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课(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朗读技巧主要有 大师课(1)

大师课(1)

2023-10-19 0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语调平稳,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语句音高变化不明显)。

一般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庄严等思想感情的句子。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刘坚《草地晚餐》)

3、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已》)

(二)升调(↑)——语句音高由低逐渐升高(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

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契诃夫《变色龙》)

2、“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杨沫《坚强的战士》)

3、……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高尔基《海燕》)

4、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沙叶新《陈毅市长》)

(三)降调(↓)

——语句音高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

这种语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祈使、允许和感叹等感情:

在普通话语句中降调出现频率高。

1、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冰心《小桔灯》)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已》)

3、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4.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荔枝蜜》)

(四) 曲调(↑↓)

——语句音高曲折变化,对句子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

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

1、“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鲁迅《故乡》)

2、“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鲁迅《“友邦惊诧”论》)

三、关于语调的几点说明:

1、朗读中的语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较为复杂的问题,上面分的这四种基本类型,只是一个大体分类,或者说是对语调的基本情况的一个大体描述,只是一个框框,给语调分类也决不是硬要把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强行纳入一些简单的公式。

2、不要把这里说的语调类型同书面语中的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类型完全等同起来。书面语中的句子的语气类型远不能概括口语中千变万化的语调。

3、朗读中的语调在其表现中,始终是同断和连,快和慢,轻和重等联系在一起的。

4、朗读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性主要是通过语调加以体现的。朗读语言同生活语言的主要之点就在于语调。

生活语言当然也有语调,但那种语调一般是没有多少起伏变化的,显得自然、从容。而朗读语言的语调则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从而能使语意表达得更加顺畅、明晰、突出。朗读中一旦失去这种富于变化的较为明显的语调,它就无异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了,实际上,朗读也就不存在了。

5、朗读中的语调的表现又不同于艺术表演(如朗诵、话剧表演)中的语调的表现。表演语言的语调带有明显的夸张性、表演性。如果把这种夸张性和表演性搬到朗读中来,使朗读时的语调奔突跳跃,大起大伏,这就会使朗读显得既不自然,也不真实。朗读中的语调介于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没有语调的起伏变化固然不行,起伏变化过大同样也会失去朗读的特点。

综合练习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而在一般情况之下,人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态度,有一种基本状态,并不会出现大的起伏。这也就是说,语调的变化,是在一种基本语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语调是在中音区进行的。那些表现高昂、激越、紧张、热烈、愤怒、仇恨等情绪的语调在高音区进行;而那种表现低沉、悲哀、凄凉、沉痛等情绪,一般在较低音区进行。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谈谈语调的训练。一般的语调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把握重音

重音也叫重读。在口语表达中,它有强调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语句中的词语在语义上并不是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它们有主次之分,有轻重之别。表达者有意对那些重要的语词或音节加以强调和处理,这些词语或音节就是重音。

把握重音的关键是找到重音的确切位置,这就需要明确讲话的重点,弄清话语主旨,真正把握每句话的表意重点——表意的重点词语往往就是重音的位置。同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的移动,表意的重点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今天我来这儿讲课”这句话,重音不同,语意就不同: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不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别人来)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明天在别处讲)

今天我来这儿讲课(不是来聊天)

由此可见,重音的位置对语意有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重音,是准确表情达意的关键。

2.巧设停顿

停顿是指语言顿挫。它在口语表达中至少有两个作用:首先,停顿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它作为话语中换气的间隙,既是表明上句话的结束,又是下句话的前奏,以此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其次,停顿能使口语抑扬顿挫,它以间歇的长短、一定时间单位里次数的多少,形成讲话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和重音一样,停顿的位置不同,一句话表达的语意往往也会不同。比如“她了解我不了解”这句话在不同的停顿之下就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她/了解我不了解?(问是否了解自己)

她了解/我不了解。(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承认自己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想证实她了不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不相信别人了解)

她了解我不/了解。(明白别人了解)

可见,停顿要得当、得体,应当根据传情表意的需要合理设置停顿。巧设停顿可造成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训练有素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往往善于利用语句的停顿,让听众去思索、回味和期待,以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

3.善用语调

语调分为升调、降调、平调和曲调4种。和重音、停顿一样,同一语句由于高低升降的不同,可以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和意义。因此,在发音训练中,应有意识地结合4种语调的不同特点进行训练,以使自己的发音具备更强的表现力。

编 审:张春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