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晏婴简介视频大全 晏婴简介

晏婴简介

2023-12-15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篇一:晏子简介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说谎吧,怕犯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

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盗贼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和圣人开玩笑,我反而自取其辱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篇二:晏子资料

重俭力行齐国廉相——晏婴

晏婴,字仲,谥号平。春秋末期齐国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四十八年)。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参政达50余年,为三朝重臣,一代名相。他以,超人智慧,高洁品德,赢得生前社会尊重,身后世人赞誉。孟子曾赞之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更是敬佩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

一、身处浊世,心向清境

晏婴生活在春秋末期。昨天的争霸战争已成过去,明天的称雄帷幕尚未拉开,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因此,各诸侯国君主和卿大夫们无不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蔚为风气。而齐国的景公尤甚。据《晏子春秋·谏下十九》载:景公时,“牛马老于阑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酢,不胜饮也;菽粟郁积,不胜食也。”《晏子春秋》中多处记载景公“为路寝台”、“为邹之长途”等,大兴土木,极尽豪华。致使“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庶民疲敝,而宫室滋侈。道瞪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

“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作为政治家的晏婴,保持异常清醒的头脑。他提出了:

廉为政本

“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晏子春秋·杂下六》)节欲为民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德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二》)

“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一》)

“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晏子春秋·问下七》)

啬为君道

“积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啬者,君子之道。”(《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三》)

足欲必亡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足欲,亡无日矣。”(《左传·襄公二十年》)

清廉为美

“廉政而长久……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春秋·问下四》)晏婴超凡脱俗的卓绝见识,成就了他的美政嘉行。

二、重俭力行,率先垂范

晏婴认为,欲矫时弊,先正己身。因此,他从我做起,重俭力行,率先垂范,在清正廉洁方面,成为一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

(一)晏婴衣食

晏婴出身名门望族,自己又身居相位,然而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穿的是“缁布之衣”,“一狐裘三十载”。因而“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无豹之茈,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晏婴吃的是“脱粟之食,五卯、苔莱”(《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十、九》)。“肉不足”。对于钦差大臣,甚至是国君,不作特殊招待,有时竟拒之门外。景公曾派人送去千金与市租,作为招待宾客之用,“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晏子春秋·内杂下六》)

(二)晏婴之居

晏婴家居闹市附近,潮湿、泥泞、喧嚣,条件很差。景公要给他换一所安静、宽敞的住所,被晏婴辞谢。后来,景公趁晏婴出使晋国之际,给他另造了一所住宅,把周围的老百姓

都赶走了。仍不接受。最后,还是把新居拆掉,恢复旧宅模样,又把周围的老百姓请来。晏婴不更旧宅,除体现其节俭美德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乐于与民为伍,体察民意,了解民情,下情上达。“踊贵”“屦贱”,妙谏景公的故事,已被广为流传。

(三)晏婴之车

晏婴上朝时,常坐敞车,驾驽马。景公见了,以为晏婴的俸禄太少了,以至于无力购置骏马华车。晏婴退走后,景公命梁丘据送去骏马华车,一连三次都被晏婴拒绝了,景公不高兴了,说;“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婴对此作了解释,用其行动教育了景公和百官。

(四)晏婴之田

崔氏乱后,许多逃亡的卿大夫都被召回来了,返回旧邑。有的还从国君那儿接受了许多赏赐。齐侯欲赏晏婴邶殿60个城邑,却被晏婴拒绝了。子尾很纳闷,晏婴解释道,百姓,总是想生活丰厚,器用富饶,因此就要端正道德而加以限制,让它不要不够,也不要过分,这叫做限制私利。私利过了头就要败坏。我不敢贪多,这是所谓限制。子尾听了很受感动,把接受了的城邑全部退还了。

三、犯颜直诊,倡导廉政

作为一国之相,晏婴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而应兼济天下,在齐国推行廉政。他正是这样做的。在一个君主制国家,廉政能否得以良好的实施,关键在于君主是否以身作则,以“正”理政。然而晏婴所事的三君都是昏庸之主。在这种情况下,晏婴勇敢地拿起讽谏武器,匡正君过,推行廉政。

(一)谏君服饰之侈

据《晏子春秋?谏下十三》载;“景公为屦,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绚,其长尺”,而且“冰月服之以听朝”,到了“屦重,仅能举足”的程度。晏婴见后,当即列了三条罪状以斥之:“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其罪二也;用财无功,以怨百姓,其罪三也。”(《晏子春秋·谏下十三》)晏婴规劝君主:“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饰不镂刻。”(《晏子春秋·内谏十四》)

(二)谏君游乐无度

景公春夏游猎,又造大台。晏婴进谏说:春夏征用百姓,并游猎,是争夺农时,对国家不利啊!景公不听,反而说:我听说,相贤,国家就能治理好;为臣效忠,国君安逸。我年纪老了,遂我所乐吧!你别说了!晏婴进一步谏诤道:“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故国昌而民安。楚灵王不废乾溪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臣闻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君不听臣,臣将逝也。”(《晏子春秋·谏下八》)晏婴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景公接受丁晏婴的意见,解役而去。

(三)谏君横征暴敛

晏婴生活的时代,侈靡成风。齐国国君和宠臣们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活,不惜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传·昭公三年》)。晏婴反对这种不加节制的做法,极力劝阻。他一针见血地对景公说:“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人苦病,夫妇皆诅。”他告诫景公,“修德而后可。公悦,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曾多次向景公提出薄赋敛,减劳役的建议,反对任意掠夺,糟踏百姓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事例繁多,不必一一列举。由上可见,晏婴身处浊世,心向清境,重俭力行,倡导廉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格和政风的完美统一,成为世人仰慕的一代廉相。

晏子的爱民思想与事迹

晏子是与管子齐名的齐国贤相。《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子谏君爱怕思想与事迹。概括起来,晏子的爱民言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体恤民情说“三因”。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九记载,齐景公出游于寒冷的路途,看到腐烂的尸体,默不作声,问都没问。晏子就举出桓公爱民,百姓拥戴的实例,指出景公奴役人民、失君之道的事实,用夏商周亡国的教训,提出“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仄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此“三因”阐明体恤民情的重要性。

晏子说:“过去我们先君桓公出游时,看见挨饿的就给饭吃,看见有病的人就送给钱财,他让百姓劳动但不伤体力,征收赋税但不耗费民财,百姓们都高兴地说?希望君王出游到我们乡?!现在您出游,离京城四十里远的贫民,财货用尽了也不够交税,尽死力也服不完徭役,百姓们受冻挨饿,死人处处都是,您却根本不问,这就失掉了为君之道了。百姓用尽财力无法侍奉上司;上层骄奢淫逸,不顾恤下民;上下高心,君臣无情,这三条就是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原因。”

使得景公让人收拾死尸,把粮食发放给百姓,离京城40里远的贫民,一整年不服徭役,景公三月不再出游。

其二,关心疾苦说“三知”。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记载,齐景公在位时,雪下了三天不停。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袄,坐在高堂侧面的台阶上,他说:“怪呀!下了三天雪,天却不冷。”晏子就用古代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此“三知”表达爱民恤民的思想,意思是说古代的贤君,自己饱了知道有人挨饿,自己暖和知道有人挨冻,自己安逸知道有人在辛劳。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话后,下令拿出毛皮衣服,打开粮仓,把衣食送给挨冻挨饿的人,并下令在道上看到饥寒的人就给,不必问哪能个乡的;在传真巷里看见就给,不必问哪能家的;在国中巡视统计数目,不必问名字。有职业的男子送给两个月的储备,有病的送给两年的储备。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其三,为民请命说“三罪”。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记载,齐景公喜欢马,如果他最喜欢的马暴死,他就要支解养马的圉人。晏子提醒齐景公明白自己是首创支解的人。齐景公放弃支解,但又要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恶,然后致之狱。”:景公同意。

晏子就列举了圉人的三条罪状,曰:“尔罪恶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恶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恶三也。今以属狱。”景公喟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在这里晏子表面上数落圉人的“三罪恶”,实际上是指出齐景德镇公重视玩好,轻视人民,视人民连畜牲都不如的罪恶责。

其四,申民不平用“三喻”。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时,赋税重,冤狱多,怨声载道。景公非但不听晏子的劝谏,反而让晏子去严酷镇压民众,晏子据理力争,,抗颜再谏。他用三个比喻,尖锐地指出,只有“上治其正”,才能“下审其论(伦)”现在恶人当道,近臣争斗君王奢靡,不恤百姓,“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这是万万行不通的。晏子用第一个比喻说,现在戎锹胡人养狗,多的十几只,少的五六只,这些狗互相不伤害。如果抓住小鸡小猪随便扔给它们,马上就可以看断骨没皮的争食善。上边正确治理,不边审慎有序,那么等级贵贱就不会乱七八糟了。现在君主拿千钟的俸禄,随便送给左右的近臣,他们互相争夺,比胡人的狗争肉还厉害。

第二个比喻是说,一寸长没底儿的管子,天下所有的粮食也不能装满它。现在刘国男耕

女织,夜以继日地劳作,也不够供奉上边,而君主的身旁都是雕绘华丽的宫室,这些就好比没有底儿的管子。第三个比喻是说,三尺高的小孩,举一寸高的火焰,天下所有的柴禾也不够他烧。现在君主身旁都是拿火的人,而君主却不知道。最后晏子说:“且夫饰民之欲,而严其听,禁其心,圣人所难也,而况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恶,非婴所知也。”在这里晏子深刻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残暴,申诉出民众的不平和怨恨。

其五,保国平安说“三法”。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十八记载,景公与晏子登寝而望国,公愀然而叹曰:“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晏子曰:“臣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诗云:?琥王岂不事,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公曰:“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对曰:“服牛死夫妇哭,非骨肉之亲也,为其利之大也。欲把齐国者,则其利之者邪?”

齐景公同意晏子的意见,就问施行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保证享国的长久。晏子回答说:“移之以善政。今公之牛马老于拦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配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财苟失守,下其报环至,其次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自分也。故君人者与其请于人,不如其于己也。”意思是说:“要想得民心,就要实行善政。如今君主的牛马用不完,老死在牲口棚里,车乘不完,在大门里生了蛀虫,衣服穿不完,放配了,醋和肉卖不完,放坏了,酒喝不完,酸了,粮食吃不完,烂了,即使这样还向百姓重收赋税,却不把多余的分给挨饿的百姓。收藏财货却不用,这不吉利,财货如果没了看守,下民就会从各处赶来报复。隐藏的财货没了看守,抛弃了也不分给人们,百姓肯定前来自行分夺,所以做君王的,与其请示别人,不如请求自己施行善政”。在这里,晏子实际上是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三条具体措施,即:实行善政,薄敛节俭,散发公粟。

其六,辞封地请“三赏”。

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六记载,齐景公把平阴和槁邑赏给晏子,这两座城中有做买卖的275家。晏子辞谢说:“我们君王好营建宫室,百姓的体力已疲惫不堪了;君王又好娱乐游玩,打扮女人,百姓的钱财已经耗尽了;君王又好兴兵打仗,百姓离死已经很近了。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接近于死亡,百姓非常痛恨上司!这就是我不敢接受赏赐的原因。”景公说:“这倒可以,但是,难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臣的先为君王后为自己;先安定国后考虑家;让君王居尊位,自己隐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贵呢?”景公问:“如此,我拿什么赏给您做俸禄呢?”晏子就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恶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的就减速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晏子说:“如果做到这三条,就是给我的俸禄,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晏子在这里仗义直言,犯颜直谏,他指出了君王荒淫享乐,穷兵黩武,使百姓痉不堪的罪恶过;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为民请命,提出了宽刑省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后来,晏子的意见被采纳,齐国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其七,“度义因民”重民意。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十二记载,景公问晏子“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晏子对曰:“有。”公曰“其求如何?”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景公问是什么意思。晏子作了回答,意思是说谋划问题,左右没有牵制,上下没有束缚,形式上不背谬,实际上也不违礼,对上不违背天意,对下不违背民意,能这样谋划的肯定有收获;事大得利就大,事小得利就小,衡量事情的大小,权衡利益的轻重,要对国家有多方面的荣耀,对人

民能增加利益,用这种观点办事一定成功。违背义考虑问题,即使有收获也不会安宁;不重视民意办事,即使成功了也不荣耀。所以我听说义是谋划问题的法则,民意是办事的基础。因此,根据义谋划,忠于民意办事,没听说不长久的。过去夏商周三代兴起时,谋划问题一定根据义,办事一定根据民意。等他们衰亡时,谋划不根据义,办事伤害民意。所以考虑义,顺应民心,是谋划和办事的办法。即:“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

其八,天下得失在得民。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十七记载,晏子到晋国访问,叔向陪他饮酒,相互交谈,叔向问:“齐国怎么样?”晏子回答说:“现在已到末世,我不知道将会怎样,恐怕要成为田氏的国家了。”叔向说:“什么意思?”

晏子说:“君王抛弃他的百姓,百姓都归向了田氏。齐国旧有的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是一豆,以各量本身的四倍进位,升到釜,十釜就是一钟。田氏有三种量器,都在齐国旧有的量器上加一,一钟也就相当大了。田氏用自家的量器借出粮食,用公家的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材运到市面上上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蛤蜊运到市面上上卖,也不比海上贵。齐国的国君要百姓把自己的收获分成三份,两份交给公家,自己吃饭穿衣用一份;公家的财物腐烂生虫子。可是老百姓们老老少少还在挨饿受冻;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的价钱便宜,假肢的价格昂贵;人民痛苦,有的人就来慰问关切他们。过去商朝惩罚杀戮不得当,随便杀人,周文王给商朝的百姓以慈爱和恩惠,收留抚恤无人管的百姓,因此天下人都归附了他。百姓对谁都没有偏爱,只把爱给予有德的人。如今刘国政权骄横残暴,可是田氏讲恩惠慈爱,百姓爱戴田氏就如同爱父母,像流水一样归附。想让田氏得不到民众,怎么避免得了呢?田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和伯戏,他们都帮助田氏,已经在齐囝了。”叔向也说:“我们晋国政权也处于末世了。国君的军马不驾车,国卿不掌握军队,国家没有得力的人才掌管兵车,军队没有好领导;百姓疲惫恩格斯;国君的宫室越来越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而国君妻妾的娘家越来越豪富;

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仇敌;栾、胥、原、狐、续、庆、伯等旧贵族,都降到奴隶的地位;政权落在各个大夫手里;百姓没有依靠,而国君一天天不见改变,用娱乐掩盖忧患;晋国政权的衰落还能有几天呢?谗鼎的铭文上说:?天将亮时就努力搞好德政,后世子孙还有懒惰的,?全部是一天天不见改过的呢,还能维持多久?”晏子说:“那么您将怎么办呢?”叔向说:“人能办到的事都办完了,等待天意算了,晋国的公子全都衰亡了。我听说,政权将要衰亡的时候,它的宗族的枝叶先落,政权也就跟着衰亡了。我们这一宗有11个族,只有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可以继位的儿子,国家没有法度,有幸得个好死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得到子孙的祭祀吗?”

这是两位有识之士的议论。他们都谈到自己的国家政衰民疲,已到末世。晏子通过商朝败亡、文王得众的历史经验,深刻地预见到“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的发展趋势,认为田氏将占有齐国。对于这一实事,虽然晏子是不情愿的,但他毕竟看到了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他毕竟认识到了国家兴亡、天下得失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这一真理。因此,作为齐国国君的相国,对田氏的行为也就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阻止,他已经预见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他也深知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晏婴的尚俭

与早期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其侈逼上"的尚侈作风相反,齐国另一名相晏婴则崇尚节俭,尚俭贯穿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之中,与管仲形成鲜明对比。

尚俭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一种社会思潮,以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晏婴为齐国相,一心事"三公"(齐灵公、庄公、景公),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力不可谓不大,却能甘于俭朴,不慕奢华,并对奢侈之风进行抨击。这在春秋时期的尚俭思潮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晏婴的尚俭在春秋时的尚俭思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后的历代尚俭思想

篇三:晏子资料

中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晏婴 晏子 晏平仲 中国 春秋 齐国 汉族 山东夷维

前578年 逝世日期: 职业: 前500年

大夫 政治家 思想家 外交家

主要成就: 辅佐齐国三代国君长达50余年 代表作品:

葬处: 《晏子春秋》 山东淄博齐都

1、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

“”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

中心内容。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时于天”

。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2、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

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3、身体力行 为民楷模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

“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

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

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

谓之逆道”。

4、虚怀若谷 闻过则喜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

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

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

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

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

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相传

是后人为晏婴所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

编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

称其《晏子》,列在儒家类。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

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

问上、问下、人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立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轶事等。语言简练,情节生动,生动呈现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答辩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人做人处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与启迪。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编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11课,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编入苏教版与长春版教材中,《橘逾淮为枳》编入沪教版。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盛:(1)shèng 盛产 强盛 (2)chéng 盛饭 盛器 乘:(1)chéng 乘船 乘机(2)shèng 千乘之国 看:(1)kàn 看见 观看(2)kàn看家 看护 近义词:强盛—强大 侮辱—羞辱 吩咐—嘱咐 取笑—讥笑

招待—款待

反义词:强盛—弱小 侮辱—尊重 故意—无意

安居乐业—流离失所

《晏婴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9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