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 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

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

2024-06-16 1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东西说的神乎其神,其实也不是啥贵重东西,从前一般百姓家用马尾巴制作的,既抽打苍蝇蚊子,又可以用来拂拭身上浮尘的那个玩意就类似。

不同的是,拿在诸葛亮手中就是儒雅倜傥,自然而然有一种仙风道骨的范儿,普通百姓拿了,就是个寻常家居实用物罢了。

据史料记载,塵尾起于东汉。当然,它最初的用途并非是用来抽打烦人的蚊蝇的,说得直白些,这玩意一开始就是用来装13的。

据释藏《音义指归》引《兼名苑》说:“鹿之大者曰塵,群鹿随之,皆看塵所往,随塵尾所转为准;故古之谈者挥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鹿群中的带头大哥称之为“塵”,那些母鹿、小鹿的日常活动,如吃草、喝水都要以“塵”马首是瞻(准确的讲应该是“塵尾是瞻”),塵到哪里,它的屁股转到哪里,群鹿就跟随到哪里,哪怕前面是坑,是悬崖也一往无前。

世人皆知,两晋年间的士人喜玄学、好清谈,大家吃饱了、喝大了,就会聚在一起摆龙门阵,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家伙,就喜欢手中手中拿一个“塵尾”。其中喻意,自然是我是这群人中的老大,你们都得听我指挥,看我的眼色行事。

时间一久,持塵尾清谈成了两晋年间的一种风尚,最初“塵尾”还只是在谈玄时候用来装13的,发展成人手一枝时候,就算是不谈玄的时候也得手中拿一枝才行,不甩几下塵尾,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

再到后来,塵尾又成了馈赠佳品,就连土鳖石勒,也收到了王浚送给他的塵尾。从此,武夫在指挥作战时,手中也喜欢拿一柄“塵扇”了,如此一来,显得自己允文允武,岂不美哉!

据此可见,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喜欢装的人究竟有多少了。

《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庾穉恭(庾翼)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应为成)帝”。历史上庾翼是个牛皮哄哄的人物,文武双全,官拜征西将军,是东晋年间有名的书法家,曾讥讽王羲之的书法为“野鹭”。庾翼虽然目中无人,但心中还是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大小王,才会做出“以毛扇上成帝”的正确选择。

当然,庾翼供奉给成帝的塵尾不能太过简单,必须“以玉为柄”,这才符合晋成帝司马衍的身份。

苏东坡词中的“羽扇”在魏晋之际究竟有没有呢?还真的有这个东西。

据专家考证,“羽扇”最早见于东吴。

晋人傅咸《羽扇赋-序》云:“昔吴人直截鸟翼而摇之,风不减方圆二扇,而功无加;然中国莫有生意者。灭吴之后,翕然贵之,无人不用”;另有记载称“吴楚之士,多执鹤翼以为扇……大晋附吴,迁其羽扇,御于上国。”

原来,羽扇用的材料是鹤的羽毛。

据此看来,最早创制出羽扇的人应该是个吃瓜群众,羽扇其实就是东吴的地方土特产品而已,在当时并没有人使用,直到东吴政权灭亡后,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由于地域歧视的原因,羽扇在北方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挥塵尾的中原人是征服者,他们根本瞧不起被征服者、摇羽扇的东吴人。

就算是南渡之后,士人领袖琅琊王导仍然虎死不倒威,坚持用塵尾而不用羽扇。

据史料记载,王导惧内,在外面偷偷养了个小三。哪知道事情败露,被原配曹氏知道了。曹氏一怒之下,立即率人前往维权。

王导得知消息后,急忙步其后尘赶往制止。东晋年间的权贵坐的车全是牛车,王导坐在车上心急如焚,“乃以左手攀车栏,右手捉塵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狈奔驰,劣得先至”。

就算是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王导仍舍不得丢掉手中的塵尾,反而是物尽其用,拼命用它打牛屁股,结果是后发先至,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

诸葛亮即便是见过羽扇,但他会不会开风气之先,谁也说不清楚。王导与诸葛亮都是琅琊人,如果诸葛亮真的曾经是一副“羽扇纶巾”的打扮示人,那么有理由相信王导也会依样葫芦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