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译诗《生与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绛经典片段 杨绛译诗《生与死》

杨绛译诗《生与死》

#杨绛译诗《生与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我读过几个不同的译本,有现代作家、“未名社四杰”之一李霁野翻译的,有刘元、鲍屡平 翻译的…我还是觉得杨绛的这个译本干净利索,格调高远;而且,诗意盎然。

1991年,杨绛就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杂忆与杂写》的自序中就引录过这首诗,以表达她晚年的心境。1994年,她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杨绛散文》,在卷首的题辞,又用了她的这首译诗,可见兰德的这首诗深得杨绛的喜爱。

我以为就整首译诗而言,就是“其次”两个字显得有点“咯”,英语中的“and next to Nature, Art”这一句多位翻译者都是翻译成——其次我爱艺术。就是“其次”一词,很明显不是诗歌的词汇、语言;这是应用写作中的“说明文字”,不宜用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

外国诗歌的翻译,从来就有直译和意译,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翻译界、文化界就有过比较广泛的讨论了。其实,诗歌要从另一种文字变成另一种文字的过程中,这就难免失真、失味。

古人说:诗无达诂。我要说的是:诗无通释、更无通译。另一种文字的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诗,难免会“走样”,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这没有尽善尽美,只有臻于完美。

所谓的臻于完美,就是提取翻译中的最大的“公因子”——公共审美的公约数,直译中保留原意,意译中让译诗体现诗歌的语感和诗意之美。

翻译不仅要外语好,更要母语好。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新技术的发展,语言的双向、多向互动越来越多,诗歌的隔阂依然会有,但是会不断地缩小。

杨绛的翻译功夫让我们领教了,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是网格书经典中的一种,是优秀的翻译作品;这译书也入选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

杨绛在她的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有点感悟说道: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的拂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以此为生,并做成了事业,这已经是很幸福了,足以心安、心静。

2021-01-29 00-48

岛上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