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 20220505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专家就职李宁公司鞋研发部门。Q:李宁䨻科技特点如何?和其他品牌的科技有何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宁䨻的使用寿命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 20220505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专家就职李宁公司鞋研发部门。Q:李宁䨻科技特点如何?和其他品牌的科技有何区别?...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 20220505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专家就职李宁公司鞋研发部门。Q:李宁䨻科技特点如何?和其他品牌的科技有何区别?... 

2023-11-09 2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思维纪要社,(https://xueqiu.com/6610169693/219809111)

20220505 李宁产品开发专家交流纪要

专家就职李宁公司鞋研发部门。

Q:李宁䨻科技特点如何?和其他品牌的科技有何区别?

A:李宁䨻,具体材料是超临界发泡Pebax材料工艺的中底,我们申请了科技名字较李宁䨻。材料优点是轻+弹,之前二者难以兼顾,但随着超临界发泡、E-TPU、Pebax材料出现,我们成功解决了轻+弹上工艺的平衡点。

这种材料最先是阿迪和巴斯夫合作研发,有10年专利期保护。到期后,耐克、李宁、特步、安踏等陆续跟进科技,只是在材料配方和科技命名上,大家进行了局部调整,将之变成自己独有的科技。

但各个品牌技术如阿迪boost、耐克ZoomX、李宁䨻、安踏氮科技、特步动力弹等,在在轻弹的特性上差异不明显。因此随着这一工艺的推广,轻+弹成为市场主流,目前市场上头部品牌都在推这个概念。市场上,消费者也对轻+弹进一步追捧,造成主流品牌也必须进一步朝着轻+弹研发。因此相信这一科技的推广商,至少还有3-5年时间可以推。阿迪的boost 10年在推,现在还是在推,因此超临界发泡工艺有生命力作为主流科技。

各个品牌把这个技术放在旗舰款,产品力上,基本都满足轻+弹特点,材料特性就是鞋子的特点,因此不同品牌差异不明显。我们的运动科学研究中心把不同品牌鞋子找体育学生进行试穿测试,大家打分是类似的,10分计差异在1分以内。

Q:各个品牌会微调科技,具体看李宁和其他品牌差异如何?

A:材料特点主要是轻+弹,我们找人测试也是关注这两点,这两点的差异不明显。其他的我们没有很多比较。

2019年的测试,李宁产品和耐克阿迪产品,差距在1分以内,约0.7-0.8分,和二梯队的安踏、特步也差不多,差距1分以内。因为旗舰款产品上大家差异都不明显,考虑所有功能的整体评分大致都是在8.5-9分之间。

Q:除了鞋子中底科技,其他部分科技差异如何?

A:鞋子科技集中表现在底部,底部科技90%集中体现在中底方面。这是各大品牌集中发力中底的原因,相对于中底来说,其他科技更新速度没那么快,也不会那么重视。

李宁在中底之外还有胶底,鞋面防水透气的尝试等。但鞋面科技点没有那么重要,而底部是各品牌竞争的重要区域,因此每年会推出一些科技。

Q:是否不同品牌的产品力和功能属性相差已经不大?

A:技术和产品力层面,目前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差距在缩小,可以说在同一个起跑线。一方面,阿迪耐克就是在大陆工厂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在大陆鞋厂,国内品牌也能用。因此技术层面差异,各个品牌越来越小。

但另一方面,差异在体量,阿迪耐克国际品牌,每年产销量远远多于国内品牌,因此体量上可以做更多推广,营销可以签约更多运动员,让更多消费者认识产品。国内品牌也在做,如安踏国际化在提高,后续国产品牌也需要走向国际化。

长期讲,国内看到国产品牌超越了阿迪,未来3-5年国产品牌有希望超越国际品牌。但国际上看,国产品牌国际化步骤远远没有交够学费,李宁2013年的尝试很失败。

Q:目前鞋底的技术是否发展到了瓶颈?

A:阿迪炒Boost要20年了,但还是没有能完全替代的。因为鞋子科技部分的研发创新水平,始终取决于化工方面的研发创新水平。Boost最早是巴斯夫研发的材料,和鞋子无关,是阿迪投入大量资源,从机器、设备、工艺标准开始从0开发而来。今天为止,还有略微瑕疵,达不到传统中底的黏着力水平。

这几年推动的科技确实有点天花板,因为第二代boost材料,目前还没有找到。化工的研发还没有能力推出,因此各个品牌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努力。

我们李宁也在寻找下一代科技,轻+弹是市场的卖点,现在被消费者根深蒂固的认为,是鞋子必须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始终会向这个方向发力。

但下一代轻+弹技术可遇不可求,有一定必然性,但更大的是偶然性。就像阿迪达斯的boost一开始也不知道能够做鞋子。当时巴斯夫找到了我们李宁当时研发创意总监,但确实没有这个洞察力和足够的财力,去支撑项目的研发,最终跟我们擦肩而过。

然后巴斯夫也找了耐克,但耐克也是一样错过了。最终才是阿迪那边一个创意团队立项之后,经过两年半左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才推出市场,成为爆款。

下一代技术就像窗户纸,捅破之后非常简单,但之前没有办法。也许现在这个材料就在某个化工厂里面,但还需要有能力开发成鞋子底部材料,因此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Q:䨻丝做鞋面在功能性上有什么更好的地方,成本如何?

A:李宁䨻,成本相对高,因为Pebax和E-TPU材料价格在高位。我们保留了局部轻弹功能,做了低配版本,也试做了䨻丝鞋面。

主䨻丝鞋面的主要特点是轻质化,因为弹力在鞋面没有那么强调。由于相比底成本有大幅下降,才能在鞋面大幅推广。原因在于鞋面面积大,用量比底部更多,只有降成本,才能推广。

Pebax等化工原料价格不重要,我们是以成品底的重量计价,3个月变动一次。单纯的䨻中底,一双大致30-40元。随着量推广,价格在下降,比去年下降大致5-10%。

䨻丝鞋面的价格取决于使用的位置和面积,也有不同工艺,一双20元左右,片状的一双15元左右。

Q:含䨻科技的超轻19,其中䨻的成本占比多少?

A:李宁的出厂价,是售卖价/(4-4.5),加价倍率4-4.5。因此成本大致125元左右,其中底的成本占比60%,大约70-80元。

加价倍率,不同产品基本一样。但产品经理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微调分配,大定价倍率可以略微降低。

Q:超轻19目标订300万双,订单量提升是否会让成本下降?

A:我们先有鞋子再有订单,订单量决定不了成本,成本是决定了销量和市场销售。

李宁目前产品价位段600元,运动鞋比较难卖,已经快到了天花板,这个价位的潮鞋比较好卖。300万双,在成本上也没有妥协的,但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微调。

Q:中国李宁有产品老化现象,目前产品如何调整?

A:我们在推出新产品,无后跟鞋子、潮鞋等。调整上,我们重视市场动态,做新规划。每年有市场调研,根据数据做产品分析。

中国李宁也是按四季产品设计升级,但是按照两季来订货和售卖,SS+FW分别合并。

我们知道产品有视觉疲劳,潮流确实不好把握,长期流行比较难,现在就是视觉疲劳期。如果没有新东西推出,品牌认知度会慢慢降低。

所以大货上,我们在功能性努力,为品牌创造更高口碑。而中国李宁是潮牌,只要满足最基本通勤的运动功能就好,不会做极致功能性产品,现在确实逐渐疲软,丧失之前的动力。现在不确定如何调整,潮流难以把握。

李宁1990是细化产品,目标人群不同,在产品特色、价位段上又有区分。

Q:今年Q3-Q4和明年,哪些品类的那些产品会不错?

A:跑鞋领域,䨻肯定一直比较好,是公司主推,资源也会有倾斜。其中超轻系列是长青款,现在研发的第22代也和䨻,因此肯定也会好。其他的如CBA篮球鞋,韦德之道等也会卖得比较好的。功能性产品会卖得越来越好。

中国李宁上,虽然设计有一定疲态,但设计师不断想办法解决,未来2-3年大有作为,最终的疲态可能要在3年后逐步体现。

Q:目前䨻的发泡喷出来,良率能做到多少?

A:现在基本93-95%,不良频率5-7%,相对传统技术的98%良率还是要低,因为目前科技还是有一定瑕疵。

Q:上游除了巴斯夫,还有哪些化工厂有合作?

A:主流的化工厂,如巴斯夫、拜耳、陶氏,国内的万华等都有合作。只要涉及化工产品,都会和主流化工厂打交道,例如橡胶、TPU等材料。

目前没有材料,是专门某家工厂供给,也没有独家供应,我们旗下工厂也可以用巴斯夫,各家没有专供或者界限。

Q:下一代材料有哪些机会可以开发?

A:不好预测,目前没有看到替代和希望,我们会①紧密和化工头部公司跟踪前沿产品。②本身供应链上,合作成品鞋厂进行研发评估,每年考核研发分数,考虑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概念。③找配合过的科研院校,如我们找过北航和大型企业的创意中心,做头脑风暴等。

内部我们有创意研发材料中心,各方面收集信息来立项。

Q:目前市场上除了发泡科技,其他还有技术受专利限制吗?

A:基本都开放了,air bag也开放了。新科技现在是瓶颈期,很多品牌主推的都是打补丁的小卖点,想boost一样的创新产品没有发现。

Q:李宁研发人员、组织架构近年来如何变化?

A:李宁研发组织架构,基本每2-3年,随着公司整体架构调整变化。因为李宁高层调整后,价格也会有调整。研发层面,2008-2013年待遇很好,后来公司也始终坚持研发,只是困难时期会减少一些研发费用。研发相对也是比较稳定的部门,离职也比较少,只要2013年裁员。

研发部门是按照品类划分,鞋子只有一个部门,叫鞋研发创意系统,2019年前叫做鞋研发部。调整后,从一个部门单位变成了一个系统单位,领导层级从总监级变成了总经理级,看得出公司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有更多资源倾斜。

Q:李宁、安踏、耐克等科技,都是基于发泡吗?

A:TPU发泡和Pebax发泡,Pebax对应的材料是高弹性热树脂材料,不是尼龙的一种。

TPU、Pebax、尼龙都不同,但都是热塑性材料。

尼龙12等的主要问题是太脆了,难以在鞋底取代TPU和Pebax。

Q:李宁研发组织架构如何?KPI如何设置?

A:①SSRC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专门做功能性测试用。不同品牌的科技对比,就是这个部门牵头做的测试。

②研发创意材料中心,去各方面找新材料,部门是发掘中长期研发材料的立项,到鞋子验证,再推出到市场。目前有6个人,其中2个材料学博士,有一个从北航挖过来的,人员配置比较高,部门也很重要。其中还有2个设计师,他们对材料敏锐度较好,还有2个高分子研究硕士。这个部门是整个系统里面学历最高的部门,会找创意机会。

③下面还有,鞋研发化工工程师,局限在化工,跟中底配方打交道比较多。

KPI考核上,一直比较模糊,有KPI也不好评分,因为没法量化开发成功产品产生的价值和贡献。如果长期没有好项目,没办法打分。一般是主管部门的主观印象打分的,存在关系分的因素。

Q:李宁未来新科技平台如何?是否是继续将䨻向中低端产品延伸?

A:除了延伸中低产品,轻+弹方向,没有大创新。但其他还有篮球的超弹、一些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等项目。环保上,我们在做提升降级回收比例。还有其他打补丁的研发在做,在现有科技平台强化某个优势。如绝影是碳+超临界发泡。

自动化的技术,不只是广西工厂,配合的工厂也有小规模试做。

Q:鞋子研发+设计共多少人,负责哪些工作?考核和产品销售是否有关?

A:公司研发部门2003年成立。研发部门没有专门设计师,设计师是专门为大伙服务的。我们的合作,是有交接的节点。研发的产品一旦成熟,会去找产品经理做推广,由他决定最终能否上市。一旦产品经理接受上市,我们的研发流程,会变成大货开发的流程,我们的这些研发人员会去做大货的开发。

这一步,有大货设计师进行交接工作,设计师出大货开发的设计图,由我们研发部门的开发人员,按照开发的流程做到一选样品、二选样品、三选样品、订货会样品。随后拿单,再做确认型样品,跟生产部门交接。

我们的研发主要负责新材料、新结构、新概念、新工艺。研发产品成熟后,也是研发同事去做大货的开发。只有熟悉过研发产品的同事参与到后续的开发过程中,才能更加顺畅,因此研发的同事兼具研发和开发的两项功能。

KPI和销售有关,但因为成功概率不确定,项目时间节点,研发和销售情况的归因说不清楚,因此考核基本上模糊化了。大货开发的同事,每周期的款式做好作差,是有明确的比例数字,而我们没法确定。

Q:阿迪2019年推出了4D打印技术如何?终端反馈如何,为什么没有声音了?

A:4D打印是科技噱头,用4D打印作出鞋子,但穿着体验很差,相对于传统中低,产品很硬很脆,很不舒服,不能替代传统功能鞋。因此雷声大,雨点小。

4D打印的确是前沿科技,但局限于打印耗材。打印成品鞋,鞋面可以解决,但中底按现有耗材,不能兼顾轻+弹。4D鞋子,远远没有达到普通穿着功能。

Q:3月阿迪开了创新大会,他们的新品是突破性的,还是小补丁?

A:倾向于打小补丁,阿迪没有公开太多信息,肯定没有革命性的研发材料突破,应该是将以前的材料去打小补丁,稍微改动之后再推广。

Q:产品开发偏偶然,但耐克科技迭代节奏更好?他们背后的开发体系差距在哪里?

A:和公司运营理念有关。阿迪是德国公司,比较严谨刻板,对产品迭代功能性看中。如果产品达到公司标准,才会推向市场,因此产品迭代率比较低,只有做到极致才推出。

耐克营销能力强,对产品力表现有80-90分就可以放心退出市场,因此迭代很快,很多产品不是很成熟,还存在瑕疵就推出了,但看起来迭代速度很快。

Q:PUMA、匡威、asics等二线品牌在国内较弱?为什么近几年材料升级过程中比较慢?

A:Acics、NB等在专业领域,特别是跑鞋领域,他们的口碑很不错,在跑圈销量不错但这部分人群的比例较低。

Puma和匡威,战略上对品牌重视程度不高,研发创新力度不够,因此原创能力较弱。产品表现力逐步削弱。长期看,中国占有率在下行。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都没有很好作为,其他市场也不是很好,逐步可能被市场抛弃,甚至破产。

Q:如何前瞻预判鞋子新科技的成功概率?

A:是系统工程,不是产品利好就能卖得好,还需要市场方面的努力。如营销推广、明星代言,产品让利等。李宁也是在跑鞋领域沉淀多年,才坐了起来,因为在消费者口碑里面传递速度非常慢。

Q:阿迪多年boost消费者已经疲倦,为什么还要跟进?之后我们有哪些储备?

A:消费者喜欢,做好轻+弹产品很难,而且别人有的,我们肯定也要有。不然消费者会质疑我们的实力,所以我们跟进boost做了䨻科技。

我们跑步、训练、篮球、运动生活四个品类都有小补丁的规划。首先是䨻科技的推广,把顶级䨻配置减配下放到中低端产品,因此有超轻、赤兔等产品,在更多品类中运用。

剩下的李宁云、李宁弓、李宁弧基本已经边缘化的科技,未来还是在䨻科技打补丁。

䨻科技2017年就开始做,2019年9月正式上市,经历了两年半左右时间验证,其他顺利的项目,需要1-1.5年左右。䨻丝就是1.5年。

Q:李宁研发中心调整?

A:有规划,可能去上海,也听说可能去广西去。李宁的决策消息很多,实际落地的未必和最初一样。但公司内部确实有单独建设研发基地的想法。

因为现有架构洪总下面有一部分人,可能又有营销职能,又有研发职能,是历史问题,现在要单独拎出来。如果成立独立基地,肯定要招人,如果新地址和老员工冲突,人员可能也有调整。

新地点建设研发中心的目的,是因为目前研发的局限性,各个部分是分开的,开会还要开视频会议,沟通效率低。

Q:洪总退休计划?

A:不是近期的消息,从钱总来了之后,一直有流传小道消息,但应该迟早有这么一天。

Q:消费者选择时,功能性考虑占多大比重?

A:我们调研的结果是,消费者考虑①颜色、视觉效果是第一位,首先把消费者眼球抓过来的就是由产品颜色决定的。②其次才是功能性、结构、线条。

#李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