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见到两牛打架,逼曹植以牛写诗不得有牛字,曹植随即写下佳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曹植《七步诗》的意思 曹丕见到两牛打架,逼曹植以牛写诗不得有牛字,曹植随即写下佳作

曹丕见到两牛打架,逼曹植以牛写诗不得有牛字,曹植随即写下佳作

2023-12-27 2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国曹氏兄弟二人争权的故事,国人耳熟能详。当初曹植得宠,与兄长曹丕争位。后来他们的父亲曹操驾崩,曹丕先一步登上皇位,听信了身边智囊的谗言,要找借口杀掉曹植。

害人得有借口,于是曹丕就找了一个借口逼曹植“七步成诗”,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这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故事版本。

不过在明代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九回里面,这个故事却有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中,真正的《七步诗》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一首,而是另一首描写“二牛相争”的诗文。

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曹丕借“二牛相争”刁难曹植

原来曹植当年在曹操的几个儿子当中,性格与父亲最相仿,又写得一手好诗,所以曹操曾经有意把王位传予他。

但是当时的大臣们,都劝说曹操不要这么做,因为在曹植的上面还有曹操的长子曹丕。曹操是在选择继续人选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

最终,曹操干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各自打造了一个智囊团,好让他们像“养蛊”一样彼此斗来斗去,谁赢了就把王位传给谁。

在这个过程,曹植得到的呼声,一度凌驾于曹丕之上。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登上皇位的人还是曹丕。

曹丕登上皇位之后,他身边的智囊华歆就劝说他杀掉曹植,理由是“子建怀抱才智,终非池中之物”。

华歆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因为他天生狠毒,而是因为曹植当时在群臣中的支持者还是有很多的,而他从前就有争位的野心,如果放任不管,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事情。

于是在一些民间故事里面就提到,曹丕召见了曹植,并训斥他说:我和你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也有君臣的名分,你怎么可以仗着有才华就藐视一切呢?

过去父亲在世的时候,你经常在他面前卖弄文采,我怀疑那些都不是你自己写的,不然你今天七步写一首诗来给我瞧一瞧。写得出来就免你一死,写不出来我就要治你的罪了!

说完这番话,曹丕就指着大殿上悬挂的一幅画让曹植看,那幅画上画的是两头牛在打架,其中一头牛摔进一个土坑里死掉了。

曹丕让曹植写诗,同时要求他在诗文中不能提到“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字样。曹植低着头,缓慢地走出了七步。果然在第七步时写出了一首诗,全文如下: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横骨。

相遇块山下,焱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两头牛在同一条道路上并驾齐驱,它们各自的头上,都生着一对坚硬无比的牛角。由于它们的牛角生长的方向都是横着的,所以在行进的过程中,彼此的角就难免会发生摩擦与碰撞。

摩擦的次数多了,两头牛的犟脾气一上来,就在土丘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两头牛的性子都是刚强不屈的,它们都不肯先让步,结果这场冲突以一方掉进土窟死亡收场。

最后曹植说:死掉的那一头牛,难道是因为他的力气不如另一头大吗?其实是因为,他没有拼尽全力罢了。

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里面最后一句的“盛气”被写作“盛意”,“盛意”就是指浓情厚意。“盛意不泄毕”的意思是,曹植认为他们兄弟二人浓厚的情谊,不应该为了这些事情消耗殆尽。

《三国演义》中说,曹丕听到这首诗以后,虽然有些震动,但是还是没有放弃杀掉曹植的决心,于是又让他再写一首以“兄弟”为题的诗。

这一回不许七步成诗,要他马上就写出来。没想到曹植真的不假思索就写了一首新诗,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七步诗》。

二、曹丕曹植的兄弟之争

现在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七步诗》可能并不是曹植临场发挥之作,它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一些民间传说附会出来的作品。

中国人和西方人很不一样,西方人大多崇拜强者,歌颂胜利者,但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喜欢歌颂“失败者”。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楚汉相争”那段历史中,刻意吹捧兵败乌江的项羽,着力抹黑刘邦,更是把他往小丑上靠拢。

在曹丕、曹植的兄弟之争中,国人也怀有同样的心理。大家总觉得这个王位本来就该是曹植的,是曹丕动了歪脑筋,出了坏点子才把王位抢过去。

曹植被中国文人捧得特别高,俨然是“三国第一才子”。其实,他只是在作诗上比较有才华而已。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曹植虽然才高,曹丕其实也不比他差多少。

曹丕的诗之所以输给曹植,主要是风格偏向柔靡,不如曹植的诗来得有英雄气概。然而曹丕本身除了擅长写诗,志怪小说也是一绝,并且他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几位文学理论家之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与诗人,曹丕要干掉曹植是很多种方法。无论他选择哪一种,都不可能和逼曹植“七步成诗”一样愚蠢。

因为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在一万个人中间,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能完成这种任务的人。如果用这样的借口来杀自己的亲弟弟,岂不是等于没有借口一样吗?

所以曹丕又何必这么麻烦,还找什么借口,直接暗中派人去给曹植一刀,事情就此了结不更好吗?

曹丕、曹植原来是同母所生,他们的母亲都是卞夫人。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时候,他们的生母还在世,七年后曹丕病逝时,卞夫人都还活着。

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在确信亲弟弟并不能危及自己皇位的前提下,曹丕根本不可能在母亲还活着的情况下对曹植痛下杀手。

所以曹丕只能采用自己的行动,严防死守,不让曹植和他从前的谋士、朋友聚在一起,这样就完全杜绝了曹植谋反的可能性。

曹植当年在京城里面也和曹丕一样,养了很多门客。因为小说和电视剧的美化,现在许多人都以为曹植是一个英雄的小白脸儿。

但是史书上说,曹操之所以喜欢曹植,是因为他和年轻时候的自己长得很像。那么,曹操是什么样的呢?书上说他长得其貌不扬。

有一次有外国的使臣要来见曹操,他就扮成一位侍卫站在一旁偷看来人。虽然他长得不好看,个子还矮小,但是他神气活现的样子,还是被使者认出来了。

由此可以推断,曹操身上自带一股英雄气概,所以才被使臣看出了端倪。曹植可能没有继承父亲的身高,但是却继承了他的长相。

由上述的描述可以推断出,曹植很可能也不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反倒有可能是一个长络腮胡子的“好汉”。

曹植的身上自带着一股英雄豪气,这一点从他写的诗就看得出来。比如在《白马篇》中,他写自己愿意为了这个国家去战斗,去捐躯赴国难。

为了达成这个理想,他可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不但自己的性命可以不要,连父母妻儿都可以不要了。

又如曹植在《鰕䱇篇》中,骂那些不懂他的人是“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又说他要“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不懂得曹植想法的人,全部都被他骂成了泥鳅、黄鳝和盘旋在柴草间的小麻雀。而他则是大江大海,是高飞的白天鹅。

曹植生平的志向,就是要把自己的才华用到匡扶社稷上,他还要去平定天下九州。曹丕知道曹植的志向,自然担心他和他的那些朋友碰了头,最后一合计就要造反。

俗话说得好: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好汉曹植就凭一个人想要去廓清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他的哥哥当上皇帝后,马上就把他的那些“朋友”全部杀掉了,或者流放掉了。

这个叫断其羽翼,你不是白天鹅吗,我把你翅膀上的羽毛给拔了,看你朝哪里飞!然后曹丕就把曹植流放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封邑去生活,同时还派了一名官员去监视他。

曹植到了封地以后,感觉条件十分艰苦,经常写信给兄长要求回京城,或者换一个地方,但是曹丕一直没搭理他。

后来有一次曹植和别人喝酒时说了不好的话,还让监视他的官员知道了。这个官员马上就给曹丕打了小报告,于是曹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就这样过了大概五六年,中间有一次曹丕到地方上视察工作,还顺道去探望了曹植一下。大概那会儿曹丕健康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也有意要缓和兄弟之间的关系。

但是曹丕事实上并没有结束曹植的流放生涯,就独自回到了京城。结果没过多久,四十岁的曹丕就病故了。

曹丕的儿子曹睿当了皇帝后,封曹植当了一个陈王,却依旧派人监视着他的动向,直到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抑郁而终。

结语

无论是《二牛诗》,还是《七步诗》,看上去其实都不像曹植真正的手笔。曹丕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诗才也许稍逊曹植,但是论总体上的文学成就,事实上与曹植旗鼓相当的。

只不过后世的人们,总是喜欢同情失败者,所以刻意美化曹植,同时丑化曹丕,于是就编出了“七步成诗”相关的典故罢了。

不过,尽管《七步诗》的创作时间和真实的作者存疑,但是它歌颂团结友爱,反对骨肉相残的思想,对百姓还是存在教化意义的,所以它一直被当成蒙童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