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之最:谁存诗最多,谁寿年最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励志的诗人 唐代诗人之最:谁存诗最多,谁寿年最高?

唐代诗人之最:谁存诗最多,谁寿年最高?

2024-06-26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代诗人灿若群星。细数唐代诗人的若干之最,饶有趣味。茶座君收集几个,与大家分享。

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毫无疑问。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尽管历史不同时期,对二人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但目前主流的观点几乎都是诗坛双子星座的评价,二人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其他诗人方面,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可进入top5。

存诗最多:白居易(存诗3800余首)、杜甫(存诗1400余首)、李白(1000余首)、元稹(830余首)、齐己(存诗809首)。一般说来,诗人的存诗数量是硬通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人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如果一位诗人没有作品流传后世,哪怕当时影响再大,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那种靠孤篇或者少数几首诗就在文学史留下一席地位的不能说没有,如张若虚、王之涣等,但毕竟是少数。

官爵最大 :《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说法有些绝对,但是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确实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官至淮南节度使,刑部侍郎、转左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古代的诗人、文人和政治官僚很难区分,几乎没有职业诗人这一说。要说有的话,李白杜甫勉强能算,因为反正得不到皇帝的重用,要么在翰林院被豢养起来,要么做些主任科员之类的小官。做官的经历也不长久。张说、张九龄、李德裕、元稹、令狐楚都是宰相级别的,白居易、韩愈是省部级大员。

寿命最高:丘为(96岁),顾况(94岁?),贺知章(86岁),皎然(84岁),李益(81岁),贯休(81岁),韩偓(80岁)。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算是比较稀少的了。按照这样的标准,李白(62岁),王维(61岁),杜甫(活了59岁),也不算英年早逝了,至少达到了唐代诗人的平均寿命。其它诗人如罗隐(78岁)白居易(75岁)都算得上高寿。

寿命最短:很难说哪位最短。知名的短命诗人有王勃(27岁),李贺(27岁),刘希夷(30岁)。不到三十的年级便在在唐代诗坛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天才诗人了。

王勃出生名门,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李贺出生宗室,但已属于远房旁支,他的诗喜欢剑走偏锋,被称为”鬼才“。因为父亲名“晋肃”而与“进士”谐音,这位七岁能诗的神童便中不了进士,连韩愈都为此抱不平,终无可奈何。李贺体弱多病,为作诗常呕心沥血,李太夫人为此心疼不已,便为他缝了一个诗囊,李贺一旦有妙句,立马提笔写下投入囊中。然而,李贺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加上体弱多病,27岁时病亡。

刘希夷的剧情更为狗血。据《唐才子传》载,刘希夷年纪轻轻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白头吟》,其中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后感叹:“这是语谶啊!"于是删了它,又吟出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一联不是差不多吗?“算了,死生有命,管得了那么多?”于是二联一并保存下来。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非常喜欢后面那一联,知道该诗尚未在世上流传,便请大外甥将这一联的版权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了,可最终却没有给。宋之问大怒,使人用土囊活活闷杀了刘希夷,当时还不到三十。

脸皮最厚:某李生。

中唐年间,当时的著名诗人李播到蕲州(今湖北蕲春)去做官的时候,有一个同样姓李的读书人带着自己的诗卷拜访。李播看到读书人所呈上来的诗文,大吃了一惊:这是我未及第时向长官行卷的诗文啊!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作品?

谁知读书人大言不惭道:这是以前在京城的一家旧书店买到的,(以此)畅游江淮二十余年,谁知在此见到诗作真正的主人公,真是三生有幸,要不您就惠赠给我算了。

啊哈,还有这样的操作?

李播也是大度,真的把版权转让给了他。又问道:接下来你想去哪里呢?

读书人说:想去荆州谒见表叔卢尚书。

李播听了直摇头:同学,你这次又错了。卢尚书是我的亲表叔,我什么时候又多了你这个老表?

李同学一下子再次羞红了脸,语无伦次道:若真如李大人所言,要不你把这个荆州表丈也赠给我吧?说完再拜而退。

这位李生拿着钱买来的诗卷在江湖上招摇撞骗,后来碰上了原作者。然而,他不思悔改,还向作者讨要诗作的版权,甚至在露陷后仍随意攀附名人,真是无耻之尤。

最励志:汪遵。出身贫寒的晚唐诗人汪遵,堪称屌丝逆袭的典范。

汪遵小时家里很穷,迫于生计,去衙门里谋了个小吏的职。在古代,吏与官是不一样的,吏的地位不仅不高,还受到朝廷主流的鄙视:不能参加科举,官员不能娶他们家的女子为正妻,不能嫁嫡女给他们……鉴于此,汪遵暗暗下了决心要改变这种面貌,只有读书科举一条路。于是他选择了彻夜读书,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回事。

当时汪遵与同乡许棠玩得很好。本来汪遵擅长写绝句,却从来秘不示人。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要看书也要找人借才行,有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汪遵凭着借来的书发奋苦读,连作为好朋友的许棠也不知道。

也许是估摸着读书读得差不多了,汪遵便辞去了小吏的职位来到京师应考。恰此时,许棠也在京城。那天,因为送一个朋友远行,在灞水和浐水交汇的地方,许棠与背着行李前来应考的汪遵不期而遇了。

许棠对此大吃了一惊:汪科长,什么风把你吹到京城里来了?

汪遵说:老兄,我来应考呀。

应考?一个小科长不掂量掂量,也来应考?这让许棠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与汪遵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再也没有愉快地玩耍了。

吊诡的是,因为多年的隐忍与苦读,咸通七年(866年),汪遵高中韩衮榜的进士,啪啪把许棠打得鼻青脸肿。而许棠直到汪遵成名五年后才考中,那时已经快是五十岁知天命之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