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茵:希望澳门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卉茵年龄 李卉茵:希望澳门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

李卉茵:希望澳门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

#李卉茵:希望澳门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习之余,李卉茵还一直致力推动昆曲。2020年,她创作了《梦影·牡丹亭》,这是首部讲述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探索澳门地区得到灵感启发的剧作。该剧将600年古老传统的昆曲文化题材结合现代科技下的影像化以及灯光新媒体技术呈现。

澳门因特殊的历史经历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同时包容了葡萄牙文化等欧亚多国多元共融特色文化,具有中西交融、多元开放的独特气质。李卉茵深受这一独特文化的熏陶。她自小生在广州西关人家,长大后移居澳门,四分之一的法国血统让她独具异域风情,但她一上戏妆又会被人错认为江南女子,一开口更是一口纯正的昆腔。

至于为何如此钟情戏剧?李卉茵对南都记者说,“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我觉得是戏剧选择了我,我要做戏剧的推广人。我之所以付出这些努力,是希望澳门人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席之地,希望在百年之后人们谈论起中国戏剧史或者昆曲史时有我这个人。”

对话

“昆曲带给我的是一种底气,我会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南都:作为一名澳门人学昆曲,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李卉茵:学习昆曲对我来说是挺难的。首先是语言,我平时讲粤语,学江浙腔的昆曲首先要过语言关。我的恩师、著名花旦裘彩萍老师,她一字一句地带着我念。老师常开玩笑说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像外国人在说中国话。经过名师指点和努力,我现在唱起来还算挺有味道的,完全不像一个讲粤语的人的唱腔了。我学习昆曲十年,觉得非常幸运,能在生命中找到这样一门完美的艺术。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昆曲推广人,昆曲带给我的是一种底气,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会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南都:是什么契机让你创作了《梦影·牡丹亭》?它讲述了什么故事?

李卉茵: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查阅了许多文献,发现了汤显祖来过澳门这段历史。我发现汤显祖和他创作的《牡丹亭》与澳门存在着很深的关系。汤显祖在澳门有他的诗句为证,如《香墺逢贾胡》等。居澳期间,传教士利玛窦也和他有过交往,并留下记载。汤显祖的《牡丹亭》的男主角柳梦梅是中国戏曲史上难得一见的广东人,剧中写他游历到香墺,其实就是到了澳门。由这一点可以推测澳门对汤显祖而言是很重要的。

汤显祖来澳门的时候,澳门已经有了许多外国人。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或许正是澳门这种中西文化结合的环境让汤显祖有了新的收获,打开了新的人生视角。在我看来,《牡丹亭》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才子佳人戏,杜丽娘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一样,知道缘分不可圆满便甘服闺训,她的死亡正是对于自己不自由境遇的激烈反抗,或许这种反抗就蕴含着汤显祖对自己被贬的感悟。汤显祖是在笔下寄托了自己最大的勇气,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我作为澳门人以及昆曲爱好者,是有义务将这段重要的历史补充回来、向世人讲述澳门与中华文化的深沉渊源的。

南都:《梦影·牡丹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突破?

李卉茵:最初的剧本是我自己写的。我看了《暗恋桃花源》,觉得“戏中戏”形式非常有趣,便想到用“戏中戏”的方式既写下汤显祖来到澳门的故事,也插入我最喜欢的昆曲《牡丹亭》的片段。这实际上是一个“二次元”的空间。譬如主舞台是老年的汤显祖在写书,子舞台则上演《牡丹亭》,也就是他书中的世界。出于让大家都来看看澳门美丽风景的私心,我在其中插入了许多澳门的风物介绍。

《牡丹亭》作为千古名著流传至今,有很多版本的演绎,但穿插汤显祖自己的故事,我们是独家。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他要这么写《牡丹亭》,我们这部剧就补充了这个历史,给欣赏《牡丹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全本昆曲《牡丹亭》很长。但《梦影·牡丹亭》是昆剧与话剧元素相结合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灵动有趣,能让那些不轻易进剧场看昆曲的人比较容易跨进门槛。

“后生皆可爱,青年永向前”

南都:请介绍一下由你主导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

李卉茵: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的成立,《梦影·牡丹亭》可以说是一个契机。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很多戏剧人或者爱好者,无论是不是院团人士,都存在与外界缺乏沟通的情况。于是我们希望成立这个协会,为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彼此认识、交流的平台,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戏曲传播这件事可以“1+1>100”。

我们邀请了广州前市长黎子流当协会总顾问,他亲笔写下题词“后生皆可爱,青年永向前”。我很认同他老人家的题词,我认为青年就是可以做出许多创新的一群人。一群志向相同的人一起做事,总是会很积极的。所以自协会成立以来,每个月都有大事发生,比如8月《梦影·牡丹亭》在广州演出,叫好又叫座;9月以《同心结》摘下了“群星奖”;10月《郑家夜宴》在澳门上演了。

目前协会有100多名会员,来自粤剧、京剧、昆曲、话剧、音乐剧等领域,从台前到幕后的工作人士都有。

成为获得“群星奖”的首位澳门人

南都:你参加的《同心结》获“群星奖”,有什么感受?

李卉茵:澳门能够参加这一国家级的赛事,前所未有,我也感到荣幸,同时希望借机展现澳门的风貌。我想让大家知道,虽然澳门很小,但我们对祖国的爱一点也不会少。澳门人参与角逐这样的奖项,也是不会输阵的。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创作团队正好缺一名澳门籍演员,我虽然家在澳门,但公司在广州,而且我的时间也比较松动,方便排练。更重要的是,我有唱(昆)曲的经验,粤语又是母语,便想尝试一下南音。再说能代表大湾区去竞逐全国奖项的机会太难得了。为了排练,我半年多时间经常往返广州与澳门两地,早上8点从澳门坐车过来,排练一天,晚上又要赶回澳门,应付第二天的工作。

剧团里面只有我走过那么多次港珠澳大桥,未通车之前我甚至徒步走过港珠澳大桥。《同心结》里有句唱词是:“早上在澳门喝茶,下午到铜锣湾shopping。”这种事因为港珠澳大桥建成了,我便真正地体会过,有自己真实的感想了。唱词中还有一段内容是关于澳门“天鸽”台风的。我亲身经历过灾情的严重,也参与了义工工作,扫街、送饭送水,我为填词老师提供了许多照片和素材,帮助他把歌词写得更加“入肉”。

策划制作澳门首部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

南都:请你谈谈《郑家夜宴》的创作动机?

李卉茵: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父亲郑文瑞1869年修建,有60多间房,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大型中式民居之一,它也是我从小到大经常去的一个地方,我还在那里举办过汉服活动和游园会,对它很熟悉。今年是郑观应诞辰180周年,郑观应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言行影响了许多中国人。他在澳门居住了7年,他的《盛世危言》也是在郑家大屋创作的。实际上,这为澳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亮点,让人们能够在郑观应真正居住过的地方亲自感受。我们想要认真将澳门这段“威水史”反映出来。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与南光集团携手打造了澳门首部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我们打算演出50场,这在澳门前所未有。

除了重返历史现场外,《郑家夜宴》的亮点还在于添加了“剧本杀”的元素。每一名观众都是受邀“宾客”,各自身份不同。他们将会在宴席上与许多历史名人见面,演出过程中演员会要求观众去完成某些任务。我们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形式更生动地向观众讲述那段历史。另外,我还是中山市政协委员,今后,我们还会和中山联动,《郑家夜宴》既在澳门演出,也会到郑观应中山故居演出。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黄佩琳

视频:N视频记者 马青 实习生 洪若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