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永恒的大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受欢迎广播电台 今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永恒的大师

今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永恒的大师

2024-06-30 17: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珍贵老视频:

《二泉映月》原声录制现场,听者无不怆然泪下

听这弦声悠扬、悲声切切

是谁身背着琴儿在沿街行走

阵阵冷风吹动着他的青衫

清冷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

步子一摇一晃地走出巷口

(点亮图片)

那是顽强的阿炳先生啊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蹒跚着

执一根盲杖、持一把二胡

无所畏惧地走在风雨飘摇的陋巷

这一走便是五十七个冬夏春秋

华彦钧(人称阿炳)

(1893—1950)

今天

是阿炳先生逝世70周年的日子

让我们从《二泉映月》开始

一起追忆这位传奇的民间巨匠

第一

乐章

追忆 · 不朽名篇

《二泉映月》诞生70年来

成为人类共识的音乐文化瑰宝

这首名曲代表中国也代表经典

在国际传播中不断放大其影响力

(画作《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究竟有多牛?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

●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

●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制成唱片,赠予国际友人。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来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二泉映月》,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1997年,《二泉映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30首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名列其中。

第二

乐章

追忆 · 影音留声

1956年10月,无锡人民广播电台采纳热心听众的建议,将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全天播音节目结束时播出的“终了曲”。从此,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旋律,借助电波,在每天夜阑人静的时刻,萦绕于无锡上空。夜深时分,空气中飘散开来的全是电台中播放的《二泉映月》的琴声,这成为锡城人民一段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初

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

被发掘并广泛传播后

他的故事被多次改编创作为

戏曲、电影、电视剧

1979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

关于阿炳的彩色宽幕电影《二泉映月》

影片中可以看到

许多无锡人熟悉的镜头

鼋头渚的太湖烟波、

惠山寺前的听松亭古银杏、

城中公园小白塔……

这部曾看哭无数人的经典之作背后

藏着老无锡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天下第二泉

惠山寺

城中公园

鼋头渚

鼋头渚

惠山泥人

第三

乐章

追忆 · 故居新生

在《二泉映月》的指引下

不少人前来无锡追寻阿炳先生的足迹

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是什么样的人生造就了这位艺术大师?

二胡艺术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

英国小哥詹姆斯走访阿炳故居

和梅村二胡文化园

期待找到心中的答案

走过阿炳雕像

在那繁华近处寂寞深处

便能看见二泉广场皇亭北面

位于图书馆路30号的阿炳故居

踏入阿炳故居

直对着的是低矮的平房

墙体灰暗斑驳

与周围高楼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喧闹被隔在了墙外

静谧与寂寥扑面而来

正对着阿炳雕像的雷尊殿内

被设计成展厅形式

以图文介绍为主体

并陈列了部分绘画、书籍与乐器

在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

阿炳坎坷跌宕的艺术人生

缓缓呈现在眼前

(生活场景还原)

阿炳故居的破旧与颓败

恰是他一生艰辛的写照

朽坏的梁檩和残破的外墙

在修补更换中

有关单位始终强调修旧如旧

除了保留外屋与内饰的旧物感

还要保留其历史信息

打造更为浓厚的底蕴

“山水清音 孕育大师”

初冬时间

故居内的老树长出新芽

今天

引人注目的还有

阿炳祖居修复后面世

东亭春合,老街巷弄

这里是阿炳8岁前的旧居

小院不华丽、不豪奢

唯有《二泉映月》悠然响起

那踩着命运的节拍呀

凄怆里透着激昂

俱往矣,尘梦往事

那融合灵魂的乐声

演奏着时代的沧桑

阿炳东亭祖居地址如图:

第四

乐章

追忆 · 精神遗产

《二泉映月》在广为人知并成为世界名曲之前,不过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落魄艺人走街串巷的“自来腔”,它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与一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正是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两位教授发掘、抢救了《二泉映月》,使之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一行人专程来无锡为阿炳灌制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荒弃音乐已达三年之久,后经过三天练习,分两次录音,总算留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二胡和琵琶作品。

阿炳墓碑由参与记录《二泉映月》的杨荫浏题写

如今,《二泉映月》享誉全球

也伴随着一代代无锡人长大

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给许多无锡本地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雕塑家徐诚一便是其中之一。1959年,徐诚一出生在离阿炳故居不远的人民路东门附近,他上的幼儿园就在崇安寺旁,和阿炳算是“近邻”,从小听着广播中每晚传来的结束曲《二泉映月》乐曲长大,对阿炳音乐有着深厚的情感情结。如今,成为雕刻艺术家的他将阿炳主题雕塑作为他创作的重要内容,现在80多件 “阿炳”把他位于北仓门的工作室和工作室门外的走廊“站”得满满当当,他仍旧停不下来。

(徐诚一捐赠给阿炳故居的作品)

“如果时光倒流,我能见到阿炳先生,我会给他看我创作完成的80多件阿炳雕塑作品,向他表达我的崇敬之情,并感恩阿炳先生给无锡这座城市留下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与城市文化!”徐诚一先生动情地分享着心中感悟。

(徐诚一工作室内的阿炳系列作品)

永恒的大师

听,那熟悉的旋律

或许在世界的任一角落响起

在当年阿炳历经磨难

终于顿悟的清名桥上

仍有人以一曲《二泉映月》道出心中感怀

那悠悠的乐声在运河水中起伏荡漾

《二泉映月》

就这样流淌了一年又一年

生生不息,余音袅袅,不可断绝

阿炳先生

70年后,我们仍是您忠实的听众

(位于惠山脚下的阿炳墓)

亲爱的朋友

你是否也有关于

阿炳与《二泉映月》的记忆

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让我们一起

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追忆

这位永恒的大师

来源:江南晚报、情调无锡、无锡史志等

图片:刘解兴、三联生活周刊等

原标题:《今天,我们一起追忆这位永恒的大师》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