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塔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暗黑3秘密祭坛仪式 人在塔在

人在塔在

2024-06-21 0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又到了赛季的中后期,初期的很多暗黑三天乐玩家和赛季旅程玩家早已AFK,而留下来继续打的部分人、无论欧皇还是非秋,则开始了对天梯的冲击,有的是为了第一,有的只是为了超过自己。

然而欧皇的冲层是这样的:

进门栏木林,拉着精英打小怪(非瘟疫枪、三刀),拖着4-5组精英,突然在阴影里面出了一个电击塔(自身变成引雷针,对怪物造成高额伤害),于是开开心心的电死了这些残血的精英,拿着最少超5分钟的进度下层。

教科书一般的电击塔其实跑了一组

接着又找了个威能,BOSS打出来之后算准伤害开威能秒掉了。

虽然时间不多了但一点也不慌基本操作

非秋的冲层则是这样的:

进门兵营,撕,进门维斯特玛,撕,进门混沌要塞敌方电击塔,撕。好不容易见到一个战场,却要么是标枪爹撕票牛海,要么是妖妇+孙悟空的狗男女组合。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栏木林,开开心心的拿出十二分干劲、学着视频里面的手法,拖着精英杀小怪,最后带着整整5组30%-50%血的精英——见到了下层的门口。

没办法,擦干净泪水,回头死了两次好不容易打死了这些精英(强奥结群扭曲恐魔:哭哭唧唧个啥子,老夫这一刀下去你可能会死!),下层发现是下水道/维斯特玛城中区/兵营/老鼠洞/山洞。而且还有一个电击塔在你眼前冷漠的看着你。

呵呵

非秋的心理自然是崩溃的。

然而,以上的情况——即大秘境内祭坛的生成规律——除了脸的黑白这种不可控因素之外,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可控的。当然,这些规律并不能帮你在合适的时候绝对找到电击塔,也不能在出BOSS之前绝对找到威能塔,但至少可以帮助你添上一个祭坛,以飨战事。

懒得看文字只想看视频的同学,下面是结合实战讲解的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926932[flash]https://static.hdslb.com/miniloader.swf?aid=21926932&p=1[/flash]

然后下面是结论,重点部分加粗了!:

1.大秘境内祭坛有5种,加速(加快移速,撞开敌人,增加30%攻速,持续60秒)、减耗(立刻刷新全技能CD,获得额外75%CDR,能量无消耗,持续30秒)、威能(获得250%独立增伤,持续30秒)、圣盾(人物无敌切无视控制,持续60秒)、电击(自身变成引雷针,对周围怪物放电,按照秘境层数造成高额伤害,持续30秒)。2.大秘境内祭坛最多只会出现4个,而且绝对不会重复。3.每张地图都有自己固定的刷塔位置,我们叫这些位置为塔点,塔只会在满足以下4、5、6条的条件下,在人物靠近到大约一个屏幕的时候于塔点刷新,非塔点位置绝对不会刷新塔。4.大秘境内第一个塔,只要进度领先,一般在进度条10%-30%的时候出现。5.在第一个塔出现之后,每隔大约20%-30%进度,都会出现下一个塔。如果进度领先幅度超过50%+,甚至可能连续出现两个。6.如果在90+以上进度还没出满4塔的话,大秘境的最后一个塔有可能会在96%、97%、98%、这几个进度出,换而言之如果你96%-99%进度的时候,哪怕之前85%进度出了塔,也可以去试着找找最后一个塔,不过要是去找塔找了15秒以上没找到,就直接把BOSS打出来把。6.塔点一般位于地图的角落或者转角,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并不会提及太多,想要学会的同学请在日常的战斗中自己多记忆。7.以上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人为控制祭坛的出现时机:对于某些自己不希望出现祭坛的地点,在进度未打出时先行走去探索塔点,将祭坛出现可能性摧毁,对于自己希望出现祭坛的地点,则采用绕远路控制进度的方式,满足进度条件之后再探索。接下来说几个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塔点和应对措施。恶心塔点

呵呵2号

墓穴、山洞、下水道、维斯特玛城中区、兵营、灰洞岛、迷雾荒野。这些地图在进门处有一个塔点,所以在战斗时很容易出现上图这种领先进度下层看见一个硕大的防御塔顶在自己脸上的情况。

属于常见的恶心塔点,单人几乎没法防,组队的话,经验老到的蛮子会在队伍贴近下层时先下去探探路,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要不要留(大部分情况踩掉)易控塔点:

战场、沙漠战场,灰洞岛和迷雾荒野的直角拐点和三岔路口,尤其是三岔路口,塔点不止一个,如果想控塔,可以绕远路,如果不想控塔,可以直接走过去。战场的凸出去的特别小的一个点为固定塔点,进度到了去找基本都能找到。

其余的太多了,所以就咕了。

另外,这个规律说白了,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要有多少进度探塔、什么时候留塔点,什么时候踩掉的意识,但是出不出,就不能保证了。哪怕是出了,也要赌几率。

不过DDD本来就是个运气游戏啊(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