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制汉服与明制汉服有哪些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朝汉服形制女子服饰 宋制汉服与明制汉服有哪些区别?

宋制汉服与明制汉服有哪些区别?

2024-07-12 19: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代服饰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以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仍然保留着本民族服装的特点。

宋朝男子皆以穿当时的常服--襕衫为尚。衫在唐代便已被采用,至宋更是倍受青睐,几乎是文人的标配。

宋朝女子的服饰亦沿袭前制,仍以襦裙款式为主,但也有新款出现。这些新兴的款式丰富了宋朝女子的服饰样式,有襦、袄、衫、褙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裤等。其中的褙子男女都可以穿着,因此得以广泛流行。

此时的女子服饰虽以襦裙为主,但也有了长裤的款式。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配以开叉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偶尔也穿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这则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的典范了。

这时的服饰风格以窄瘦、淡雅为主,与唐朝时期的华美特征相比显得更加隽永质朴。

端庄的明制

明代结束了元朝少数民族的统治,建国伊始即作出废弃蒙元服饰的决定,并根据汉族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冠服制度。

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微寒,十分忌讳有文化的人,对全国施行极端专治的统治,因此对朝服的规定也十分严格,并延及民间服饰。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礼服、常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及士庶阶层的巾服等等。这也是明代初期民服趋于简约素净的一个原因。

明朝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尚。平民与官宦的袍衫颜色有区别,平民所穿袍衫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诸如蓝色、赭色的服饰则没有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女子服饰延续了唐宋时期的襦裙服饰,但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加之明代理学的盛行,女子服饰不再像唐宋一样开放,而是重新回到唐宋以前的交领右衽、上衣下裙的服装样式上来。明代命妇(授封号的官员母妻)服装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以大袖衫、凤冠、霞帔、褙子等组成。普通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云肩、褙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等。

明制汉服发展至中后期更出现了前代未见的形制款式,如立领以及于一件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明装与前代不同的地方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变成上装拉长,露裙的长度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宋制、明制上装的不同之处

宋代女子贴身内衣为抹胸、肚兜,明代则改为主腰。外套除了都有的衫、袄外,宋代人更爱褙子,明代则有比甲、披风、圆领袍、霞帔等,更加丰富。

宋制上装

肚兜·抹胸

抹胸和肚兜均为宋朝女子的贴身内衣。抹胸,通常在正中打一道三角褶,更贴合身体曲线,无肩带,只在两头缝有系带。肚兜有系带,类似现在的露背吊带上衣。

宋代女子内衣也独具特色,除贴身抹胸肚兜之外,还有一件“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简繁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衫·袄

宋代衫袄多为直领对襟,袖型多样,除了常见的直袖、喇叭袖和俗称飞机袖的窄袖之外,还有非常窄的羊腿袖。

宋代的大袖衫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其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过膝,领、衣襟镶有花边。后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而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衫,只能以褙子代替。

宋代男子多穿襕衫,几乎是文人标配。襕衫多为圆领长衫,下摆处有一横澜,用以象征上衣下裳的旧制,但也有不施横澜的居家时穿着。

褙子

褙子一般有两种样式:一为合领对襟大袖,袖口和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口;一为直领对襟小袖,只在衣襟上以花边做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前者为贵妇之服,后者为平民之服。

褙子的设计很符合衣服设计美学,穿起来既不会显得臃肿,又能修饰身形,宋制汉服显瘦的秘诀可能就在此处。

宋代女子喜穿褙子,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抹胸等内衣,而不穿交领上衣。就算穿交领上衣的农妇,一般也不会把衣服紧紧裹在身上,而是自然的露出里面穿的抹胸。

有人认为理学开始盛行的宋代,女子穿着保守,其实不然,唐朝的开放风气在宋朝繁华的市井文化中被继承了下来。

明制上装

主腰

主腰的外形像现代的背心,开襟,用金属扣或扣袢(pàn)固定,系带系紧后有收腰效果,所以男女都会穿。女性穿作修身内衣。《水浒传》中,擎天柱任原把主腰当紧身衣穿。

衫·袄

衫袄与宋制相同,单层为衫,双层为袄。两领交穿为大襟,对称则是对襟。明代早期流行短款,中后期则流行长款。

明代领形繁多,常见直领、圆领,中后期则流行前代未曾有过的竖领(又称立领),且衣服的显眼处大量使用钮扣,这是明制上衣的显著特点。

明制衫袄袖型有窄袖、箭袖、琵琶袖、大袖等。琵琶袖为明制服饰中常见袖型,可穿于大袖衫内。

大袖衫,顾名思义是袖子很大的衫袄,收拢于身前时,袖子可长及脚踝。大袖衫雍容华贵,是明代命妇才能穿的礼服,颜色、纹样根据品级有严格规定,平民女子仅能在出嫁那天穿上。

圆领袍

圆领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饰,女子也可穿。圆领也称“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大襟衫,通常长至脚面。女子的圆领袍两侧有褶,称为褶摆。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规定文武百官必须在官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具特色的装束。

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的对襟马甲,有领或无领,有长有短。比甲与隋唐的半臂、宋代的褙子相似,宋元之后渐渐流行,至明代成为妇女居家之常服,因其即可护胸背保暖,又便于操作家务,颇受妇女喜欢。现代商家售卖的比甲多为加绒加厚款,用于秋冬保暖防寒。

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以狭长的巾帛为之,每条约长五尺七寸、宽三寸二分,上绣云凤花卉,着时佩褂于项,由领後绕至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并以纹样辨别等级。人们把这种服饰比作美丽的云霞,所以有了霞帔的美名。

披风·氅衣

披风是穿在衫袄外的第三层衣物,多为直领对襟,通裁开衩,一般无缘饰。

氅衣与披风相似,主要区别是氅衣有边缘,披风则无。披风和氅衣原是男子服饰,明后期女子也常穿,用来搭配长衫袄。

宋制、明制下装的不同之处

宋制下装的独特之处在于宋裤,类似现在的裤子。明制下装的代表则是马面裙,明代还有曳撒,为上衣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

宋制下装

裆裤

裤装是宋朝女子特色衣物,在宋朝逐渐开始流行。裤装又分为裆、袴(ku)、裈(kun),三者有很大的区别。

裈为合裆裤,袴为开裆裤,两者搭配穿在内层。

裆可外穿,两旁侧开衩有褶子,但不会单穿,一般会在裆裤外穿围裙,只有身份低微的戏子或底层劳动者才会外露裆裤。

下裙

宋制裙装除了沿袭唐朝的襦裙之外,还有百迭裙、三裥裙、两片裙等。

百迭裙是一片式裙,中间打满褶,两边留有光面作为裙门,穿着时光面在前。是现代商家售卖的汉服中最常见的宋裙。

三裥裙由四个长方形裁片拼接而成,中间打三个褶,裙身整体呈上窄下宽的效果。

两片裙由两个裙片叠合,裙头缝合,裙身相离,因此只有一个裙头,两个裙片共腰且上片压下片。

明制下装

下裙

马面裙是明代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前后有光面,侧面打褶,因此也称作侧褶裙。宋制的百迭裙只有前面是光面,其余均打褶。

马面裙一般用7幅布幅,每3幅半拼成一片裙幅,两片裙幅围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叠合的4个裙门保持平整,两侧打活褶,褶子大而疏,用异色的裙腰固定,裙腰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摆幅上用织或绣的形式缀饰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往往采用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官宦之家的女性则用更加讲究的龙纹、云蟒纹等。马面和裙襕的组合,让马面裙变化丰富、摇曳多姿。

明朝末年,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出现了一种极为优美的月华裙。据传月华裙为一种浅色画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如月华,因此得名。

曳撒

曳撒为上衣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右衽大袖。前片上下分裁,腰下打裥、下裳散褶,后片上下不分裁。两侧开衩,一般有缯角。

曳撒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明朝以后因为极力恢复汉文化,把辫线袄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汉服中曳撒形制。

明朝中后期,麒麟服、飞鱼服等充满汉民族花纹的曳撒大批出现,大大增加了曳撒的华丽性和装饰性。曳撒,正式成为明朝汉服的一种代表款式。

结语

宋制汉服呢,基本穿一件宋抹、一件褙子、一条百褶裙就可以啦,清爽舒适还显瘦,所以更适合夏天。

明制汉服则可以繁复华丽,主腰、中衣、衫袄、比甲、披风、霞帔、马面裙,可视气温选择搭配和面料厚度,所以更适合冬天。

最后脚上再来一双边福茂的布鞋或绣花鞋,就可以美美去逛街啦~

(更多汉服资讯,可以关注VX:边福茂 了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