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美食:阜阳枕头馍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杠子馍的配方 阜阳美食:阜阳枕头馍背后的故事……

阜阳美食:阜阳枕头馍背后的故事……

2024-07-01 0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想洪胡子必然是没有辜负这段历史。哪怕至今人们已不再提及,但对于美食的传承和流传,依旧是对历史的另一种铭记方式。相传在南宋之年“顺昌之战”,正值当时地方的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的老百姓就把这麦子做成了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人一个,饿了的时候就拿刀削一片充饥,困了的时候就直接拿来枕着睡,久而久之,这枕头馍的佳话也就被传开了。

当然,这故事里还是多亏了一名小战士他爹,若不是做了这样大小的馍送给他参军的儿子当作干粮,也不会被当时的将领发现。巧合的是,这场战役中,虽说城内不缺粮,但缺石磨,因此面粉供应不上,士兵的粮食不济,后来干脆就直接吃这麦粒子,结果酿成病疫。就当其将领刘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在一次巡察的时候,便发现了躺着睡觉的一名小战士竟然在咬枕头吃。于是走过去,这才发现,原来这竟是大馍。将领尝了尝,发觉味道不错。小战士解释说是自家父亲做的。随后不久,刘琦心生一计,让城外百姓各家蒸做大馍。小战士的父亲得知后,大喜,万万没想到当初是怕他的儿子在军队里受饿,才做得两个大馍让他带着,如今竟然派上了用场。由此,士兵们的粮食解决,士气大振,战胜了金军。

谁也没想到,区区一个大馍,不禁帮助刘琦战胜了敌军,也成就了阜阳的历史辉煌。而这枕头馍自然也就成了阜阳人独特的一桩手艺,流传至今。

关于枕头馍的做法,它比较简单而不娇气,比较粗狂豪迈。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的各种美食相比,枕头馍的做法实在是平易近人,它的细节之处并不细腻,更没有油烟酱醋的掌控,以及各种调料之间的繁琐。虽是如此,但枕头馍可是一桩力气活和耐性活。

走进洪胡子的小作坊,七八个人正在忙碌着,大家分工有序,全程细看下来,发现这一块枕头馍做起来实在是不容易。不论是馒头还是大馍,都离不开面粉,它是主角,没了它一场戏怎么也开锣不起来。然后就水和酵母这两个黄金配角。

揉面和面这是枕头馍的最开始,但手上没些力气的这面恐怕是揉不起来的,同时要有很深的经验,这里就运用到了水的多少,少了太硬,会散揉不起来,多了太黏,那简直难以收场。唐,费冠卿《答萧建》中有写到:“搜泥如和面,拾橡半添穜。”与平日里揉面的场景不一样的是,这面不是揉在盆里,而是在案板上,然后加水快速将面拢成一起。

接着,就使用特制的铁棍轧面,将面团压扁后便撒上干面粉,不断重复。到这里的时候,又是另外两个人的活了,等到面坯变得柔软有韧劲的时候,就将面团做成馍坯,再不断搓来揉去,直到馍坯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有弹性。这个时候,一个完整成形的枕头馍基本上就已经诞生了。只差最后一步,蒸。虽说放在蒸笼里面蒸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左右,它就可以完全品尝了。但最后看到这个蒸笼的时候还是大吃了一惊。

这完全是一个超级大的铁锅,一次性可以蒸50个左右,洪胡子说他们每天都要做几百个枕头馍,因此蒸笼的锅一定要大,这样才能快而又省时。当时不禁愣住,一个还没蒸的枕头馍体积已经不小,但蒸之后经过膨胀,这该是多大?难怪叫做枕头馍,真是一点儿也不含糊。洪胡子说,枕头馍虽然大,做法比较粗糙,不及其他美食菜系相当注重色味细节,但它的吃法却是一点儿也不粗糙,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优雅。提到西餐,人人都会想到绅士和淑女之间的刀叉礼仪,它完全是普通老百姓所不具备的优雅,但又是当今老百姓所去追求的生活质量。当西餐变成不再是上流社会的地位象征,它自然要融入平民生活当中,却依旧是优雅。所以,粗狂而柔软的枕头馍就给了吃货们一次优雅的转型。

它与西餐中的面包吃法是一样的,切片,但随后涂上的可不是黄油,而是豆瓣酱或是卤黄牛肉,这些普通又平凡的人间辅料,被夹在枕头馍片中间,再轻轻咬一口,这味道绝对是香得想象不出来。而这种吃法在阜阳颇是流行。人们真是享受了优雅的同时又十分的接地气的吃到了如此不娇作的美食。

然而对于经常旅行的人而言,如果身上带一块枕头馍估计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旅途中又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枕头馍绝对是个好东西。有时候为了拍一组好片,尝尝是饮食不规律,错乱了吃饭时间,因此枕头馍就完全“拯救“了这憋屈的胃口。饿的时候咬几口,不饿的时候就放在包里,既不会发霉也不会变得僵硬。可真是老少皆宜,居家旅行的必备佳品。

子承父业,如今洪胡子的儿子也在帮着父亲一起继续传承着这道粗狂而又优雅的美食之旅。

文章来源: 阜阳在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