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疑案:太子朱标死因之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朝朱标葬在什么地方 大明疑案:太子朱标死因之谜

大明疑案:太子朱标死因之谜

2023-09-01 1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朱标去世前不久,曾经奉朱元璋之命去陕西巡视。陕西可是朱樉的地盘儿啊!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突然想起让太子去巡视陕西呢?因为,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为中都,可是朱元璋对这三个都城都觉得不太满意。因此,有大臣建议,西安地势险要,比较适合建立首都。朱元璋动心了,就让太子去陕西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就这样,太子朱标去陕西巡视。朱标去陕西巡视完回到南京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因此,就有人怀疑,这其中是不是秦王朱樉做了什么手脚,害死了自己的兄长?

可是,我认为这种怀疑根本站不住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有三个理由:

理由一,当时朱樉根本不在陕西。

据史书记载,朱樉由于犯了错误,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太子朱标去陕西巡视之前,被朱元璋召到南京问话。然后,朱元璋才下令皇太子去巡视陕西的。也就是说,朱标去西安的时候,朱樉根本不在陕西,而是在南京。因此,朱樉即使想杀哥哥朱标,他也根本没有作案时间。

理由二,朱元璋对朱樉很不满意。

太子朱标去陕西巡视,不仅是考察西安是否适合建都,还有调查朱樉过失的任务。那么,朱樉究竟犯了什么过失呢?事情是这样,洪武二十三年二月,朱元璋任命颍国公傅友德为将军,受燕王朱棣的节制,出征大漠,讨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同时,朱元璋为了让诸位王子也受到军事斗争的锻炼,就命令秦王、晋王与燕王一起督促他们手下的各位将领,分别由自己的封地出发,北上征讨北元残余。可是,秦王和晋王却不听号令,按兵不动。只有燕王朱棣率傅友德等将领出兵北征大漠,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抓住了北元大将乃儿不花。身为诸王第一位的秦王,居然不听皇帝调遣,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朱元璋将朱樉叫到南京问话,实际上是将他隔离审查。然后,派太子朱标去朱樉的封地调查事情的真相。朱标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回到南京极力为朱樉辩解。显然,朱元璋接受了朱标的意见。第二年,也就是朱标从陕西巡视回来之后,朱樉才回到封地陕西。如此有过失,需要隔离审查的王子,朱元璋会让他接替太子的位置吗?显然不大可能。

理由三,没有杀人动机。

以朱元璋对朱樉的态度,朱樉心里当然很清楚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即使太子不在了,他也不可能取代哥哥的地位被朱元璋立为太子。因此,他的杀人动机就不成立了。

综合以上三个理由,我认为,说朱樉谋杀太子朱标,纯属毫无根据的猜疑。

不是弟弟杀哥哥,那么还会是谁杀了太子呢?有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朱元璋。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朱元璋虽然非常残酷,可是他会杀自己的亲生儿子吗?当然,怀疑者也觉得朱元璋亲手杀自己儿子的可能性不大,只是认为朱元璋不喜欢甚至很讨厌朱标,一直想废掉这个太子。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甚至讨厌朱标呢?因为朱标身材肥胖腿有残疾,更重要的是,朱标不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皇后其实根本没有生育能力,她的几个皇子都是收养的,所以朱元璋根本没有嫡子。意思是,朱标其实是庶子。既然是庶出,那就有很多的选择,因为朱元璋有许多庶子,不愁挑选不出更加优秀或者更喜欢的儿子来担任太子。因此,当朱元璋感到对朱标不满的时候,就想废掉他。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思,自然就对朱标没有耐心了,总是挑毛病,甚至非常严厉和暴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太子朱标的死亡。这种说法目前被许多人所接受。

但是,我认为朱标是庶子的说法根本不成立。为什么呢?我有四个理由:

理由一,朱元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然后册立皇后和太子,并且郑重宣布:“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意思是,国家储君,根据礼仪规矩,必须立嫡长子,这是天下安定的根本。如果,马皇后不能生育,太子朱标是庶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还如此强调“礼从长嫡”的制度呢?能够制订如此严格规定的朱元璋,怎么会将一个庶子立为皇太子呢?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朱标是嫡长子的第二个理由,朱元璋急于立太子。

朱元璋早在当吴王的时候,就立朱标为世子,就是将来接吴王权位的儿子。登基当皇帝之后,在册封马秀英为皇后的同时就立朱标为太子。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朱元璋又那么强调嫡长子继承,那他为什么这么着急立朱标为太子呢?

朱标是嫡长子的第三个理由,马皇后地位牢固。

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而朱元璋又必须立嫡长子为太子,那朱元璋就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什么选择呢?要么,等马皇后生了儿子之后再立太子,因为当年马皇后才三十多岁,完全可以继续生;要么,立一位生了皇子的妃子为皇后,朱元璋这样的妃子很多。这也是古代帝王经常选择的方法。可是,这两种方法朱元璋都没有选择,这说明什么呢?有人解释说,朱元璋与马皇后伉俪情深,重情重义的朱元璋,对马皇后不离不弃。这完全是现代人,以小资情调对一个古代帝王的猜测。如果是个普通人我相信,但是作为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嫡长子继承皇位是国家大事,他不会因情而破坏自己定的制度,这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那么,两种方法都不选择的原因,只能说明,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马皇后的地位不可撼动。这也正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始终没有再立皇后的原因。

朱标是嫡长子的第四个理由:历史文献明确记载。

据《明史》记载:朱标是“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意思是,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的母亲是高皇后,也就是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元至正十五年,朱标诞生于太平(今安徽当涂县),陈迪的家中。这个陈迪是谁呢?马皇后怎么会在他家生孩子呢?陈迪是太平府一位大商人。当年,朱元璋攻下太平之后,严格约束士兵,不许劫掠百姓,整个太平城秩序井然,赢得了太平民众的好感和拥戴。这位太平富商陈迪见朱元璋的军队秋毫无犯,认定这支队伍将来必成气候,因此“献金帛,即以分给诸将士”(《太祖实录》),同时将自己的宅院提供给朱元璋使用,因此朱元璋的老婆马秀英的第一胎,就生在了陈迪的家。朱标长大之后,还专门去陈迪家拜访,以表示感谢。因此可以证明,《明史》的这段记载是确实可信的。

然而,认为朱标不是嫡长子而是庶子的人,却根据这一条史料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太平府陈迪家生朱标的女人不是马秀英。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他们的理由是:元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可是立刻就陷入了元军的四面包围之中。从此一直到朱标诞生的九月份,太平到应天一带一直战火不断,而且太平城始终处在元军的包围之中。在这个时候,马皇后是不可能来到太平城里生孩子的。接着又引用《明史》中的一段话:“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明史·高皇后传》卷130)意思是说,朱元璋平定了太平一带的战事之后,才带着众位将领的家眷渡江来到太平,可是这已经是元至正十六年二月以后的事了。可是,朱标却在元至正十五年的九月,在太平城的陈迪家已经诞生了。因此,得出结论:朱标不是马皇后所生。

在否认了马皇后是朱标的生母之后,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朱标的女人究竟是谁?在坚持朱标是庶子的观点支配之下,他们只好对朱标的生母进行大胆假设,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长期在外征战,身边只有李淑妃相伴。所以,朱标的生母只能是李淑妃。当然,他们也有一条史料作依据,就是《太常寺志》的记载:在孝陵享殿里太祖高皇帝、高皇后神位的左侧,摆放的是李淑妃的神位,并说她生下太子、秦王、晋王等王子。根据这条史料,不但太子是李淑妃所生,而且李淑妃还生了太子的两个弟弟秦王和晋王。可是我认为,这条史料是不可信的,为什么呢?我有两个理由:

理由一,年龄不对。

李氏被封淑妃是明洪武十七年十月,也就是马皇后去世之后的事了。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没有再册封皇后,这位李淑妃实际上替代了马皇后的地位。她从此掌管六宫,成为整个皇宫的领导人。可是,几乎所有史料都没有提供李淑妃的生卒年月,因此人们就根据她的地位仅次于马皇后,推断出她是朱元璋当皇帝之前身边的第二个女人。那么,马皇后既然没有生育能力,她自然就是太子朱标的生母了。

这个推断虽然在逻辑上成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李淑妃的父亲,推断出李淑妃的实际年龄。知道了李淑妃的年龄之后,就能够准确判断她是否是太子朱标的生母了。李淑妃的父亲又是谁呢?他叫李杰,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在李氏被封为淑妃的时候,他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却依然被追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南京市雨花台附近有这位都指挥使的神道碑,据碑文我们得知:李杰生于1331年,卒于1369年,享年38岁。李杰生有一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长女就是朱元璋的妃子,李淑妃。

生于1331年的李杰,即使十六岁当父亲生长女李氏,到1355年朱标出生的时候,李氏还不到十岁,是绝对不可能生朱标的。不仅不可能生朱标,连1356年出生的秦王朱樉、1358年出生的晋王朱棡都不可能与李淑妃有任何关系。

其二,嫁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对。

那么,李淑妃是什么时候嫁给朱元璋的呢?据史料记载,李淑妃是洪武三年五月入宫的,那年李淑妃十七岁。洪武三年是1370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李杰生李氏时22岁,这个年龄当父亲完全合理,所以这个材料是可信的。洪武三年才十七岁的李淑妃,让她生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这三个儿子都已经出生了。朱标当太子已经三年了,年龄已经十五岁了。实际上,李淑妃仅比朱标大两岁,怎么可能是朱标的生母呢?真不明白,《太常寺志》怎么会有如此荒唐的记载,全然不顾历史事实。这样的书,究竟有多少史料价值呢?好在这本书据说已经失传了。

既然李淑妃不是朱标的生母,那么,朱标的生母究竟是谁呢?我认为,朱标的生母不是别人,只能是马秀英。理由很简单:

怀疑者只说朱元璋六月占领太平城之后,即刻就被元军四面包围了。但是他们没有仔细注意具体的日期。如果认真注意具体日期,就不会得出马秀英不是朱标生母的结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是六月初二攻陷并且进驻太平城的,而太平城是六月初七才被元军包围的。那么,从六月初二至六月初七这五天的时间里,朱元璋还有一系列的进攻战斗。比如,六月初二渡江占领了采石矶,这就意味着从六月初二至六月初七这几天,采石矶被朱元璋占领之后,从江北的大本营和州,到江南朱元璋新占领的太平城之间,水路是通畅的。而且,和州与太平城仅一水之隔。初二到初七有五天的时间,马皇后和全军将领的家眷,完全有时间从和州渡江到太平城与自己的丈夫团聚。大家注意:持怀疑论的人所引用的这一段话,还有另外一种句读法:“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明史·马皇后传》)这样一来,这句话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什么解释呢?这个“既”就是完成,而这个“后”却不是随后,而是指马皇后。这都是简体字惹得祸,在繁体字中,皇后的后与然後的後,不是一个字。所以这句话实际的意思是: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城,马皇后立刻带着将士们的妻妾渡江到了太平城。

证明马秀英的确率领女眷们渡江还有一个证据。

据明初人士俞本所编写的《皇明纪事录》记载,六月初七,朱元璋困守太平城,元军拼命攻城,甚至已经登上了城墙,朱元璋亲自率领敢死队,登城抵抗。太平城十分危急。这个时候,朱元璋身边有一个姓孙的被称作“次妃”的女人,对朱元璋建议说:“大帅府存着一些金银,为什么不都拿出来分给全军将士,好让他们奋勇抵抗敌人呢?如果这城失守,留着金银又有什么用处?”朱元璋觉得这话有道理,第二天,朱元璋将这些金银全部拿出来,分给守城的将士,将士们于是士气大增,打败了敌兵,并且活捉了敌方的将领。这个女人从哪儿来?不可能是六月初二朱元璋占领太平城的时候娶的,只有五天时间,这也来不及啊!即使是朱元璋在这五天之内娶的新人,她又怎么可能对大帅府里的金银了如指掌呢?所以说,她必定是马皇后从和州渡江带过来的。

明末清初人士毛奇龄在他的《彤史拾遗记》中称赞马皇后说:

朱元璋渡江之后,很有智慧的马皇后,料到元军会切断朱元璋的后路,一旦这样,和州与太平城就会中断联系。因此,“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意思是,马皇后不等朱元璋下令自己做主,立刻率领诸位军官的家属渡过长江抵达太平。几天之后,元军果然占领了沿江的渡口,应验了马皇后的预料。

万斯同所作的《明史·马皇后传》说得更加详细:

“太祖克太平,后率诸将妻妾渡江往从之,既而元师断江路。将士内顾室家,无离去者。”意思是,朱元璋攻克太平城之后,马皇后率领众位将领的妻妾渡过长江来到了太平城,很快元军切断了长江水路。但是,由于将士们能够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所以没有一个将领离开太平城。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元璋占领太平城之后,也就是元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七之前,马皇后已经抵达太平城。因此,当年九月生下长子朱标的女人,不是别人只能是马皇后。所以,朱标的确是马皇后所生。

当然,也有人怀疑,在朱元璋身边建议将金银分给将士们的那个女人,会不会是朱标的生母呢?我认为不可能。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朱标九月出生,朱标生母此时已经怀孕六个多月,进入妊娠危险期,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怎么可能跟在朱元璋身后,组织敢死队守太平城呢?再说了,她仅在《皇明纪事录》中出现过一次,从此在其他史料中再不见她的踪影,如果她是朱标的生母,母以子贵,太子的母亲怎么可能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标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实际上,朱元璋不仅不讨厌朱标这个皇太子,而且对朱标宠爱有加,并且寄予了厚望。

为了培养这位皇储,朱元璋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为,他要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传给朱标,他能不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吗?那么,朱元璋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第一,让太子体察民情。

朱元璋自称吴王之后,立刻封朱标为世子,这一年,朱标才刚刚十二岁。就在这一年,朱元璋派年仅十二岁的朱标,去临濠的祖坟祭拜,目的是想让朱标历练一下,以增加将来为人君的本领。出发前朱元璋对儿子说:“你一定要了解百姓的疾苦,这样才能做一位勤俭守成的好君主。你成长于富贵之中,习惯了安乐的生活。现在派你外出,就是让你在沿途好好地观察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才能知道衣食的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懂得风俗的美恶。到了老家之后,要认真地找父老乡亲们多询问,才能知道我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第二,早早地立为太子。

1368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年仅十三岁的朱标就被立为太子,与开国皇帝登基一起被立为太子的储君,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少见的,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是何等的器重。朱标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涯。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太子。

为了培养出理想的继承人,守住大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真是费尽了心机。为了培养太子,朱元璋具体采取了三大措施:

第一,接受儒家思想教育。

朱元璋虽然出身社会下层,没有什么文化,可是他却信奉儒家思想,要让太子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聘请多位名师大儒,轮流为太子讲课,并且挑选一些青年才俊,为太子伴读,让太子有优秀的同学,以相互激励学习。

其二,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礼法规矩,严格要求太子的一言一行。

其三,选择一批品行端正、谈吐高雅的人士,形成太子的社交圈,让他们经常给太子讲一些,帝王治国的道理,礼乐教化的内容和方法,历代王朝成败的教训,以及百姓生活的艰难。

朱元璋的这些教育手段还是很有成效的。良好的教育使朱标尽管生于安乐,贵为太子,身上却并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朱标没有辜负父亲朱元璋的厚望,加上他生性聪颖、仁厚,在一些名师大儒的影响之下,言行举止温文而雅,颇有儒者风范。

朱元璋教育太子的第二个措施是,令朝廷重臣领导东宫。

东宫就是太子起居的地方。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历朝历代在东宫周围也就是太子身边,会有一些朝廷的官员结成所谓的“太子党”,与朝廷的其他大臣不和甚至对立。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的产生,朱元璋任命李善长、徐达等朝廷重臣兼任东宫的领导,以免形成“太子党”,造成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朱元璋此举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朱元璋教育太子的第三个措施,让他参与国家管理。

洪武十年,在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国家政事同时报告给太子处理,然后再把太子的处理意见,报告给自己。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这是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让朱标练手当君主了。同时,他对朱标提出了处理政事的四大原则,并且用仁、明、勤、断四个字概括:“仁”,就是爱心,有爱心就不会疏忽和暴虐;“明”,就是有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才不会被奸佞之人所迷惑;“勤”,就是勤勤恳恳,不沉溺于安逸;“断”,就是遇到复杂的问题敢于决断。

可是,当太子朱标在协助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却不可避免地与朱元璋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其一,标准不同。

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也没有接触过多少儒家思想,可是他却要用儒家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子。其实,朱元璋自己对儒家思想并不认同。比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因此下令将孔庙中孟子的牌位撤掉,不许祭祀孟子。朱元璋让朱标学习儒家思想,最终培养出一个合乎儒家标准的君主,可是他自己根本不是这类君主。因此,这种教育一开始,就埋下了父子之间矛盾的种子。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在审完一批案子之后,让御史袁凯交给太子审核一下,结果太子将其中的很多案子都做了减刑处理。朱元璋就问袁凯说:你认为谁批的对呢?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说谁对说谁不对呢?又不能不回答,袁凯想了想之后,委婉地回答说:

“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明史·袁凯传》)意思是,皇帝执法严明,太子内心仁慈。

朱元璋和朱标之间产生矛盾的第二个原因,人品不同。

朱元璋这个人往往说到做不到,他一方面要求朱标仁慈,可是当朱标实行“仁慈之政”的时候,却与朱元璋的意见无法统一,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在现实政治中,根本不懂何为仁慈,他太残酷了,根本不了解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涵,太子按照儒家思想培养成熟之后,父子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比如,太子的老师宋濂的孙子被指控为胡惟庸的同党,因此宋濂受到牵连要被杀头,太子在父亲面前为老师求情,朱元璋竟然大怒地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去赦免他吧!”这话有些吓人,为什么呢?因为,朱元璋是在提醒朱标,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现在还不是皇帝,还轮不到你对我指手划脚。

朱元璋和朱标之间产生矛盾的第三个原因,政见不同。

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在如何治理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方面,有着严重的分歧。

比如,朱元璋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满门抄斩,太子朱标听说后向朱元璋谏言道:“皇父,诛杀的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和气。”这里的“和气”,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和气,而是自然与社会间一种生命的能量和条件,伤了这种和气,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大自然的生机。朱元璋听了,没有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将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地望着父亲不知道如何是好。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我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太子朱标马上反驳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大怒,拿起椅子就朝朱标摔去,并继续追打。这个时候,朱标故意将怀里的一幅画掉在地上,朱元璋一看这幅画,立刻停止了对朱标的追打。那么,什么样的画对朱元璋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原来啊,这幅画上画的是当年马皇后背着太子在逃命,躲避陈友谅追击的场景。这个场景让朱元璋想起了当年和夫人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所以朱元璋停止了对太子朱标的追打。可是,太子朱标身上怎么会随时带着这幅画呢?因为,马皇后在世的时候,父子之间有什么冲突还有皇后解围。马皇后去世之后,太子就担心有一天父子之间发生冲突没有人帮他解围,于是就把皇后背着自己逃命的场景画了下来,整天揣在怀里,随时准备提醒父亲,念皇后的旧情,放儿子一马。没想到这幅画还真派上了用场,龙颜大怒的朱元璋见到这幅画之后,果然平静下来。

可是,太子朱标身上一直装着这样的一幅画,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朱标整天生活在精神高度的紧张之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导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是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子是一个地位十分尴尬的角色,怎么表现都不行。比如,你表现平庸了吧,会让皇帝觉得自己看走眼了,太子的人选有问题;你表现优异吧,会让皇帝怀疑你着急当皇帝,威胁他的地位。而且,朱标这太子一当就是二十五年,实在是太长了一点儿。朱标整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在皇帝朱元璋巨大的阴影和压力下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正是这种压力,导致太子朱标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比如,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最后一次冲突。那是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回来之后不久。有一天,朱元璋让朱标审决囚犯,同时让吏部尚书詹徽帮助太子审案。在讨论如何量刑的时候,太子主张释放,詹徽主张处死,结论居然完全相反。二人争执不下,就一起请示朱元璋,朱元璋明确表示支持詹徽,太子与父亲争辩说:“父皇,立国以仁为本啊!这也是您对我的要求。”朱元璋诡异地笑着说:“我在为你提前除害,难道你自己想当皇帝不成?”朱元璋的这种表情和话语可把朱标吓坏了,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离开朱元璋之后,朱标就生病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朱标对儿子朱允炆说:“杀我者,徽也。”(邓元锡:《皇明书》)意思是,杀我的人是詹徽。其实,朱标有些话无法说出口,他不可能告诉儿子,他的死因实际上是自己的父亲朱元璋。

(本文由上市系理财平台“54贷客”整理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