埋怨她花了太多钱呢!”杰奎琳有些调皮地说。然后弯腰看着圆桌上的葛底斯堡演说,“这是房间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了。”杰奎琳接着说。

在陪伴肯尼迪的灵柩回程的途中,杰奎琳特意询问司机和护士:“你知道詹姆斯·加菲尔德是谁吗?你知道威廉·麦金利是谁吗?”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问起亚伯拉罕·林肯是谁时,每个人都知道他做过什么。前面两位都是在任期间被暗杀的美国总统,但人们记住的却只有林肯。

在安排葬礼时,杰奎琳立即想到的就是林肯当年的葬礼,她提出借鉴当时用马车送葬的传统。她对记者讲述肯尼迪生前最喜爱的音乐剧《卡米洛特》(Camelot),并将"Camelot"这个概念赋予肯尼迪时期的政府,那个传说中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团缔造的理想王国。

杰奎琳知道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她曾经成功地让公众接受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个人形象——美丽端庄又时髦的第一夫人,如今她要将亡夫的政治遗产牢牢锁定在她提出的“Camelot”这个符号里,让这个有着雄才大略却仅仅在位两年多的总统能够和林肯一样被人铭记。

这个曾经被公众认为有点傻乎乎的女孩狡猾地给记者施压,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写稿,并且毫不掩饰地修改记者的采访记录。坚持要把肯尼迪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而不是肯尼迪家族的墓地,并且精心挑选墓址让丈夫如同国家英雄一般被安葬。

杰奎琳不遗余力地用这些看似流于形式的举动,维护着自己和肯尼迪一起建立起来的政治形象,让丈夫的死变得更有意义,而不是像另外两位遭遇暗杀的总统一样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

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历史,也许只是个精心包装后的故事,后来的一些学者也曾经抨击杰奎琳就像虚构了自己的高贵血统一样,创造了卡米洛特的神话。电影中的杰奎琳深知,历史不重要,历史记录你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会记录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优点和缺点,却唯独不会记录一个人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主创却是这样理解杰奎琳的举动,她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还存在政治明星的年代,人们会把政治家当做偶像一样崇拜,甚至会模仿政治人物的着装风格。再看当下,政客们时常成为民众嘲讽和调侃的对象,如今白宫的主人已经不会像她那样尽力维护政治家该有的体面形象。那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在费尽心力为肯尼迪安排了一场如浩大史诗般的葬礼之后,杰奎琳便离开白宫,她最后的职责也完成了。在那个所有美国民众都悲痛欲绝的日子,杰奎琳不是躲在防护良好的汽车里,而是毅然走在送葬仪仗队的最前列。她就像是全体民众抒发悲哀情绪的窗口,人人都知道她是最悲痛的人,也只有她能够将所有人的哀悼汇集起来,成为葬礼上的告慰者。

 

 

 

结语

由于语言习惯不同,我们把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为《第一夫人》,电影的本名"Jackie"如果直译,就是“杰姬”,杰奎琳的昵称,没有任何高贵的称谓,也没有那些著名的姓氏。电影也并未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杰奎琳,但却展现了她的多样性,她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女人。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她没有了第一夫人的称谓,也没有了权力的光环,只是一个失去了丈夫的不幸女人,是那个没有任何名号的“杰姬”。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剪辑方式将真实和演绎水乳交融,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历史的方式。若干年后,后来人也可能会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杰奎琳,如同那些珍贵的影像片段和史录记载,这部电影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