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真的不怕吵到人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鸿章临死前说过要防俄不防日吗是真的吗 中国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真的不怕吵到人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中国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真的不怕吵到人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2024-06-30 0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夜晚一直是无数人休息的时间,几乎大部分人都会收起工作,安静的进入梦乡。但是在我国古代,却总有人在深夜敲锣打鼓,这种行为就叫作打更,那么古人真的不嫌吵吗?又为何要设置这样的工作?[听歌]

古代的夜晚

打更这项传统,可以说是流传已久,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步存在,当然为什么会设置这样的职业,也与古人的作息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我国古代,并没有如今这样方便的用电以及管理,所以古人一般都是日落而息,并且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夜间都会设置宵禁,所以古人的休息时间一般都特别的早,一般晚上7点,就会放下工作休息了。

在古代,人们只要太阳升起,听到鸡鸣,就会起来劳作。基本凌晨3点就要工作,哪怕是皇帝亦不例外,3点就要准备上早朝。

而就在这一段难得的休息时间当中,却每隔1个时辰,就会响起敲锣打更的声音。如果放到现在来说,那肯定是十分的吵闹,恨不得过去给人两拳,但是在古代,打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打更报时

在我国古代,采用了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但是真正了解什么时候,那基本只能看天了,毕竟在当时,并没有做到家家户户有表。

如果是乡村的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太阳升起正常工作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城内,就无法这样判断了,而且由于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也会不一样。

虽然在古代,我国有着如日晷、滴漏等计时的方法,但是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大部分人还是很难确定具体时间,所以为了能够准确的报时,也催生了打更的出现。

古代每晚打更一共有五次,又叫做打五更,分别对应着五个不同的时间。而且根据时间的不同,打更所采用的频率也有不同。

首先第一次,就是在戌时,也就是晚上7点进行打更,由于晚上有宵禁,这个时间段也代表着,要全部回家,准备休息的意思,所以又叫打落更,声音一快一慢连打三次。

而之后就是每一个时辰需要打一次,我国古代一个时辰等于如今的两个小时,所以从7点首更开始,到凌晨3点的五更结束,几乎中间每隔2小时,都要响一次。

当然,这也催生了我国的另一种计时制度,那就是按更数,确定夜晚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半夜三更,代表的就是11点。

虽然在现代的不少人看来,晚上11点,那正是放飞夜生活的美妙时刻,但是在古代,那已经是真正的深夜了,必须该赶紧入眠了,加上比较迷信,就催生出了三更闹鬼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会在5更停止,那是因为此时,已经是古代开始工作的时间了,最后一更采用了一慢四快的频率,也是在告知人们该起床工作了。

而此时的夜间也正式结束,自然就不会在打更了,当然也有说法是:打六更,容易招惹天鬼,不过都是封建迷信罢了。

当然在白天也有报时的方法,比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一个负责计时的人存在,这就是当时的计时官,而像这样的在古代还有如“壶郎”、“壶人”等职业。

那么说回来,打更每2个小时都要响一次,难道古人真的不吵吗,答案是否定的,毕竟敲锣声在外面响,当然会听到的,不过这也是古人在有意为之。

防火防盗防寒流

古代打更采用的是铜锣,声音自然是非常的响,所以自然也会影响到百姓的睡眠,不过这也是有意为之,毕竟除了报时以外,还有着很多其他的作用。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直是我们在很多影视中,常见的打更台词,所以从这之中,我们就能看出来,打更还有着提醒人要小心火灾的功能。

由于古代,没有如今的电力系统,采取的大多都是利用火焰来照亮,譬如灯笼、火把等。同时我国古代,所采用的房屋家具大多为木质,很容易因这样的明火,导致火灾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季或者秋季,这种比较干燥的情况下。

所以为了能够防范夜间发生火灾,自然就利用打更时,进行一个提醒的作用,如果天气过于干燥,也会通过更夫之口,用口号进行提醒。

而除了火灾以为,更夫还有天气预报的功能,比如告知人们天气是否寒冷,需要多加衣物或被褥;亦或是提醒人们该睡觉了,早睡早起对身体有帮助等。

并且打更,也有着相对应的口号,比如提醒天冷的“寒潮来临,关灯关门”;告知宵禁开始,该关灯休息的“早追早起,锻炼身体”等

当然仅依靠更夫的叫喊与敲锣声,并不一定会将人完全叫醒,但是多少会让睡眠中的人,听到一些声音,并在深度睡眠中唤醒,从而更注意到身边的动静,可以更快的发现火灾。

实际上,打更的声音,除了普通百姓能够听到,对于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自然也有着不小的震慑作用,所以还有了一个防盗的功能。

小偷在偷东西时,基本都是极其敏感的,精神保持着高度的集中,而更夫的锣声,自然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惊吓。

而且由于锣声较大,也很有可能会惊扰到正在睡眠的居民,其中也不乏正在遭遇盗窃的人家,所以也会让他们有了一些警戒,很可能就发现了有人偷盗。

更夫在打更时,几乎都是在外转圈,很有可能就发现了罪犯的作案行为,而且一旦被更夫发现,那估计也是衙门1日游了,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打更也成为了防止犯罪的一环。

当然除了防火防盗以外,打更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驱鬼。最早的打更,源于古代的巫术,通过锣声达到镇邪的作用。

尤其是在深夜当中,我国古代一直视夜晚,为阴气最重的时间段,很容易就出现了撞邪、闹鬼等问题,所以打更也就充当了辟邪的作用。当然这也不过是封建迷信,但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化。

打更人

打更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化,自然也就出现了这么一批人呢,他们就是更夫。不过实际上,更夫的工作也是有些悲催的。

更夫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先秦,但真正成为一种正规职业则是在汉朝,并且成为了一种所谓的“公务员”。不过虽然吃的是官粮,但是更夫这口饭却并不好吃。

打更一般都是2个人行动,手持铜锣在夜间工作,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办法去休息。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太阳落山就要休息,更夫基本只有夜班。

而且还要时刻注意这,计算时间的滴漏或者是燃香,每到指定的时间,都要出门打更。到了冬天,还要冒着寒冷值班。古代的保暖手段不如现在,这种值班生活还是相当难受的。

同时由于古代夜晚事情比较多,打更也需要注意很多,毕竟一旦不注意,出现打错更的也是常事,毕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工作没干好还是挺丢人的。

在古代就有许多,嘲讽更夫工作没做好的句子,比如“落手打三更”,“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等,都是在说他们工作没做好。

不过作为一个,在古代少数上夜班的工作,更夫还是有着不小的压力,毕竟在当时,大部分人呢还是比较迷信的,有一些风吹草动,都很容易以为是闹鬼了,这也是很考验更夫的心里素质,所以更夫只选用成年的男性,用阳刚去克制阴气。

当然鬼怪都是迷信,但是罪犯或者政变确实真的,如果在工作中,无意间碰到哪一个犯罪现场,很容易就被杀人灭口。或者是看到锦衣卫、叛军执行秘密人物,那就真的是死路一条了,毕竟在当时,普通更夫的性命,自然也是不足挂齿。

好在如此特殊的工作,自然也有不错的福利。作为吃官粮的,基本都由当地的州府县衙发工资,不过具体能拿多少,还是要看当地的财政情况。

如果实在京城或者是商业大城市的话,那更夫的福利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是边远地区,自然也是有些悲催的,毕竟不仅工资不高,还十分的危险。

虽然更夫的职业,看起来并不那么的好,甚至有些低贱,但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也出现了不少的知名人物,比如孙达成。

孙达成出生于清朝,青年时在澳门做了一个鞋匠,之后回乡种地。由于生活贫困,孙达成一个人干了三份工作,种地、修鞋、打更。

就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孙达成抵押房地,也要供长子孙眉去美国进修,并在其不断的努力下,成为了当时优秀的华侨资本家,而孙达成的二儿子就是中国革命的的领军者孙中山先生。

可以说作为普通的更夫和农民,孙达成依然十分的远见,并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而他打更所用的锣,也被存放在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中。

实际上一直在民国时期,打更都依然存在,这个古老的职业,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并衍生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打更人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享受到了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也不需要像过去一样,依靠更夫来提醒时间了。

并且火灾、偷盗等问题,也有了更加稳定的管理方法;至于什么镇鬼驱邪,自然也成为了一种封建迷信。

如今我们很难在现实中看到这样的职业,也不会在有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规则,夜晚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

而更夫却并没有消失,他们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符号,不少的电影和小说中,经常会描写出一个打更人的形象,体现出古代社会中的细节。

同时不少的古镇或者景点,也会采用甚至一个扮演更夫的人,来展现出古代生活的气息,这样也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更夫真的成为了,我国古代夜晚的一个符号。

不过回想过去,在曾经的封建时代下,当时的人们能想到采用这种方式,将报时、辟邪、天气、预防火灾和打击偷盗等行为,结合在了一个职业身上,也不得不说也是古人的一种别样的智慧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