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获“政策高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智慧型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意义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获“政策高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获“政策高配”

2024-04-28 1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3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布局优化和空间提升的要求,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明确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

以此为指引,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图书馆的总流通人次、读者活动次数,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文化活动次数实现了超过30%的增长,与之相对的却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的缓步增长。

迈入“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不足、服务不全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各地也将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重点之一,以国家政策提到的空间业态为范例,因地制宜,在建设主体、空间标准、设施布局、功能设置等多方面创新实践,不断刷新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认识。

中共北京市委发布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明确将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纳入城市品牌建设,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提出打造国际级文化展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之城,细化了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的要求,提出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此外,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3+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小、特、精”的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街乡文化中心达标率提升至100%,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文化馆、图书馆、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艺术空间、博物馆六大特色产品体系。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定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倾斜,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增添体育功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让市民拥有更多文化体育休闲好去处。《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更是将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置于城市人文气息营造的高度,着力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对于文化场馆、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更新提升以及文化“微更新”改造提出了路径指引。

《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区、片区、街区、社区四级文化空间建设,将推出“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200个以上,培育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50个以上,在绿道、景区、景点和公共场所以艺术审美形式展示“天府文化”;并确立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目标,提出构建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的文化生态。

浙江省于2020年发布了《高质量打造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施意见》,对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了精准谋划,从空间形式、建设要求、管理运行各个方面实施政策引领,提出文化解码、规划布局、规模标准、智慧服务,计划实现资源分享化、监管网格化、运维社会化、参与全面化,十分切合当地文化与科技优势,体现了早实践、早打样、早发展的思路。

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

陶仓艺术中心

山东、江苏等地“十四五”规划都将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作为工作重点,在功能、外观、服务、产品等多方面凸显灵活性和创新性,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安徽、广东等多地则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项规划中,列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或新型阅读空间的建设要求,涵括了公共服务供给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细化指标,并将其作为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配套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政策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经得到了高位推动,在完善文化空间功能、打造文化服务品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频频出招。各地或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或结合城市发展目标系统构建,或为空间建设赋予新的内涵,或引入社会力量打造融合业态,希望在重构实体空间的过程中,丰富文化供给,拓展服务功能,创新运营管理,形成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与城市更新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

专家:融入大局 向“美”而行

李兆泉(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

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认真贯彻文化和旅游部等3部委《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呼应时代需求,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提质增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政府部门应不断将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实施政策引领,强化业务指导,使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真正成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以四川为例,建设美丽四川已成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四川实践。四川省委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目前,正在抓紧拟定《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美学意识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用美学理念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力,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向“美”而行,推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互交融,让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相映生辉。这样,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5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将建设任务全面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杨淇深(江苏尔目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现在,各地纷纷加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力度,不少地区将其作为城市新品牌和主客共享的服务空间来打造,显示出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着力打造弘扬主流价值的精神地标、推广艺术普及的美育基地、提升品质生活的社交平台、促进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家园。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这一实际落地过程中,如果政府层面善加引导,制定标准、开放思路,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创新发展优势,未来公共文化空间“建管用”定将迎来新的发展。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空间运营和管理,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各地有诸多实践,无论“微商+”的融合业态,还是企业投入资金参与建设、释放公共文化空间活力,或是企业响应政策要求、开辟面向职工的公共文化空间,殊途而同归,都是在探索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鉴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为民服务方面的共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承载了许多美好的希望和复合的功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之所以“新”,主要体现在功能新、管理方式新、运营主体新,与传统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空间不同,新空间需要在法律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之外,开辟新赛道,与传统文化场馆产品供给形成差异化,形成服务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创新拓展,满足群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就目前各地实践来看,不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挂文化馆或图书馆分馆的牌子,在资源互通、活动开展和基层服务等方面,享有一定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实行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要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有力支持,需要重新厘清定位,增强制度灵活性,避免造成体制机制层面的束缚,要给予新型空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新功能新思路取胜,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王 彬 采访整理)

责编:李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