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七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代经典文学作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七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七十

2024-06-10 0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第一节 李贽

             一.李贽

          (一)思想。

         1.李贽思想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邓石阳》)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

         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答耿中丞》)否定传统思想权威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

         (二)文学观念。

         1.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李贽《德业儒臣后传》)

         2.认为天下“至文”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情感和人生欲望。

         3.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二.作品往往论点鲜明奇特,直写对生活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挑战性,如《赞刘谐》《自赞》。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一.公安派。

       (一)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袁宏道是公安派首要人物。

       (二)因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

           二.主张和艺术特色:

        (一)“性灵说”:袁宏道《叙小修诗》“独并性灵,不拘格套”。

         1.即从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约束及“粉饰蹈袭”,这样即使作品有“疵处”也值得赞赏。

         2.抒发“性灵”还要摆脱道理闻识束缚;这受李贽“童心说”影响:从反道学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袁宏道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创作作因果联系,肯定“性灵”中蕴含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3.“任性而发”,“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张幼于》)。

        (二)反对拟古蹈袭。

          1.针对前后七子流弊,如袁宗道《论文》提出学古贵“学达”,即“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2.并不简单地反对复古,而反对复古限于“剿袭”,仅在形式上求与古人相似。

        (三)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如袁宏道《戏题斋壁》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四)不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效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如袁宏道《初至绍兴》袁中道《听泉》。

         (五)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使作品过于率直浅俗,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作品艺术美感。如袁宏道《人日自笑》《渐渐诗戏题壁上》。

第三节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一.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一)竟陵派:代表:锺惺、谭元春为;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得名。

         (二)受公安派影响,重“真诗”,重“性灵”。锺惺:“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谭元春:“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诗归序》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

        (三)与公安派的差异。

         1.公安派虽不反对复古,不满仿古蹈袭,但主要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袁宏道《与丘长孺》);竟陵派重学古人,锺、谭二人曾合编《诗归》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达到“灵”而“厚”的境界。

         2.公安派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对此竟陵派提出以“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予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创作要求,反对“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即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如锺惺《宿乌龙潭》。

          二.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一)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一定积极作用。

       (二)敏锐地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但未找准路子,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一.小品文体制:

        (一)体制较短小精练;体裁不拘一格。

        (二)晚明趋向兴盛,与文学趣味的变化有重要联系,欣赏视线转向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

          二.内容题材的特点: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三袁具代表性。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一)对个人游赏生活的表现,增强了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表现自然美景与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致、自然。如袁中道《游荷叶山记》袁宏道《天池》。

      (二)张岱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如《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作品。

      (三)生活化、个人化特点,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王思任《屠田叔笑词序》《游慧锡两山记》。

         三.艺术上的特点:率真直露,重真情实感。如张岱《自为墓志铭》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王思任《让马瑶草》。

第五节 明末文坛

         一.复社与几社。

      (一)崇祯初,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二社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危亡。

       (二)陈子龙。

         1.文学主张。

     (1)重复古,如论诗认为“既生于古人之后,其体格之雅,音调之美,此前哲之所已备,无可独造者”(《仿佛楼诗稿序》)。

      (2)但不主张泥古不化,而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个人真情实感,即所谓“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佩月堂诗稿序》)。

      (3)肯定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但指出“摹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仿佛楼诗稿序》),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统一。

         2.诗作表达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3.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今年行》《辽事杂诗八首》等,多具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

         4.明亡后,写下许多反映亡国哀痛作品,凄怆悲壮,如《秋日杂感》十首。

         二.夏完淳是几社成员夏允彝之子。

       (一)诗歌。

         1.前期作品受陈子龙复古思想影响,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

         2.明亡后诗风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如《细林夜哭》《即事》《鱼服》《别云间》《别云间》等。

       (二)文章,如《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