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早传人中国的佛经 群言

群言

2024-03-24 2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古代的西亚、南亚、南欧以及非洲,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兽,但中国却从没有出产狮子的历史。有趣的是,不是中国“土著”的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威仪和吉祥。狮子的形象成为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工艺等艺术门类中的常见题材,尤其是在雕塑艺术中,狮雕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狮子是如何进入中国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呢?

古代文献对狮子的最早记载

狮子在古代写为“师子”,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唐颜师古注曰:“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在《尔雅•释兽第十八》中,有如下记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晋郭璞注曰:“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可见,说狻猊是“师子”,颜师古是沿袭了郭璞的说法。现代学者也多据此认为狻猊即是“师子”,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尔雅》对狻猊的形态描述过于简单,与狮子的特征不太符合。《尔雅》对有些动物的描述比较详细,如“麟,麕身,牛尾,一角”等,特点非常鲜明。而对于狻猊却只说“如虦猫,食虎豹”。那么虦猫是什么样子的呢?《尔雅》说:“虎窃毛谓之虦猫。”郭璞注曰:“窃,浅也。”也就是说皮毛浅色的虎叫作虦猫,由此可见虦猫和狮子的特征差别还是很大的,况且虽说狮子勇猛,但食虎豹并不是其特性,也鲜有这样的记载。

其二,先秦的人们可能没有见过狮子。《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西游的故事,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因出自战国汲冢,被确定为先秦文献。先秦时期,中西交流困难,对周穆王西游能否到达昆仑山,人们是有疑问的。近年来在新疆天山南北的考古发现证明,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对狮子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如果先秦人真的西游到新疆地区,应该对狮子的习性有一定了解。但是,《穆天子传》却这样写道:“柏天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太平御览•兽部》)把狻猊和野马一样作为善于长途驱驰的动物,与狮子的习性并不相符。由此观之,先秦人可能并没有见过狮子,此处记载的狻猊或是一种善跑的野兽。

其三,说狻猊是“师子”,汉人尚无此说法。许慎《说文解字》对狻猊和师子分别作了不同的解释,而没有把两者等同起来。“麑,狻猊,兽也,从鹿兒声”,“狻,狻猊,如虦猫,食虎豹,从犬, 声,见《尔雅》”。又说:“虓,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可见,汉人并没有把狻猊当作狮子,最早把两者等同起来的当是晋人郭璞。

综上三点,笔者认为把狻猊解释为“师子”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狻猊可能是先秦人们记录的另一种猛兽,只是到了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狮子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特别是东汉以后,狮子作为贡品逐渐进入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知,郭璞、颜师古等人以为其特征与《尔雅》中的狻猊相近,从而把两者混为一谈。所以,在狻猊是“师子”的说法值得商榷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最早对狮子进行明确记载的文献应是《汉书》,而不是《尔雅》和《穆天子传》。

另外,对于从“师子”到“狮子”称谓的变化,白化文先生在《狮子与狮子吼——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一文中认为“狮”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时顾野王编撰的《玉篇》中,其“犬部”中有“狮,猛兽也”。其实,早在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武皇帝纪》中已有“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的句子。《前汉纪》是缩编《汉书》而成的,而《汉书》中的记载仍是“师子”,故可以认为“狮子”一词最晚当在东汉荀悦时已开始使用。

作为实物的狮子进入中国

狮子最早是作为贡品进入中国的。从史籍记载来看,最早一次进贡狮子始于东汉章帝章和元年,事见《后汉书•章帝纪》:“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后汉书•班超传》也记载了这一事情。也就是说,公元87年,一只产于遥远西域的狮子万里跋涉进入中国,成为皇家禁苑的稀客。

但也有迹象表明,狮子进入中国,似乎比这次贡狮要早。《汉书》描写汉武帝时的繁盛景象时说:“遭值文、景玄默……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但汉武帝苑中的狮子是如何来到中土的,史书没有记载,究竟是史官失记,还是史家为铺排而随意所加,在此不好妄断。但在西汉时期,随着出使西域官员和往来东西方商人的增多,狮子作为异闻奇产必也在中土人士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从考古发现来看,西汉时已有了狮子工艺品。上世纪80年代初,汉元帝渭陵寝殿遗址内出土了玉狮子、玉辟邪等一批玉雕。但这些玉雕是从西域传来的还是中土制造的,却还难以下结论。

最早记载外国向中国进贡狮子的史书,是比《后汉书》成书要早的《东观汉记》,它记载的是汉顺帝时的一次进贡:“阳嘉中,疏勒国献师子、犎牛,师子形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东观汉记•敬宗孝顺皇帝》),对狮子的形象作了非常具体、准确的描述。

东汉以后的历代正史对狮子的记载开始逐渐增多,经检索发现,关于进贡狮子的记载多达30余处:

(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后汉书•西域传》)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支大爵。(《后汉书•和觞帝纪》)

(汉顺帝阳嘉二年)疏勒国献师子、封牛。(《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宋孝武帝大明中)粟特大明中遣使献生师子、火浣布、汗血马,道中遇寇,失之。(《宋书•索虏传》)

(梁武帝)普通元年,(滑国)又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梁书•诸夷列传》)

(北魏平秦王归彦之父高徽)以解胡言,为西域大使,得胡师子来献,以功得河东守。(《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

(北魏太武帝十年十月一日)頞盾国献师子一。(《魏书•世祖纪》)

(唐太宗贞观九年)夏四月壬寅,康国献狮子。(《旧唐书•太宗本纪》)

……

直到宋元明清的史书中,对贡狮的记载还有十余次之多。可以看出,外国给中国进贡的狮子数目还是比较多的。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对外国贡使的规律进行了概括:“自张骞开西域之迹,霍去病击破匈奴,李广利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献;自魏及晋,中原多故,西域朝贡不过三数国焉;后魏太武帝时,贡献者十有六国;隋大业中,相率来朝者四十余国;至武后如意初,大破土蕃,自是诸国朝贡,侔于前代矣。”从外国进贡狮子的情况来看,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狮子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确立

一种外来的动物如果仅仅因为稀有,而没有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便不能确定其在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原创的龙、凤便是因为被赋予了较强的象征意义,而在中国文化中确立了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外国所贡珍禽异兽不胜枚举,狮子何以能脱颖而出,得以在中国文化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呢?这固然在于狮子来自远国绝域,凶猛无比,有兽中之王的仪表,因而其神秘性被夸大,但更主要还是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根本的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通行的说法是在两汉之间,与狮子进入中国的时间大体相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67年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建立之前,佛教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但当时信奉的人还不是很多。见诸史籍最早的记载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汉明帝还专门下诏褒彰。不过那时的佛教还是和黄老之术混在一起,这也是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中国化的反映。此后,佛教在中国得到快速传播。佛教对狮子比较偏爱,认为狮子雄伟却不凶恶,与人远离而无害,神秘而可爱,并把某些教义附在狮子身上。佛经喻佛为狮,《大智度论》云,“佛为人中狮子”。释迦牟尼的称号繁多,其中就有“人中狮子”“人雄狮子”“大狮子王”等,佛所坐卧称“狮子座”“狮子床”,佛讲经为“狮子吼”。常侍于佛之左右的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坐骑即为狮子。所有这些都为狮子增添了神圣、吉祥的意义,狮子成了佛教的护法兽。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狮子的文化意义也随之传到中国,狮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瑞兽,其形象被广泛应用于雕塑、绘画等艺术领域,为人们所喜爱。狮子形象在中国的普及,甚至超过了那些出产狮子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人对狮子文化象征的认识,源于佛教潜移默化的诱导。中国人头脑中的狮子是从外国朝贡中得其貌、从佛教经典中得其神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