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网络祭扫真的会代替传统扫墓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杭州清明节扫墓预约平台 清明节 · 网络祭扫真的会代替传统扫墓吗?

清明节 · 网络祭扫真的会代替传统扫墓吗?

2022-11-30 08: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细雨绵绵,又到了清明时节,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不能像往年那样返乡扫墓,于是网上便有了很多“云扫墓”“云祭祀”或者让陵园“代祭祀”等方式出现。

今年疫情形势虽然大有好转,但为了防控需要,很多地方陵园依然实行“预约祭扫”等方式,各地政府也积极倡导“云扫墓”、“云祭祀”。有部分网友认为,“心意大于形式”,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能丢,“仪式感”更重要。

小编认为,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事物产生,必然是由需求催生的,能发展下去,说明它是有存在的意义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向全面分析“云扫墓”平台为何会出现。

一、“云扫墓”是互联网云时代的必然产物,疫情期间“万物皆可云”的小小缩影

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全国人民隔离在家,“云办公”、“云会议”、“云聚会”新词频出,简直到了“万物皆可云”的地步。去年清明节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管控规定,暂停组织群体公祭活动,倡导由公益集体代为祭扫,或鼓励民众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扫方式。

“清明云扫墓”、“清明祭扫”、“云墓园”等这些公众平台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他们顺应政府绿色文明祭扫的政策号召,在给用户们提供各地最新的清明祭扫公告和资讯,方便人们回乡祭扫的同时,还提供了“线上祭扫”功能,用户可以在平台为逝者创建个人纪念馆,描述逝者生平,上传其生前的影像照片或文字作品,可以随时为ta上香祈福,供奉祭品等。

二、“云扫墓”不仅是特殊时代的替代,更有可能成为常态,推动新的文明祭扫风尚

“云扫墓”改变的只是形式,并未改变传统祭祀的内核。

其实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倡导移风易俗,大力推动文明祭祀模式,绿色低碳祭祀在很多地方已经蔚然成风。但很多人对“云扫墓”“云祭祀”仍然难以接受,很大一个原因是“仪式感”,或者说希望通过比较隆重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如果只是线上点击一下就算祭拜,会“太敷衍”。

但小编认为线上的“云扫墓”和坟前祭拜并不冲突。如果你正好有时间有精力,那你完全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墓地祭扫。但有些人和至亲相隔千里,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到坟前哀悼尽孝,但他们仍想尽一份心,于是在线上建馆,纪念逝者,这也不失为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云祭祀”改变的只是形式,并未改变祭祀内核。

由此可见,“云祭祀”和“云扫墓”就是文明祭扫的践行和提升,尤其对于缓解交通压力有很大成效。通过网络献一束花、上一炷香,虽然形式有所变化,但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现场祭扫的人少了,网上祭扫、代祭扫的多了,必将进一步助推文明祭扫新风尚的形成,未来,云祭祀将成为常态。

三、“云扫墓”平台不仅仅是祭祀扫墓,物理需求是基本,精神需求是使命。

“云扫墓”是另一个天堂信箱,提供情感出口,为死亡赋予意义。

一开始做“清明云扫墓”、“清明祭扫”、“云墓园”这些平台,是为了给在疫情期间牺牲的抗疫英雄们建立纪念馆,让跟多人认识他们,同时给因为受疫情影响的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在线上祭拜逝者,寄托哀思的平台。

经过这一年的发展,平台用户逐渐增多,云墓园有了许多名人馆,但更多的是用户自发创建的私人纪念馆。每天我们会在后台收到很多留言,有对偶像逝世无法释怀的,也有对逝去至亲的无限挂念,字里行间诉说着对方未完成的遗憾,以及无法对外人吐露的脆弱面。

这说明了,网络祭扫其实是一种社交媒体哀悼行为,这不仅是单纯的“哀悼”,更是一种“分享”,哀悼者的叙事身份很多时候是面向其他同辈,他们表达的内容也是在不用与他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期待着他人的安慰。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哀悼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通过提供一个情感的出口,为死亡赋予意义。哀悼者们往往在讲述哀痛的文字中,将逝者比作某种精神的象征,并与自己的生活发生深层次的关联。

在逝者主页持续留言,已经成为一种维持生者与死者之间联结的重要途径。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每一条留言都是寄往天堂的信,虽然不可能会有回应,但却希望对方能够“收到”,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好一个“信箱使者”。

四、云扫墓——云上纪念馆,让ta以另一种方式“活”网络的虚拟世界。

“假设有一天,物理世界中的自我遭遇消亡,网络世界中的数字自我如果没有被删除,将会获得永久留存。”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在网络上社交、晒照片,拍视频记录生活。可以说生命中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虚拟世界”中度过的。当我们看新闻得知某某名人去世,因为时间、空间的原因,大多数人不太可能到现场去哀悼,只能去ta的社交平台留言哀悼,会去搜索、转发ta的生平事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明星名人他们的肉体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其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轨迹以及影像作品却依然“活”在虚拟世界中。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网络世界里留下足迹。现在的人类不仅在物理世界中存活着一个“现实自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也会存活着另一个充满情感、释放,人格化的“数字自我” 。假设有一天,物理世界中的自我遭遇消亡,网络世界中的数字自我如果没有被删除,将会获得永久留存。

“云上墓园”不光只是祭祀,还可以是储存逝者部分数字遗产的方式,亲人为逝者在平台上创建专属纪念馆,将逝者生平用心创造的文字作品、影像作品上传。使其可以永久保存,流传后世。

都说“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人既害怕死亡,也害怕被遗忘,但生命是公平的,不可逆的。我们只能尽力让自己过得精彩,留下一些什么值得后人记忆的。

最后总结一下 ,社交媒体改变了有关死亡的很多东西,社交媒体哀悼更多也是线下哀悼文化的延伸。如果我们在真实的线下生活中依然认同共情的力量,依然敬畏死亡,我们就可以相信,未来不管是网络祭扫还是在社交媒体哀悼都会让更多的人在悲痛中被抚慰。

欢迎关注“云墓园”微信公众号同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