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诗歌鉴赏: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春日古诗鉴赏 陈寅恪诗歌鉴赏: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

陈寅恪诗歌鉴赏: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

#陈寅恪诗歌鉴赏: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诗: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

少陵祠宇未全倾,流落能来奠此觥。

一树枯柟吹欲倒,千竿恶竹斩还生。

人心已渐忘离乱,天意真难见太平。

归倚小车还似醉,暮鸦哀怨满江城。

此诗作于1944年初到成都时。

历史背景:

1943年8月至11月,从桂林辗转到重庆。1943年12月乘汽车沿川渝公路至成都,执教于燕京大学,兼任华西协合大学特约研究员。1944年,仍然执教燕京大学,搬家到华西坝广益宿舍居住。

赏析:

“少陵祠宇未全倾”句中“少陵”指唐朝诗人杜甫,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祠宇”指祠堂或神庙,此处指成都的杜甫草堂。全句直意为杜甫草堂没有全部倒塌,诗意或许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延续与补充,或许是作者眼前的杜甫草堂在残垣断壁中荒凉不堪。

“流落能来奠此觥”句中“奠”指摆设祭品向死者致祭。“觥”指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全句指作者因逃难而到成都,在草堂摆设酒品对杜甫进行祭奠。

“一树枯柟吹欲倒”句中“柟”同“楠”。全句直译为眼前的干枯的楠树被风吹得要倒的歪斜状,其实深意为杜甫的代表诗作《枯楠》中“楩楠枯峥嵘,乡党皆莫记……截承金露盘,袅袅不自畏”的诗意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与共鸣。

“千竿恶竹斩还生”句化用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中“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而来,反其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句诉说恶竹斩不尽,表达自己对日本侵略的愤慨。

“人心已渐忘离乱”句化用韦庄经历黄巢起义而入前蜀在汉州(四川广汉市)所作《汉州》中的诗句“人心不以经历乱”而来,反其意为当下的人心已经渐渐忘记了离乱的苦恨,以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统治区当权者无视民生、某些群体麻木不仁的怨怼。

“天意真难见太平”句化用韦庄《汉州》中的诗句“时运还应却太平”而来,反其意为上天的旨意真正难以见到太平日子,深意是国民政府当权者无视民生,有些群体贪婪眼前利益,抗日战争难以取胜,老百姓难以过上太平日子。

“归倚小车还似醉”句直译为归来斜靠在小车上还在醉意中,其实是作者归家途中的思绪还在杜甫和韦庄的经历和诗意中无法排解。

“暮鸦哀怨满江城”句中“江城”指江河在本地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的城市,所以有人解释为成都,但根据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指武汉,现特指武汉市,诗中也许指日军占领区的城市。全句直译即可,此处应该是作者对武汉战役后的忧愤,也是对抗日战争后被日军占领区的哀怨,表达对日军的愤恨。

全诗述说作者因抗日战争而逃难到成都拜谒杜甫草堂,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逃避到成都栖居草堂,插入晚唐韦庄因黄巢起义而入成都任职,二者或三者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际遇、同样的情怀,在时隔一千多年而极其相似,此诗既是对杜甫深刻的理解与共鸣,也饱含悯时伤乱的情怀。

附录: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

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余年望太平。

归倚小车心似醉,晚烟哀角满江城。

(此诗录自陈寅恪初失明时手迹,供爱好者或研究者参考)。

(此诗与《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题文有差异,诗中“甲戌”疑为“甲申”之误。诗中对杜甫充满敬意及高评,但没有《甲申春日谒杜工部祠》丰裕与厚重。)

(网络下载)

(网络下载)

(网络下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