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守边之策:九边等镇戍军队的管理,中央和地方的交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朝什么兵制 明王朝的守边之策:九边等镇戍军队的管理,中央和地方的交锋

明王朝的守边之策:九边等镇戍军队的管理,中央和地方的交锋

2024-07-04 1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何为九边?

九边,又称九镇,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这也是明王朝的重要军事力量,明中后期,因为京营士兵长期没有经历战争,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的军队自然就成了明王朝倚重的重要力量。九边作为边防重镇,除了拥有其固定的军事功能之外,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拥有一定的行政领属,是明王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明王朝的九边重镇

明中后期的九边情况

明代中后期,随着卫所制度的破坏和内忧外患的加剧,镇戍兵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起初,镇守一方的总兵也仅仅只是临时的大将、元帅,不久由于边防多事等原因便成了一方固定的镇守将官,甚至有了后来所谓的封疆大吏之说法。之后,官制逐渐发生变化,在总兵之上又设立了巡抚、总督,在总兵之下又设立了副将、参将、游击等,事实上卫所制已向镇戍制转变。镇戍制与卫所制度有区别又有联系。镇戍制属于临战体制,卫所制度主要是储兵体制。但是都司卫所一直为镇戍兵制提供全部或部分兵员,直到崇祯时仍是如此。这一点与唐代的府兵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一时期镇戍兵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并不代表着这一时期的卫所及其只职能完全消失,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机构一直存在。

明代疆域图

在镇戍兵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明王朝的情况略有变化,那明王朝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军队的统御的呢?

中央与地方指挥权力的分配

在镇戍制下,总督、巡抚、总兵等成了常设的将帅,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存在“征伐”与“既旋”之分,因为军队始终处于被调动之中,皇帝对督、抚、总兵等赋予了数镇或者一镇的军事指挥权,特别是总督和巡抚,皇帝给他们的敕书中多有“听尔便宜行事”之语,这样的特权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员,自然是需要能够亲身处理事情的,此前因为皇权的限制,他们需要事事向中央汇报,而如今权力下放、职位固定,可以说是时局的影响,但这并代表皇权的衰弱,因为任命他们的人始终还是皇上,就好像明代虽然常有宦官专权,但始终也只是皇帝的权力在行事。

总督之下,巡抚负责一省或者一镇军事。在许多场合,巡抚上疏朝廷都要与总督商量或会题,至于巡抚恃内援与总督相抗,这终属例外。在那些未设置总督的地区,一般是巡抚直接与朝廷联系,小的事情他们亦可酌处,总的来说,巡抚的地位及兵权要略逊于总督。

明代将领的自主权和宋代比起来稍大些,但无法和汉、唐相比。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说:“汉、唐之旧,其兵权在将军、都护与诸节度使;而国家(明廷)……提督之十之七,即如挂印犹不得私发兵也。”此说未必准确,但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央对镇戍将领的任命与考察

镇戍将领作为地方要员,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对地方起着极为突出的作用。镇戍将领的任命由兵部武选司主管,高级将领例经会推产生,如正、副总兵官有却,会推二人,皇帝从中选定一人。其下,参将、游击、守备等,最终任用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依然是权力的中心。

镇戍将领五年一次的“军政”要由中央控制,具体方法是,各地总兵自陈功过,其奖惩“取上裁”;副将、参将以下,千户以上,由都、布、按三司察注送交巡抚,然后由巡抚“咨部考举题奏”。可见“军政”在地方有巡抚、三司等分管,在中央由兵部职方司来主持。

对于将领的任命则体现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即使镇守一方的大员,依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也是明代很少有将领叛乱的重要原因。

中央对镇戍军队的统驭

明代中央对镇戍军队的统驭手段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以内制外、以文制武、大小相制。通过这些手段,明廷收到了集中兵权之效,有利于巩固中央的统治。

以内制外:明代的督抚要听命于兵部、内阁、皇帝,还要受到中央科、道的监察,不仅如此,朝廷还派遣巡按御史、宦官、阁臣等,定期不定期地直接对督抚进行监督。其中巡按御史、镇守中官实为朝廷耳目之监军。

以文制武:镇戍军队中文官指挥系统主要为总督、巡抚、兵备道等,上下关系是总督节制巡抚,都、抚统辖兵备道等;武将指挥系统主要有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统属关系是总兵统参将,副总兵佐助总兵,游击听总兵、巡抚节制。

而以文制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督抚可以节制总兵;二、兵备道地位高于副总兵;三、厅官可以节制参将、守备。这样的统属关系可以使得朝廷对于地方将领时刻处于控制之中,督抚拥有一定的处理地方之权,总兵虽然有统兵之权,但是具体地调兵还得接受督抚的牵制,这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大小相制:所谓以大制小,就是用大的来节制小的,却又用小的来分大的权。镇戍军队分别直属于不同的将领。总督拥有数镇兵权,但他能直接指挥的只是总督标兵,对于其它部分军队职能通过总兵将领来指挥,即总督指授方略,总兵亲驭兵马。总兵也是一样,总兵有权统率一镇的兵马,可以节制参将、游击等,但他亲自统领的只有下属标兵,对于其他军队的指挥则要通过参将、游击来实现。因此可以认为高级将领可以节制下级将领,而且高级将领直辖的军队在数量和素质上要优于下级将领直辖的军队。

镇戍军队的军饷供给

明初的军饷主要来自军屯,自宣德以后军屯日益破坏,尤其是各种危机的出现,使得军屯之上出现了很多逃亡的士兵。明代中后期,军费主要来自于国家预算,在北边有民运、开中和京运三项,在内地则源于存留税粮。

所以中后期的军队粮饷主要是来自于中央的支持,这也证明了明代中央对于地方的绝对统属,毕竟他们的口粮还得靠中央的供给。

总结

总的来说,中央是以集权分寄的方式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明代中后期北边等地也发生过数起士兵哗变,但这不表明上述的统治办法无效,而是有些环节不到位造成的,实际上兵变多与军饷拖欠有关。国家核心武装力量的军饷主要由中央提供。京军兵饷由中央提供自不待言,而国防力量的中坚——边兵的兵饷也主要由中央提供。这也是明代未形成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

不少人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落根源是明朝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但这种集权方式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此前历代王朝发生的兵变行为给了明王朝以惊醒,所以他们不断完善集权体系,尽可能地保证皇权的安危,但是一个王朝的衰败自然也是从内部先开始,很多人吐槽地明王朝,自然是因为它的君主们常常做出许多荒诞的事情,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明代政治体系之优势,毕竟它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近三百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