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经典的当代审美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晋剧骂殿的剧情 晋剧经典的当代审美价值

晋剧经典的当代审美价值

2024-07-09 16: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粮”形象的形容了在晋剧传统剧目中《打金枝》与《算粮登殿》这两出戏的重要地位。那么“金枝”何以打不完,“粮”何以算不完呢?之所以“金枝”打不完、“粮”算不完的说法,主要是根据于这两出戏的演出情况来看的,这两出剧目众名家、各院团久演不衰,几乎逢演员必会、逢院团必演;尽管观众对剧词与唱腔都十分熟悉,但仍然百看不厌。如此,可谓经典,可谓演不完。

2016年6月28日晚,晋剧《算粮登殿》在“周二剧场”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魅力使如此经典在近百年的艺术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

其一,深入人心的剧情与思想。说起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的传说故事,不得不提起唐代名将薛仁贵。据考证薛平贵历史并无其人,而如何能有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现身舞台。唐代名将薛仁贵(今山西河津人)寒窑之妻柳英环常年来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又加之思夫心切,病逝寒窑。山西一富户为母庆寿,观反映薛仁贵和柳英环故事的《汾河湾》一剧后,心悲而病。富户为医母心病,特征该剧团圆结局的剧本。民间有文人为不违反历史,从而另外杜撰了一个薛平贵,最后其登上王位,王宝钏苦等十八年也封得皇后。该剧上演后,富母病愈,而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也在戏曲舞台逐渐流传保留下来,出现了二“薛”并存的局面。此外,也有其他说法。但大多相同的是,薛平贵是根据薛仁贵故事杜撰而来,而杜撰后由薛仁贵之妻柳英环病死寒窑演变成了王宝钏被封皇后。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结局圆满,这恐怕是天下所有痴情女子最愿意最希望看到的结局,惩恶扬善、建功立业、报仇雪恨、阖家团聚,也符合中国普通大众的审美愿望和幸福情节。其二,精深的艺术魅力。该剧剧情流畅,唱词风趣,全剧互动性强,更有数个经典唱段广为传唱,艺术魅力十分吸引人,十分具有诱惑力、感染力。其三,戏曲观众“熟戏熟曲”的观演习惯。戏曲观众为何看这样的经典百看不厌,甚至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有意思?这其中有一种文化的共同认同,共同归属。经典属于戏剧,属于剧情,属于演员,也属于观众。观众尽管对剧情已经熟知,但仍然期待着剧情在舞台上的发展,最终期待的是剧情的圆满结局,这其中有一种自有文化在戏剧中寻求回忆、寻找共鸣、寻找归属的原因。此外,由于经典的艺术魅力,也存在不赏剧情、单赏其美的成分,即已经不在乎剧情是否熟悉与反复,只为欣赏剧中演员的唱作念打、手眼身法步了。

传说中王宝钏被封皇后之后,仅仅十八天就郁郁而终了。死因不详,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想象,有人说是代战公主与自己共侍一夫,悲伤而死。也有言是因十八年清苦生活、积劳成疾、病终而亡等。戏剧则在此抽象了,甚至在王宝钏执着等候薛平贵时,是被想当然的设定了,王宝钏不可能想象或是认为到可以等回薛平贵、被封皇后,《算粮登殿》把传说中的美好摘取出来,呈现出了圆满的景象,这足见人们的美好期盼。以当代现实生活中看,一个女子异地恋,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死活不知,去等一位男子十八年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十八天都不会等,更何况一个“富二代”女子与父击掌,苦守寒窑十八年却等来了一个“小三”呢?这样的故事今天看来显然是格格不入。古代到当代的审美变迁是巨大的,要看《算粮登殿》这样反映古代传统审美价值的经典剧目,只有置身于古代社会环境,理解古代道德伦理规范,才能更好的去欣赏,更好的去体会,共同追求那份美好的理想、共同完成那份圆满的夙愿。

 

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言,“旧本传奇,每多缺略不全之事,刺谬难解之情。非前人故为破绽 ,留话柄以贻后人,若唐诗所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乃一时照管不到,致生漏孔,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等空隙,全靠后人泥补,不得听其缺陷,而使千古无全文也。”其意,老戏旧本,常有许多残缺不全的情节和错误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这些不是前人故意作出的破绽,给我们留下话柄,像唐诗所说“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只是当时无法照顾的如此全面,故而留下了漏洞,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种漏洞,全靠后人去弥补,不能听任它残缺下去,而使千古没有完整的戏文。

“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在此之际也呼吁、建议对晋剧经典剧目的表现手法、思想主题上要进行适当、慎重的丰富、改进和加工。当然这并非专指《算粮登殿》。传统并非不创新,经典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希望要继续传承好、发扬好晋剧经典剧目这些宝贵财富,在牢牢把握住“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基础上,对老剧目遗留的可填充艺术空间进行丰富、对老剧目的一些演出争议与漏洞进行调整。当然,“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又须择其可增者增,当改者改,万勿故作知音,强为解事,令观者当场喷饭,而群罪作俑之人,则湖上笠翁不任咎也。”

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站长 王嘉 /文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摄影师 安志义/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