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之我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关于英语的问题 对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之我见

对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之我见

2024-03-08 1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乡市第一中学  郝爱荣

摘要: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结合笔者的英语教学和教师培养工作的经验,本文结合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和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师范生入学后的专业认识和就业指导教育、加强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活动和加强师范院校与对口中小学学校的合作与交流等建议,以期引起相关专家学者们对于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的共鸣和共同探索。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重要性、问题、建议         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小学英语基础教育的质量,结合笔者数十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在中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培养工作的经验,对于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笔者具体有以下几点观点:         Ⅰ. 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专业属于英语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交叉学科,师范院校在为英语师范生制定其专业课程时需要将两个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更需要注重教学实践。目前的情况是,对于师范院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不一定能够立刻胜任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的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注重教学实践,注重“师范”本位,才能真正培养好英语师范生。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紧缺,一线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的时间也有限,所以高校培养的英语师范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         Ⅱ. 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现存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来关于教师招聘以及对新任教师和英语师范实习生的培养经验,目前部分高校英语师范生的现存问题主要有: 英语师范生在应聘及新任教师时不能理论结合实践、不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文口语、授课课型不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混乱、课堂指令不够简洁有力、讲课缺乏带入感,甚至教姿教态、仪容仪表不符合教师的要求等等。上述问题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可以说明高校目前的英语师范生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         Ⅲ. 对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问题举足轻重,笔者结合发现的问题,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英语师范生入学后的专业认识和就业指导教育         根据笔者经验,高考分数揭晓之后,在学生们报考志愿和选择去往的城市、学校和专业时普遍较为迷茫,大多学生通过咨询教师、家长,然后结合自身成绩区间来选择,鲜有学生在报考志愿前已经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对于刚结束高三紧张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此时就有清晰的定位也不现实,那么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们普遍对于自身所学专业不甚了解甚至误解,作为专业的高校教师,很有必要在新生入学之后组织对其进行专业认识和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知己知彼,对于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专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有明确的方向,尤其是高校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英语师范专业的一般就业要求,如河南师范大学主要为河南各地市培养英语教师,那么对于各级别的城市、县城、乡镇和乡村,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各个职业选择所需面对的职业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上便是逆向思维,让学生在空闲时间较多的大学生涯中能够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注重自身培养。就目前来看,大多高校实际是仅将就业指导教育置于学生即将面临就业选择之前,笔者认为,入学之初的专业认识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也尤其重要,这样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事半功倍。         2.加强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         除了上述的对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认识和就业指导教育,高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具体而言,对于英语师范生,高校应加强对其通识教育、教师教育和专业教育一贯的课程培养体系。2020年进一步修订的新的中学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那么作为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后备军的英语师范生,则更应该以身作则,培养这四个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具体而言,“语言能力”素养对应的课程有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等,主要对应专业教育;“学习能力”素养对应的课程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析、课标研究、教育技术,也包括计算机知识等,主要对应教师教育或通识教育;“思维品质”素养对应的课程有二语习得、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主要对应教师教育;“文化意识”素养对应的课程更广泛,有英美文学、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等等常识知识,主要对应通识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高校新生入学第一年,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巩固中学已了解的基础知识,后来可以逐渐以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本科生更加注重夯实其语言能力,硕士研究生除了保持语言能力,需要进一步注重其学习能力。         3.加强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活动         随着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活动逐渐弱化,作为师范院校,主要为培养教师服务,所以师范特色活动,如三笔字竞赛、演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等不仅应该持续保留,更应创造性开展各种其他师对口范特色活动,为了与时俱进,高校也可以组织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微课比赛、翻转课堂设计比赛等以适应如今多媒体教学的主流,除此之外,班会设计比赛、劳动课设计比赛等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可能进行的班主任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在初赛环节人人参与,比如英语师范生,经过比赛的历练,对于上课的思路、流程、各种课型的特点以及英语课堂口语便能够加以练习,自然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要好,这些经历可以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工作包括应聘做好准备,最好是学校能组织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应聘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对学生的面试穿着、教姿教态等做具体的指导,据笔者观察,每年的招聘季,都有部分师范生没有事先准备的微课内容导致失去机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4.加强师范院校与对口中小学学校的合作与交流         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主要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培养教师,英语师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所以高校要加强与中小学学校,尤其是学生未来可能就业的中小学学校的联系,关注中小学对英语师范生的实践要求,也积极地将最新的理念和方法分享给中小学在职教师,加强合作,实现共赢。笔者建议,高校可以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为契机,利用在职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安排有意向提前锻炼或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顶岗实习,中小学可安排专门的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实习生快速上手,并且对学生给予考核和指导,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对于英语师范生,高校还应为其安排专门的校内实习以及至少一学期的校外实习机会,让每一个英语师范生都能深入理解中小学教师也就是未来他(她)们的工作情况,反思自身,从而自我培养,进行有针对性地努力和提高。         5.加强英语师范生的校内外实习锻炼         对于上文提到的校内外实习,笔者认为,校内实习主要是需要让学生更加清楚各种课型的授课思路,以及学生自身需要熟悉现行的英语课本和相关知识,对于各种课型,每个英语师范生需要做出课例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和考核,高校教师也应该在校内实习环节邀请校外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教学技巧专题讲座,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段和学校选择以及校外实习注意事项的动员会,为学生校外实习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至于校外实习,对应中小学学校需要安排适合的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实习,高校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也应加强与学生实习单位学校的联系,及时交流并给实习学生以指导,确保学生的实习高效和顺利进行。         6.加强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和评课磨课实践         在英语师范生在中小学学校就业之后,都会面临做课实践或是参加公开课比赛,如果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期间多进行这样的锻炼,英语师范生便能逐渐在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甚至有创造性的设计,而且他(她)们在就业之后遇到此类实践便可以快速上手。对于教学设计和试讲的实践,应尽可能确保英语师范生能够都有机会参与实践,对于改善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效果,则需要学生互相交流,甚至请高校专业的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经验型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增加英语师范生的成就感和专业的挑战性。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对口中小学学校对于英语师范生的具体要求和期待,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英语师范生,作为英语师范生自身也应当目标明确、注重实践、自我培养。这些建议和当下非常流行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结果导向的师范生培养理念不谋而合,逆向思维,反向设计,则会实现更高的效率。笔者认为这个理念非常适合英语师范生的培养,不过,目前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数量较多,高校若以OBE结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来培养英语师范生,会遇到怎样的难度,抑或能够实施到什么程度和效果,有待于高校教师们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男星, 张炼, 王新凤, 孙继红. 理解OBE: 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兼议专业教育的范式转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3: 109-115. 2.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