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影100强:中国第一、日本霸榜、韩国又意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 亚洲电影100强:中国第一、日本霸榜、韩国又意淫?

亚洲电影100强:中国第一、日本霸榜、韩国又意淫?

2024-07-14 0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日韩三国电影,哪家实力更强?

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

作为世界最顶级的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华语电影集体出头。

贾樟柯导演历时20年拍摄的《风流一代》入围主竞赛单元。

“禁片之王”娄烨的《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亮相特别展映单元。

陈可辛导演,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入围非竞赛单元。

《八佰》导演管虎新作,彭于晏主演的《狗阵》获得一种关注大奖。

来自宝岛台湾的《白衣苍狗》获金摄影机奖特别提及。

相比之下,同为亚洲电影三强的日韩,在本届戛纳就逊色很多。

没有一部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

日本勉强靠《我的阳光》(入围一种关注)和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吉卜力工作室,扳回了一点面子。

韩国则干脆挂零。

《我的阳光》

中日韩电影,长期以来都是亚洲电影的“脸面”。

无论是电影工业成熟度,还是艺术造诣、市场规模,均遥遥领先。

尤其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上的获奖次数,几乎等于亚洲其他地区总和。

陈凯歌(中国)

奉俊昊(韩国)

是枝裕和(日本)

那作为亚洲“全村的希望”。

中、日、韩三国电影,他们之中谁又更厉害一点?

虽然说文无第一。

实际上,三国电影的确各有所长。

下面开扒:

亚洲电影100强

2021年韩国釜山电影节出过一个名单。

选出了亚洲电影史上最好的100部电影,算是亚洲电影界官方出品的第一个百强名单。

从前10排名看,中日韩差距明显:

第1名,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导演侯孝贤1989年的作品《悲情城市》,曾获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当年这部电影,一举奠定了梁朝伟在华语影坛文艺片男神的地位。

《悲情城市》

第2名,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东京物语》,一部解剖日本家庭的经典之作。

第3名,还是台湾导演,杨德昌著名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近4小时片长,演员张震的银幕处女作。

《东京物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第4名,有两部电影并列。

一部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采用多重平行叙述的独特手法来还原故事真相,开创了交互式电影先河。

“罗生门”一词,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的事件。

《罗生门》

另一部,则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

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草色灰线的故事铺垫,成为无数专业人士和发烧影迷的拉片必备。

《花样年华》

因为第4名并列,直接来到第6名。

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1955年的《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

排名第7的,是一部韩国电影。

1960年金绮泳导演的犯罪惊悚片《下女》。

2010年,韩国电影界还翻拍过这部作品,由全度妍、李政宰主演,尺度相当大胆。

《下女》

第8名,仍然来自中国,费穆导演1948年的《小城之春》。

本片在华语影坛地位奇高,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选出百年百大华语电影,它位居第一。

王洛宾创作的那首民谣《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本片插曲。

《小城之春》

第9名,来自1990年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特写》。

电影杂糅着纪录片风格,真实与虚构相交。

第10名,依旧来自中国台湾,2000年杨德昌导演的《一一》。

凭借本片,杨德昌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时这也是杨德昌人生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特写》

《一一》

前10榜单:中国电影5部,日本电影2部,韩国电影1部,中国遥遥领先。

不过,拉通看整个亚洲电影100强名单,日本却逆袭了:

日本共上榜30部

,排在总数第1。

中国上榜27部

,总数第2。

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愤图强”的韩国电影,贡献15部,稳居总数第3。

三家一共有72部电影上榜,吊打亚洲其他地区。

当然,由于榜单出自韩国釜山电影节,多少带点

“主观色彩”

比如排在第7名的韩国电影《下女》,其实质量一般。

只是因为其类型杂糅,风格吊诡、惊悚,给60年代的韩国人带来过极大震撼,所以成功进入前10。

而日本导演黑泽明公认的影史佳作《七武士》,却排在了12名。

《七武士》

“华人之光”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排名也不敌一部冷门韩国片《西便制》

最可怜的是陈凯歌,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霸王别姬》,排在了23名。

他的成名作《黄土地》更是并列到了75名。

《西便制》

《活着》

虽然这个榜单有不少瑕疵,但还是比较客观反映了中日韩三国电影在亚洲的地位,以及各自家底。

比如日本电影发迹最早,有大量80年代之前的电影上榜,总数也最多。

中国电影,两岸三地几乎同时在80年代腾飞,因此上榜影片多集中在80-90年代。

相比之下,起步较晚的韩国电影,2000年以后优质电影才明显上量,所以总数不及两个大哥。

如果说韩国看似是第3把交椅。

那中日电影之间,谁又是真正的亚洲一哥呢?

“唯一”的电影大师

影史上有一些导演,对电影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被称作电影大师。

比如布努埃尔。

比如费里尼。

这些人不仅丰富了电影艺术的技巧,同时也在电影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对后世电影创作影响深远。

费德里科·费里尼

中日韩,有没有类似的电影大师?

如果以获得国际电影节奖项最多,且仍然在世的导演为标准。

华人导演无疑人数最多:

李安、张艺谋、侯孝贤、陈凯歌、贾樟柯、王家卫、王全安、蔡明亮等等。

陈凯歌、张艺谋

侯孝贤

但是,他们只能算著名导演,不是真正的大师。

迄今为止,中国和韩国都没有出现能够深远影响后世电影,并被世界影坛公认为大师的人物。

甚至放眼整个亚洲,这样的大师,也有且只有一个。

日本的黑泽明。

黑泽明

黑泽明导演出生于1910年,职业生涯开始于战争年代,并在战后10年成为蜚声国际的大导演。

他在影史上地位有多高?

无数我们熟悉的世界级大导演,都是黑泽明的铁粉。

比如“国师”张艺谋,他电影中那些耀眼的色彩运用,正是“偷师”自黑泽明。

因为非常喜欢黑泽明的《影武者》,张艺谋还拍过一部题材类似的“致敬作品”《影》。

《影》

《影武者》

说到《影武者》,这部电影同样“缘自”黑泽明的两位粉丝。

上世纪70年代黑泽明缺少资金拍电影,《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和《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恰好是他的铁粉。

于是两人不远万里从美国搞来资金,帮助偶像拍出了这部金棕榈获奖影片《影武者》。

《影武者》

黑泽明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看他的电影就知道。

没有年代感。

拍摄于1954年的《七武士》,凌厉的剪辑和镜头语言营造出的战斗场面,至今看仍然让人觉得紧张刺激。

《七武士》

黑泽明的影片,拥有超越他那个时代的视听语言,很多拍摄技法在当时非常前卫新奇,并被后人广为模仿、致敬。

他的处女作《姿三四郎》,拍摄于1943年,黑泽明在片中大胆用慢镜头来表现动作场面,这是空前的。

并且使用多机位拍摄,非连续性角度突然变换,用以强化紧张感,放大暴力冲突。

是不是很熟?

没错,这就是后来好莱坞和香港动作片的样子,吴宇森受其影响成为一代慢镜头暴力大师。

李连杰《精武英雄》的著名决斗戏,更是直接“致敬”了《姿三四郎》的高潮戏份。

《精武英雄》

《姿三四郎》

再看黑泽明1950年的《罗生门》。

影片打破线性叙事,用不断闪回来讲述故事,且这些闪回在每个角色那里,版本都不一样。

既“不可靠的闪回”。

让观众深深陷入对真实剧情的猜测与互动之中。

2002年“迷弟”张艺谋拍摄的《英雄》,也采用了“不可靠闪回”,可以视作中国版的《罗生门》。

《英雄》

黑泽明1961年的《用心棒》,则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意大利西部片。

赛尔乔·莱昂内的经典西部片《荒野大镖客》干脆上手抄袭,连分镜都不带修改。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部分情节和灵感也来自黑泽明的《战国英豪》。

姜文《让子弹飞》开场那场骑马戏,同样被广泛认为有着非常浓郁的黑泽明气质。

甚至一代动画大师宫崎骏,不少作品的镜头语言也受到黑泽明启迪。

张艺谋更不必多说。

《让子弹飞》

所以,黑泽明不仅是一位拥有众多经典作品的导演。

他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后世电影创作,都产生过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也因为黑泽明,日本电影拥有了比中韩电影更深厚的积淀和精神财富,并更早具备国际视野。

那日本电影稳居亚洲第一?

落魄的“贵族”,东山再起的“巨人”,进击的“思密达”

2017年吴宇森在日本翻拍《追铺》,张涵予演杜秋。

因为制作规模大,涉及动作戏,吴宇森感慨:

拍得很难,日本很久没拍过这种影片,已经不具备承接如此规模电影的能力,

一句话,道出了日本人不可言说的辛酸。

《追捕》

相比黑泽明时代,在外资加持下,层出不穷的巨片。

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电影行业也陷入相对衰退期。

一是更愿意拍摄小题材作品,聚焦普通日本人的生活。

比如1997年的金棕榈获奖影片《鳗鱼》,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以及中国无数文艺青年心水的《情书》。

《鳗鱼》

《入殓师》

《情书》

二是彻底放飞神经,极尽癫狂拍摄一些脑洞大开的小成本电影。

代表作有北野武的《X爱狂想曲》。

《X爱狂想曲》

这些电影和巨人时代相比,对视听语言的探索几乎停滞,制片规模也大为缩减。

如前所述,日本名垂影史的经典影片,大多出现于80年代以前。

或许是天意。

中国电影却正好崛起于80年代之后。

内地,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带着反思与憧憬,惊艳了国际影坛。

1988年《红高粱》勇夺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

成为中国两岸三地有史以来第一部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的影片。

《红高粱》

几乎同一时间,台湾电影也迎来新浪潮运动,催生出大批经典作品。

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陈国富、吴念真等人。

《红高粱》获奖一年后,侯孝贤就带着《悲情城市》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成为台湾电影发展的标志事件。

侯孝贤《恋恋风尘》

杨德昌《恐怖分子》(李立群主演)

更巧的是,香港电影此时也正经历蜕变。

一帮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开始尝试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

代表人物有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等人。

拍摄于1989年的《笑傲江湖》,虽然导演挂名仍为胡金铨,但因徐克、许鞍华等人的深度介入,使其成为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此后港产武侠片完全不同于70、80年代的全新风格。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许冠杰饰令狐冲

如同一次历史巧合,彼时远在日本的黑泽明垂垂老矣,一群分布在两岸三地、年纪相仿的华人导演却集体暴走,上演了古老文明的“文艺复兴”。

冥冥中恰似一次电影艺术的接力。

陈凯歌《霸王别姬》中国迄今唯一一部金棕榈获奖影片

不过,当时间推进到2000年。

中国电影攻城略地放缓之时,韩国人开始登上舞台。

并在2010年后,风头明显压过中日。

韩国电影的历史很苦。

1919年一部名叫《义理的仇讨》舞台剧默片,是韩国影史上第一部电影。

因为当时还是日本殖民地,所以早期韩片大多以模仿日本电影为主。

模仿,也成为此后韩国电影发展的主旋律。

时间来到50年代,以《出嫁的日子》为代表,韩国电影陆续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评选。

姜大振的《马夫》还在柏林电影节拿回一座银熊奖。

不过70年代韩国政府通过《电影法》第四次修正案,审查收紧,导致韩国电影迅速衰落,比日据时代还惨。

一国文化政策对本国电影的作用,是根本性的,下面我们还会讲到韩国电影因此又重新崛起。

整个70、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韩国电影都只能望着香港电影流口水。

当时周润发、刘德华和张国荣在韩国犹如晴空巨日,光芒万丈。

好莱坞电影更是开始疯狂冲击韩国市场,韩片几乎名存实亡。

1992年韩国SBS电视台探班《东邪西毒》剧组,采访张国荣

然而,随着韩国政府逐渐将“文化输出”作为重要国策,电影亦是其中一环,开始得到扶持,迎来转机。

韩国电影人顺势提出一个概念叫:

“优质电影”

既形式上大力模仿好莱坞,做到内容好看,商业价值高。

同时,又兼顾导演个人风格,具备一定艺术价值。

很快韩国电影证明了自己。

1999年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以660万人次观影纪录,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韩国当时最成功的商业片。

片中一正一反两位演员宋康昊、崔岷植也成为此后韩国电影的顶梁柱演员。

《生死谍变》宋康昊

《生死谍变》崔岷植

“优质电影”运动催生了两位集大成者导演,一个是朴赞郁,一个是奉俊昊。

中国观众很熟悉的《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共同警备区》,以及汤唯那部《分手的决心》,就出自朴赞郁之手。

《老男孩》

《分手的决心》

奉俊昊则是近年国际影坛最炙手可热的韩国导演。

2019年《寄生虫》横扫国际影坛:拿到金棕榈大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影片、凯撒奖最佳外语片。

他相对早期的作品如《杀人回忆》《汉江怪物》,也在中国互联网上拥有超高人气,是公认的佳片。

《汉江怪物》

商业与艺术,看似矛盾的两个目标,在韩国导演手里达到微妙平衡。

上面提到的奉俊昊,2009年有部电影《母亲》,通篇布满惊悚悬疑的商业元素,却在片尾擢眼的夕阳下,用一段2分钟的舞蹈,舞出了艺术高度,成为韩国电影史上一段让人铭记的光影。

《母亲》

实际上,中日韩三国电影,呈现出一种接力棒式的交替关系。

虽有现实差距,却是动态的。

很难一言以蔽之究竟谁更好。

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

三国电影之间的“差别”,反而更有意义。

日本电影与西方电影更接近,偏好关注个体,即便早期如黑泽明的影片,宏大叙事背后,着力点依旧是个体的英雄人道主义。

比如《影武者》《七武士》等。

《影武者》

中国电影,最大的优势则是深厚的文化土壤。

在审核相对宽松的80、90年代,中国电影从上下五千年,到现实讽刺、神鬼传说、人文世界,天马行空,惊艳无比。

其电影意境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多数时候,日韩难以望其项背。

比较遗憾的是,过去20年中国电影发展,虽然商业化成就很高,却在题材选择和影片表达上越来越谨小慎微。

1980年,老艺术家赵丹在《人民日报》的发文《管的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韩国电影相比中日,更具一种刀口向内的自我解剖精神。

比如《寄生虫》对韩国社会贫富差距的鞭笞。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在富人豪宅中是下酒的美景。

但空间一转,在穷人家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上到政治,下至民生,只要现实存在的事,韩国电影都敢拍出来。

中国网友非常熟悉的《熔炉》,就是一部推动了韩国立法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

韩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开花结果,与其电影人的努力以及国内电影政策密不可分。

我们看整个亚洲电影:

南亚,印度电影属于有数量,但缺质量,仅1973年《遥远的雷声》和2001年《季风婚宴》得过“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三大:戛纳、柏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西亚,伊朗几乎是唯一优等生,虽然得奖不少,可整体实力仍是星星之火。

离得最近的东南亚,除了泰国恐怖片算一张名片,也没有成建制输出顶级电影的能力。

只有中日韩三国电影不仅风格互补,还有相近的文化传统,

彼此电影之间也能找到最大共情。

如果连同电影市场体量计算,其综合实力足以与西方电影划洋而治。

贾樟柯《三峡好人》

从黑泽明流光溢彩的史诗,到北野武不拘一格的脑洞,岩井俊二哀而不伤的爱情。

从侯孝贤山河破碎的城市,到李安烟火缭绕的家庭,王家卫念念不忘的回响。

从朴赞郁生猛血腥的阴影,到金基德悠远深邃的悲伤,奉俊昊临空一脚的飞踢。

三个国家,三种光影。

没有第一,只有惊鸿一瞥的画卷。

文/范西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