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的理念是什么 科学网

科学网

2023-06-14 0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业”中的创业学院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陈彬

不久前,在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园里,一场有些“特殊”的论坛正在举行。在这场名为“首届全国创业学院院长论坛”的论坛上,除了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外,还包括全国多所高校的创业学院院长。之所以说这场论坛有些“特殊”,也正来源于此。

要知道,仅仅在6年前,“创业学院”这一名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但6年之后,创业学院已经成长为国内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这股力量还在迅速扩充。

何谓“创业学院”?它的出现又会给我们的创业教育带来什么呢?

优势:资源整合

说到创业学院的产生,不得不提及一所大学——暨南大学。

2009年3月,受全国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暨南大学的学生就业率只有30%,而往年,此时的这一数据应该在90%以上。在一场校友专场招聘会上,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对媒体表示:“目前学校正在计划成立‘创业学院’,有望下半年启动。”

或许当时胡军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在被媒体报道后,会给兄弟院校以多大的启示。

“暨南大学是创业学院概念的始作俑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暨南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张耀辉回忆说,就在胡军作出这番表态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的三所广东高校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内创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已经有上百所高校都在校内成立了创新学院或类似组织(如创业教育学院)。“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全国几乎都在成立创业学院。”张耀辉说。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创业学院如此迅速地得到高校认同?

中山大学是国内最早创立创业学院的院校之一。该校管理学院原院长李新春曾兼任创业学院院长, 也是创业学院模式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他认为,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举全校之力,在团委或学生处的组织协调下,面向全校范围作为素质教育纳入公共课程体系的创业教育;第二种则是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等具体院系为主体承办的创业学院。相较而言,第二种模式有专业学科和专业教师的支持,更利于与社会各方面机构建立联系,但缺点是难以调配学校的各种资源。李新春的观点与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不谋而合。

“创业需要多学科交叉,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学科建设,却常常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目录的细化而割裂了各学科间的联系,这对于综合性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极其不利。”张玉利说,在创业教育中,单纯一个学院是不具备协调资源的能力的,而成立创业学院,就是希望能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学科和资源的跨学科、跨学院整合。

疑虑:创业可以教吗?

当人们面对创业学院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时,恐怕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疑问便是——用颇具有学术意味的学院模式去从事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可行吗?

在暨南大学创业学院成立之初,对于学院的定位,张耀辉作了一番思考。“应该说,国内目前对于创业学院的定位其实并不明晰。在我看来,创业学院是一个教育单位,而非教学或研究单位。创业学院当然要有研究,同样也要有教学,但这些是教育的手段或前提。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构造出创业生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到创业道路上去。”

在一篇文章中,张耀辉曾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创业学院教育模式——把创业学院作为发育改革的发动机,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并且创造财富的设想(而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教育的概念通过科研加教学加各种具有商业性质的行动完成,创业学院的任务是推动学生开展“具有商业性质的行动”。

换言之,创业学院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创业意识,乃至于商业意识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教育。然而,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商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技能教育也会变得无的放矢。

近年来,政府倡导了多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各项赛事中获奖的创业项目,却难以吸引风险投资。这在张玉利看来,源于教育者缺乏对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模式的关注。

“如果从过程角度将创业活动分解,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想法到一个机会,创业是不断验证的过程,要不断将创业机会看成一种假设,并到市场加以验证,这其实和做研究异曲同工。”张玉利说,如果引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去验证假设,其做出的创业计划书就更具创业的味道。而倘若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便更像是文案设计,可能对知识运用有帮助,但并不适合创业。

然而,是否所有的创业学院都具有这样的培养观念呢?

“一些早期成立的创业学院,其思路都是比较符合的,但新成立的学院就不好说了。”张玉利说。

思考:创业学院能“实体化”?

不管目前各校开办的创业学院在教育思路、创业模式上有何差别,但有一个特点是所有创业学院所共有的,那就是它们全部都是挂靠在某一个实体学院下的虚体单位。

“一般都挂靠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下,毕竟创业属于一种商业行为。”李新春说,他所在的中山大学创业学院就是挂靠在管理学院之下的。而创业学院之所以不能“实体化”,原因一点都不复杂,就在于目前高校中并不存在“创业学专业”。换言之,创业学院并没有学科支撑。因为创业学院不是实体单位,在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下,一些矛盾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比如,在现行体制下,高校内部教学单位的财务分配只限于有专业、有学生的实体单位,虚体单位就很难得到学校拨款,其他校内资源也很难获得。这种情况在全国都差不多。”张耀辉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能否将创业学院“实体化”,也就是创办一个“创业学专业”呢?至少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得到的全都是否定的答案。

事实上,的确曾有老师向张玉利提出,希望他呼吁设立创业学的本科和硕士专业,但他并没有同意。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专业应该有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基本的理论体系支撑,但现在研究创业更大的作用还在于促进学科交叉。“目前虽然创业在研究上不断丰富,但距离一个成体系的学科系统还具有很大的距离。”

对此,李新春表示,创业教育学科化的最大问题其实就在于对“学科交叉”的破坏。“我很反对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文科专业可以创业,理科专业同样可以,创业教育只是在其原有的学科基础上,进行关于创业思想和技能的教育。”他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教育具有学科渗透性,而如果简单地将创业教育专业化,也就是将“创业”与其他学科并列了起来,这也就破坏了这种渗透性,使创业教育空洞化了。

“创业本身不是用专业的办法能够解决的,我们可以办创业管理的专业,但过去没有用办专业的方法来进行创业教育,以后也不会这样做。”张耀辉也如此表示。

未来:一个过渡?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在讲话时说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创业学院。听到这话,张耀辉笑了,因为“据我所知,世界上还真没有其他国家的大学办过创业学院,倒是有创业型大学之说”。

在张耀辉的理解中,创业学院是中国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变通办法,是各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创业学院的产生首先是在国家层面有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高校的决策者也希望在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加之成立创业学院不需要对原来的体制作太多的改变,因此便产生了这样一个增量改革的思路。”

事实上,直到现在,国内创业学院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用张玉利的话说:“创业学院也还在‘创业’之中。”也正因如此,目前创业学院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能否调动其他学院资源。”张玉利说,比如,即使创业学院一般挂靠在商学院,但目前商学院的主体课程其实是从大公司的管理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并不适合创业教育。这就涉及到请其他学院的老师讲课,但这并不是一个学院能够推动的,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

“创业教育现在尚处于‘战国时代’,需要从上层对涉及创业教育的各个因素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发挥相互协调的作用。”李新春也如此表示。

但是,如果创业学院能够统筹一所学校的相关资源,那么这所学校不就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了吗?“创业学院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实还在于传统体制和新教育形态之间的背离。”在张耀辉看来,创业学院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过渡性概念,其发展目标就应该是建立创业型大学。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现在的创业学院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创业型大学,都不能过度发展,否则最终会形成泡沫。”张耀辉坦言,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高校类型的多样化。“有的学校就应该定位于基础研究,有些学校则需要创办成创业型大学,甚至一些学校要建成更面向市场化的职业类院校。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张耀辉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8-06 第5版 大学周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