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名近两千年的诗,开篇便是悲凉的千古名句,被誉千古绝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曹操的诗词名句 曹操出名近两千年的诗,开篇便是悲凉的千古名句,被誉千古绝调

曹操出名近两千年的诗,开篇便是悲凉的千古名句,被誉千古绝调

2024-06-28 05: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东汉末年,汉室衰落,豪强并起。为了抢夺地盘,诸侯之间战乱四起,你争我夺,挑起了天下纷争。

为了平息天下纷争,曹操主动站了出来,平定北方,又欲统兵南下,收拾山河,扫平南方,一统天下。

然而,与曹操一样,江东的孙权与蜀汉的刘备,也想成为天下之雄主。于是,实力相当的曹魏、东吴和蜀汉就慢慢地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个相互征战的过程中,曹操成为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为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曹操,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也各不相同。

有人说他顶着一个奸雄的帽子,还贴着一张“心狠手辣”的标签;更有人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对历史有积极影响的人。

但是,人们常常忘记了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优秀诗人。作为诗人,曹操一生写下的诗歌并不多,终其一生,也仅仅留下了二十多首诗词。

但即便如此,他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其中的一首《短歌行》就是一首响彻古今的绝佳之作。

这首《短歌行》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还向世人展示了曹操内心的仁与善,更向世人表明了他对治国贤才的渴求。那么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我们且来看看。

公元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了北方。

统一了北方,曹操自任丞相,攫取了军政大权,并着手改革名存实亡的东汉的种种弊政,以图强大。

然而,就在曹操忙着统一北方和攫取军政大权之时,孙权却已经在江东建立了东吴政权,刘备也已经在图谋荆州。

面对此情此景,曹操深感要想统一天下,那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但是曹操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充分地做好准备,以图扫平南方,进而统一天下。

而要统一天下,必须得先笼络人心,招揽贤才,使天下可用之材皆在其麾下为其所用,才能真正的壮大实力,达到统一南方的目的。

然而,贤才未至,征服南方的大战却迫在眉睫。因此,曹操忧思难忘,日与俱增。于是,在一次大型的宴会上,曹操的这种渴求贤才的忧思如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唱出了扬名近两千年的《短歌行》。

而曹操之所以在公众面前吟出自己忧思已久的《短歌行》,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从而来投奔自己。

不可辩驳的是,曹操的《短歌行》被天下人知道了以后,的确为有一大批人才前来投奔曹操,为曹魏政权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在宴会上吟出的这首《短歌行》全诗共32句,每八句为一节,总共四节。其诗如下:

短歌行

东汉末年·曹操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其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其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其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此诗中,题目“短歌行”属于汉乐府歌曲中的一种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此诗仅仅是用了这种乐府的题目。

在此诗的第一节中,诗人强调了无以可解的忧愁。然而这忧愁从何而来呢?为何又导致了曹操本该在“对酒当歌”的时候却忧愁不断呢?

曹操其实在诗中已经透露了答案,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人生几何”与“譬如朝露”两句找到。这两句说人生短暂,如同朝露一般,太阳一出便消失不见。

然而在这眨眼之间便不见的人生中,数不清的日子早已无影无踪。可大丈夫在世,理应建功立业。

可要建立功业,就需要能够治国理政的天下英才,而这样的天下英才,我曹操该到哪里才能找得到呢?

然而,招揽贤才,建功立业还是小事,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才是我曹操更加忧心的,没有完成这一项天下大任,曹操真的是坐卧难安。

所以,找不到治国理政的天下英才,不能够建立不世之功,不能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曹操如何不“忧思难忘”?

想到此处,曹操不自觉地在心底生出了一种“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觉,从而发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限感慨。

第二节第一二句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原本是一个女子用来表达对心上人深深思念和等待的句子。而在此处,曹操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句子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而后面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同样是来自于《诗经》,原本原意也是用来描述思念情人的诗句,然而在此诗中,曹操同样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而最后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两句表达的则是,假如贤才到来,我一定会用热烈的“鼓瑟”声与“笙箫”声来欢迎和宴请天下贤士,以表示我曹操对贤才的最大尊重。

这两句生动地展示了贤士来临时宾主欢聚的场面。而宾主能够融洽欢快地相处,显示了曹操能够礼贤下士的一面,也表现了曹操内心深处仁善、豁达的一面。

到了诗的第三节,诗人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个句子来表现曹操对贤士的渴求与寻找,如同上天揽明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即,从而表现出人才难求的无奈与失落。

而这种对得不到人才的担忧,曹操一想到便会从心中涌出,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除非真正的贤才能够到来。

而最后的几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表达了若是贤士来投奔我曹操。他们费尽了千辛万苦,走过千条路万条水,才来到我的眼前。我曹操绝对会像对待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念及旧日的恩情,与他们对酒高歌,宴饮谈心。

这几句说明曹操面对贤才的到来感到无比的开心,无比的欣喜若狂。所以他愿意倾尽真心,以最大的诚意欢迎他们的到来。

比如贾诩来归,曹操对其加官晋爵,加以重用。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重视,更表现了曹操对国家、对人才的仁善之心。

到了诗的最后这一节,则彰显了曹操的宽广的胸怀与气魄,表现了曹操英雄豪杰的一面。

其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几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欢宴的月夜景色,说朗朗夜空,星光稀少,无家可归的乌鹊向南飞去,不断地绕树飞行,却犹豫徘徊,不肯降落。究竟哪里才是它们的容身之处呢?

实际上却是指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很多贤才犹豫不定,去留难定。所以曹操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形象比喻,来劝说他们应该及时归附我曹操,切莫三心二意。像良禽一样善于择木而栖。

这四句诗形象地描述了那些处于观望状态的贤才犹豫不决的心态。对此,诗人表示无论他们是因为缺乏机遇,还是因为陷入困境,他都会不计前嫌,希望他们都来到自己这边,共图天下大业。

在这四句充满无尽诗意的诗句中,表现了曹操对这些贤才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充分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也彰显了其尽最大的努力来争取人才的态度和决心。

到了此节的最后四句,曹操发出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呼吁,显示了其无边的胸怀和广纳人才的决心。

其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永远不会满足其拥有的现有高度,和大海永远不会满足其已有的深度,来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永远都是无止境的。以此来消除某些贤士认为会有人满为患的顾虑。表达了曹操对贤士倾心相待的态度。

而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表达了为了能够招纳到真正的贤才,曹操原意效仿周公,礼贤下士,一饭而三吐哺,愿天下英才皆能为自己所用,一举统一天下。

历史上的曹操也确实曾经发布过三次政令,唯才是举,发掘并任用贤才。致使无数英雄人杰最终投奔在曹操麾下,辅佐曹操治世用兵,帮助曹操成就了一番大业,使其成为了一世枭雄。

纵观曹操此诗,写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人生的哀愁,充满了对贤才求而不得的忧虑,充满对天下四分五裂的担忧。真可谓是悲怆沉郁,慷慨激昂,而又不失英雄之气,豪杰之范。

最后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八个字声如雷鸣,震撼人心,非有豪杰之志,雄者之心者可以说出。

正因为如此,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才扬名了1800多年,至今为人所赞叹,而其中的很多句子早已成为传唱不绝的千古名句,《短歌行》一诗也被人们誉为“慷慨悲凉,千古绝调”。

往事越千年,我们重读此诗,细品此诗,依然能够从此诗中看出曹操对对贤才对天下的忧思,堪称豪雄之忧,而其聚集贤才,一统天下之志实乃英雄之志。

试想,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初,如果没有江东东吴政权的强势崛起,也没有刘备蜀汉政权的草根逆袭。那么曹操一统天下的大志,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实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